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我们对“三世诸佛”都解读过了,下面就要开始学习“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在最初的时候就说过的,《心经》是成佛的心髓。“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经文,其实就是说明了成佛唯此一路。
强调“依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说明一个问题,仲然是成佛这样一个能证所证的大问题,也还是要以般若观照:“三世”是空;“诸佛”,不可以相视之,所以,能依之人已空,而“依般若波罗蜜”,这是所依亦为空,那么,所证如何呢?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也有的是把它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实际上呢,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就是玄奘大师当年所说的“五不翻”里面所说的,不合适翻译的那么一个词,这本身是一个音译,我们现在这样一定要按照中文来解读它,其实只是说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而作的一个勉为其难的努力。
“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因为佛所领悟的真理是至极的、至高的,是超越二边的,但是没有什么再能够超越他的了;而且,这是周遍而无所不包的真理,所以就称“正遍知”,音译就是“三藐三菩提”。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佛陀的觉悟,既超越了二乘人可能堕于一边的偏证,也超越了菩萨部分性的分证,是无上而圆满的。
而佛陀也因此还有一个尊称,就是叫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译为“无上正等觉者”,也就是完成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或者也可以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仅是写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佛经里用这样的尊称来赞颂佛陀,可以说比比皆是,所以我们也不举例了。
那我们如果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词分解开来,具体地解释呢,就是:
“阿”,表示无;
“耨多罗”表示上;
“三”表示正;
“藐”表示等;
“菩提”表示觉,也就是出睡梦的意思。
所以合起来,有时候就汉译成“无上正等正觉”。正等表示理事遍知;正觉说的是离妄照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包含着正觉和等觉两个内涵,一般讲正觉就是如理智,表理正观真谛;等觉就是如量智,义为遍观俗谛。《大智度论》曾说:“智及智处皆名般若”,即名觉,我们以前还讲过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佛的净法界――法身真如涅槃,是观空所得之果,所以也叫“菩提断”,其他四智是有为功德所摄,以智为主,又叫“菩提智”,无论菩提断、菩提智,都名菩提,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以说也就是五智圆满的境界,那么无上菩提,就是智断圆满,断除了一切障碍、习气。
讲到这里,我们一体会,就是和之前我们分享对“佛”的理解时所说的都是相关的,或者说是相应的,一味的。
所以,从菩萨到佛的整个修行过程,菩萨发的是什么心呢?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大乘菩萨行,行的是什么道呢?就是在于成就这样的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觉悟;而最终成就的菩提圣果,就是这样的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这样的真理,正是无住处涅槃的境界,也是阐述的空有不二的中道真谛,所以,是假名安立,也是空,也是不可得。
再回到我们前面讨论的话题:能证、所证、所依都是空,那么,是不是又和《心经》前面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无智亦无得”又彼此唱和了。
我记得在我们这个课程:“一听就懂的心经”最初开篇的时候,就讨论过一个问题:观自在菩萨到底是佛还是菩萨?
佛的境界,“独佛佛能相知。”如果观自在菩萨没有证到这个境界,怎么能够说出如此深刻的宇宙真理?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曾经有过一个译本,题目是叫作《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遗憾的是这个经本在目前的大藏经里并没有保存,但是,在大藏经所收录的《一切经音义卷第十》里面赫然记录着:
“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罽宾僧般若于西明寺译)”
这个经文题目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佛说”这两个字,明明这部经是观自在菩萨所说是不是?当然,我们也曾经通过一些《心经》译本的缘起分,证明观自在菩萨所说,实际上是在佛祖的加持下观自在菩萨说,是不是这样就可以叫作“佛说”?我们没有看到经文,不敢随意断言,但是很显然,也不排除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直接地赞叹观自在菩萨就是佛。而事实上,观自在菩萨也是古佛再来,观自在菩萨也就是观自在佛。
佛陀加持下,观自在佛所说的这部《心经》,他的全经译文,圆满地含蕴着十二乘教法,只是法不孤起,依境方生,各自对应不同的根机,而有不同层次的般若圣证,但是统一在这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宗旨下,我们明确地看到了不同的根机、不同的教法、不同的乘次,其实,道同、解脱同、只是乘不相同,而且彼此环环相扣,彼此可以相摄相契,真正是佛法一味,都是源出于大圣释迦牟尼佛祖的大觉性海。
所以,同为佛法,天然地就应该是和谐与团结的。不同流派、不同乘次的教法,都是众生的需要。什么是正法?某种意义上讲,“合适”于这个众生的,就是这个众生的“正法”。作为佛教徒,保持佛教内部的开放、包容、和谐,可以说是佛教徒天然的使命。
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其实和平依然如此珍贵,对话极为重要。习近平主席讲: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句话其实是真正的真知灼见,因为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不连续的整体。甚至在缘起性空的角度而言,《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作为一个宗教,人类文明的一个成果,在佛教的经典上能够如此出现这么具有包容力、和平力、和谐力的圣言量,其实是极其宝贵,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为什么它会说出这样的话?这种和平的源动力来自哪里?
我想,就是因为《金刚经》跟我们在学习的《心经》一样,其宗旨是破除相的执着的,这也是佛法的宗旨。
世界上所有的诤纷、战争,可以说都是基于分别。所以唯有破除了相的执着,把自己的生命观、修持观、世界观、宇宙观、价值观,上升到灵性的生命观、灵性的修持观、灵性的世界观、灵性的宇宙观、灵性的价值观,才可能超越相的分别而彼此包容,人类的和谐、世界的和平,关键是在于人心内在的和平,而人心的和平,源于破除相执的般若之智。
因此,《心经》,实在是非常的宝贵。
那么接下来呢,我们对《心经》的学习就要进入到又一个新的层面,开始讨论“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心经》的开首是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与这句“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两者似乎是可以首尾呼应的,都是强调了般若波罗蜜多的重要,但是开首还指出了具体的操作,而现在到了最后,已经作过这么多的诠解了,大家已经懂得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如何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这时就更重点地是在赞颂:“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同时,把全经从显教的义理解读和修行的教相指导,推进到了密教的事相实践。
这个问题,我们下次再分享,今天就先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总是听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原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破除相的執著。謝謝師紅長老!🌞🌹🌧
感谢金刚师红长老分享心经!
世界上所有的诤纷、战争,可以说都是基于分别。所以唯有破除了相的执着,把自己的生命观、修持观、世界观、宇宙观、价值观,上升到灵性的生命观、灵性的修持观、灵性的世界观、灵性的宇宙观、灵性的价值观,才可能超越相的分别而彼此包容,人类的和谐、世界的和平,关键是在于人心内在的和平,而人心的和平,源于破除相执的般若之智。
我是VⅠP会员:,不能听吗
师红长老 回复 @1991548rsjm: 好像这课没在vip课程里,但你可以听同帐号下的智及宗师演讲集,免费的,是师红长老的师父所讲
唯有破除了相的执着,把自己的生命观、修持观、世界观、宇宙观、价值观,上升到灵性的生命观、灵性的修持观、灵性的世界观、灵性的宇宙观、灵性的价值观,才可能超越相的分别而彼此包容,人类的和谐、世界的和平,关键是在于人心内在的和平,而人心的和平,源于破除相执的般若之智。
大师大智慧
学习
怪不得佛教徒是最和平的,因为佛教的世界观就是很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