第60讲:王羲之《得示帖》的气韵生动

第60讲:王羲之《得示帖》的气韵生动

00:00
10:12

王羲之写了很多书札。在《淳化阁帖》,宋初由皇帝组织编写的一部《淳化阁帖》中,仅是王羲之的书札作为雕刻枣版印刷出来的,就从第六部分到第八部分,大抵有300多幅。而墨迹版就很少了。这一幅《得示帖》我们可以看到非常神骏。它有多少年了呢?有1300多年。从唐代中期就传入日本,现在这个帖在日本。是真迹吗?不是。是唐代的双钩填墨,就是把这个字的轮廓钩成空心字,一点一点地填上墨。大概接近于复印件——“下真迹一等”,基本上可以看出它的规模气象。


《得示帖》和另外两个帖,即《二谢帖》、《丧乱帖》共三个帖都在日本,三个帖做在一张纸上。它的长度大概有八行,62个字。这幅字只有四行。我们先看一下他什么内容。


“得示”,意思是我知道,收到你的信了。“足下犹未佳”,那么知道,知足下,我们知道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我知道您身体还不太好。“耿耿”我心情很不好,很担忧。“吾亦劣劣”,劣,优劣的劣,我身体也很差。“明日出乃行”,这个怎么断句呢?明,日出,乃行。不要读成了明日,出乃行。明天,太阳出来以后,我才出发。“不欲触雾”不想受到大雾的影响,“故也”,就是这个原因。“迟散”,很多人认为是雾气散开,错。


这封信说明了王羲之在食用一种药品,这种药品叫“五石散”,有毒。大概是一些动物的一些器官,再加上一些汞或者是石英石,白石英之类的,所以鲁迅写了一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王羲之吃了这个药以后身体发热,他要迟一点出门,让药性散开,他才能到达。“羲之顿首”。王羲之敬上,向你致敬了。内容很简单,古人写信简洁,因为那个时候通信很不方便,有点像今天发电报,你要去解读,大概意思是这样。


我们可以看到“得示”两个字接近于行书,“示”还接近于楷书。但是“知足下犹未”这几个字,连绵草书,“犹未佳,耿耿”。所以呢书风是属于行草。到了第二行,1234四个字连起来,“吾亦劣劣”“不欲”两个字连起来,“羲之顿首”,四个字,所以这幅字里边节奏感非常强。由上面部分基本上是属于草书。下半部分,基本上是属于行书,所以它的节奏很有意思。初不欲草,后面开始草。草了以后又收,收放自如。


这幅字写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的心情。王羲之的笔墨,而且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最后的出现了枯笔,可见他已经没有再写下去的意思了。前面都是浓墨重彩,写得黑黑的,最后出现了“羲之顿首”,出现了飞白。


还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这几个字。看一下这个“雾”字,这么长,相当于有些字,比如说“示”字的三倍。《得示帖》字的大小充满了变化,不是像算盘珠子一样。尤其是粗细充满了变化,“雾故也”三个字都写得饱含浓墨重彩,唯独这个“迟”迟到的迟,繁体字,细如游丝。如果我们设想一下把这个“迟”也写的很粗,那么下边这一块就显得很重,上面就显得飘。他恰好用了一个很轻盈的笔法,使得上下部分协调。有点像计白当黑突围,突破这一大圈黑压压的字的压力,全幅空灵通透。

这幅字在日本是国宝,不能出国,不能到外边去展出。日本人对它非常骄傲,因为中国还没有,居然日本有。清朝书法家杨守敬1880到1884年到日本,他作为一个随员在日本,他把这幅字双钩填墨,拿回了国内,并且刻成了碑。所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我们中华民族还有碑,日本有这个帖,这个帖叫《得示帖》。这是王羲之书法精品中的精品。


现在,我们在讲了《得示帖》历史发展和基本审美特征以后,我们拿毛笔来试着临写一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