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自作自受

84.自作自受

00:00
30:58

第八十四集  自作自受

 

蜀国灭亡后,姜维决定假意投降钟会,以利用钟会和邓艾争功的机会从中取利,恢复蜀汉。


与此同时,司马昭得知钟会、邓艾攻破蜀国,害怕二人拥兵自重,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欲设计除去二人。


那么 围绕着一己私利,姜维和司马昭,上演了怎样的尔虞我诈?他们这种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做法,又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得知刘禅已经投降魏国,姜维带领众将拜祭孔明,发誓至死也要保住先帝创下的基业。姜维哭拜孔明,为什么不拜祭刘备呢?


因为如果拜祭刘备,那就叫官样文章,说难听一点,就是讨好阿斗,是拍马屁。而姜维哭拜孔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汇报,是要告诉孔明:我没有忘记你的教训,你的托付我谨记在心,虽然我不如你,但我也会鞠躬尽瘁。


姜维的这一举动感人至深。孔明也可以死而无憾了,因为不但他、他的家人,甚至连他的弟子姜维,都是沿着他的路一走到底,他是对得起刘备的。


三顾茅庐的人情债,到姜维身上才算是还清了。我们中国人千万要记住,金钱债容易还,了不起多给几个利息,而人情债是最难还的。


西方人没有人情债的概念,这是中国人了不起的宝贝,要好好去体会,慎重地加以合理运用。


祭拜完孔明后,姜维与众将商议,决定暂时投降钟会,以等待机会恢复蜀汉江山。


钟会听说姜维来降,喜出望外,命人速请,并故意问:“伯约何来迟也?”中国话、中国字,跟中国人的个性一样,都是有弹性、会变化的。“


何来迟也”这四个字,意思是说: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呢?这不是埋怨姜维,不相信姜维,而是代表钟会的一种喜悦,意思是我巴不得你早点来,现在你终于来了。


钟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在打仗方面他已经落后了,邓艾已经接受阿斗的投降,抢了头功。于是钟会把整个未来和希望,都寄托在姜维身上,希望能够跟他合作来做一番事情,这也是出于一番好意。


钟会决定与姜维结为兄弟,姜维说敢不从命。“敢不从命”也有不一样的意思。当年群臣要曹髦加封司马昭做晋公,曹髦非常无奈地说“敢不从命”,那是心不甘情不愿,迫不得已的一种说法。


而姜维想通过假装投降,利用钟会来扭转局面,现在好不容易得到这么一个机会,所以 “敢不从命”这四个字,表现出的是高兴之情,姜维充满了希望,绝对没有无奈的感觉。


邓艾得知钟会招降了姜维,想要和自己争功,便先发制人,自行封刘禅为扶风王,并出榜安民,以显战功。


司马昭得知邓艾擅自决断,大怒不已。我相信司马昭一定会大怒,因为邓艾做得太过分了,竟敢加封阿斗,那他岂不就是皇帝了吗?


所以,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怕有一天自己会得意忘形,做出过分的行动,最后害死自己。


邓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其实邓艾不是有意这样做的,只是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也可以说是常识。


所以,一个人没有知识、常识,只有胆识,那是非常可怕的。


邓艾认为自己是接受阿斗投降的人,而司马昭离得那么远,若按照汇报后得到的指示来做,拖延日久,所以干脆先做了再汇报。可他没有想到,司马昭会忍不下这口气,已下决心要除掉他。   


贾充建议加封钟会,以制衡邓艾父子,司马昭表示同意。邓艾错就错在自认为有功劳,不自觉地做了很多过分的事。


所谓过分的事,就是超过本分的事情。他的本分是把成都打下来,接受阿斗的投降,然后快马加鞭去报告司马昭,让司马昭来处理这些事情,其他的事都不用管,这样他就是头功一件。


所以,做干部的人千万记住,把功劳归给老板,不要自己去抢功劳。邓艾这次就是因为自己争功而引起司马昭的不满。


邓艾和钟会二人,本来邓艾是功劳更大、前途更好的。钟会很无奈,只怪当初自己没有料到,走阴平小道居然可以完成任务。


可没想到邓艾居功自傲,表现过了头,上面要打压邓艾,于是钟会渔翁得利。但钟会却没有引以为戒,邓艾得意忘形受到打击,结果他自己也得意忘形,导致最后不得善终。这两个人都是很不幸的。


钟会将司马昭的意思告诉姜维。姜维说益州沃野千里、民殷国富,可以成就霸业,邓艾得到益州,其意不言自明。


钟会大怒,决心除掉邓艾。因为姜维投降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透过钟会来打垮魏军,以扭转局势。他知道以蜀军目前的状况,已经无法起死回生,钟会是唯一的希望,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打垮邓艾。


所以钟会一问怎样除掉邓艾,姜维就很兴奋,很快提出了计策。当然,他也怕引起钟会的怀疑,先适当进行了冷处理,否则还会表现得更急。可见,此时钟会和姜维在除掉邓艾这个目标上是同心协力的。


司马昭让钟会去除掉邓艾,可是他又担心钟会把邓艾除掉以后,又自立为王。


所以,司马昭决定陪同御驾亲征,用这种行动来告诉钟会:你给我小心一点,我叫你做的事情要去做,但是不能有半点过分,否则的话,我的人马近在咫尺,随时可以出手收拾你。


当然,钟会也很清楚司马昭的用意,所以他很不高兴,以自己的实力,除掉邓艾轻而易举,现在司马昭率军前来,摆明了是来监视自己。


可见,司马昭有司马昭的盘算,钟会也有钟会的感觉。可司马昭根本不在乎逼得钟会造反,因为他早就盘算好了,就算钟会造反也不会成功,钟会再不高兴也拿他没有办法。


钟会发兵成都,一举俘获了邓艾父子,将邓艾父子打入槛车,发赴洛阳,这时姜维劝钟会如不隐退,必须早做安排。


姜维是个很有智慧的人,又跟孔明学了那么久,他绝不会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况且那样钟会也听不进去。


姜维知道钟会对司马昭也很不满,所以他就跟钟会讲:你要把邓艾当做一种个案,就算你把他打败了,得到了成都,司马昭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处理你。


这个早做准备,其实就是叫钟会反叛司马昭,只是姜维没有讲得那么清楚而已。


钟会早就决意与司马昭较量一番,事成则得天下,不成则退守西蜀。钟会这叫一厢情愿,是他自己打的如意算盘,他是做不到的。


可当局者迷,如果人一时钻进了牛角尖,就越想越觉得可行,于是就开始糊涂了,也失去理性了。钟会一听姜维的话,就说自己也已经想过了。


姜维当然不会去分析钟会说的可不可行,因为他巴不得钟会有这样的想法,这种行动对他是最有利的,所以姜维对此是一百个赞成。


钟会威逼手下将士一同谋反,众将不服,发动兵变,钟会中箭而死。钟会当然是自作自受,但他这种自作自受总比以后把事情越闹越大后,死得更轻松一点,否则他将来一定死得比现在更惨;当然,很多人也会摇头,这样死怎么能算是好呢?


钟会原本应该想到这种结局,但他居然没有,肯定悔恨万分。所以他这种又后悔又怀恨的自作自受,谈不上好坏,因为自作自受本来就不分好坏。


每一个人死的时候,心情都是不一样的。每一种自作自受,滋味也是不相同的。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花点心思自己去选择的。


我们迟早是要自作自受的,只不过可以提前去想象,将来自己的最后一刻愿意怀着一种什么心情来自作自受,这是非常重要的。


姜维也深陷包围,因病体沉重,难敌众将,不禁慨叹计划不成乃是天命,随即横刀自尽。中国人很有趣,尽了全力以后,就喜欢把责任推给老天,这是受孔子的影响。


孔子说过,一个人尽人事,最后还是要听天命。孔明为了匡扶汉室大业尽了全力,最后成也在天,败也在天,跟孔明自己无关,所以他死而无憾。


现在姜维也是一样,他已经拼到这个地步了,至于结果,成功了要感谢老天,不成功那也是老天的责任。


一个人如果真的看通了事情,想明白了道理,一定会知道人力是有限的,最后的成败还是老天在决定。


所以当你意外地得到东西,不管它是好是坏,都要谢天谢地,因为大的事情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姜维做了最大的努力,他想让钟会成功,钟会也想成功,但是如果老天不给机会,那也是没有办法的。


姜维的自杀,赢得了众人的钦佩。姜维本来是魏国的将领,后来因缘际会,变成了孔明的弟子,于是尽心尽力秉承孔明的遗志,不断北伐,而后他又投降钟会。


但大家不会认为姜维是墙头草,风一吹两面倒,因为大家都知道,姜维有一贯的追求,有他坚定的目标,比起当时的很多人,姜维要高明得多。


我相信,在三国时代,很多人只是一味地打打杀杀,却不知道为了什么而争战,这是最遗憾的。


而姜维为了使命而战,为了目标而战。只要知道为什么而战,其实胜败就不是很重要了。姜维虽然自杀了,但是没有人想趁机报仇,大骂姜维,这就是个活生生的案例。看到姜维,我们要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姜维死后,刘禅被押送到洛阳,封为安乐公。被封之后,他果真乐不思蜀。我相信,阿斗一辈子从来没有快乐过。阿斗生在刘备家里,他这一路的成长过程,没有什么值得快乐的。


这也使得他很茫然,做什么事情都没有目标,一路都是混过来的。所以他想的是,在成都混跟到司马昭这里来混,有什么不同呢?他只是麻痹了,表面上嘻嘻哈哈的,内心其实是不快乐的。


司马昭叫人表演蜀舞,阿斗趁机笑死司马昭。这不能算巧妙,因为这不是阿斗想出来的奇招,他事先没有料到,也没有期待自己几句话会把司马昭逗得笑死。


他只是糊里糊涂,人家叫他讲什么他就讲什么,人家问什么他就回答什么,无意中让司马昭笑死了。所以我们不能说是阿斗让司马昭笑死的,应该说是司马昭把自己笑死了。


阿斗还是有些功劳的,别人想尽办法要杀司马昭,最后都没有结果,而他轻轻松松几句话,就让司马昭笑死了。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歪打正着。傀儡皇帝曹髦的势力绝对比阿斗大,他的能耐也绝对比阿斗现在的状况强,可是他那么想杀司马昭,最后却被司马昭杀掉了。


两面一对比,我们就会知道,这其实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安排。司马昭再厉害,终究逃不过老天的安排,老天让他死得不明不白,也算是一种报应了。


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逼迫魏帝曹奂禅位,魏国灭亡。公元280年,司马炎出兵伐吴,吴国灭亡,三国终归一统。


从归一统的角度来看,这当然符合万民的要求。一统最起码可以减少无谓的战争,可以减少百姓的伤亡。但是,归成晋朝的样子,却是令人失望的。


不过这也难怪,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很难选出一个真的英明皇帝。归一统从表面看起来很好,但实质上又开始走下坡路了。


当然,一个民族的历史难免有起有伏,但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总是希望民族的命运能够盛多衰少,能够碰到英明的皇帝比较多,而昏庸暴虐的比较少。


不过,这仅仅是针对封建时代的观点,到了民国时期,中山先生就把皇帝废除掉了。


中山先生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这种起起落落、让人无奈的制度取消了。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每位领导人都有任期,都应该在任期之内把自己的智慧、理想施展出来,一任一任承继下去。


民族兴盛的时间长,衰败的时间短,这才是百姓最大的福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105832798

    将军那句,我计不成乃天命,多么心酸

  • 默尧

    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

  • 爱猪猪爱阳阳

  • 听友347286100

    大家听,要钱吗

  • Lin_177

    n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