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兵困铁笼山

80.兵困铁笼山

00:00
27:59

第八十集  兵困铁笼山

 

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专断魏国朝政,权倾朝野。魏帝曹芳不甘屈辱,暗中拟定血诏,打算一举剿除司马氏。


而蜀军联合羌兵共同伐魏,将前来抗击的司马昭牢牢困于铁笼山,更是令司马氏兄弟内外交困。


那么,身处危急时刻的司马昭,将如何效法其父司马懿巧施计谋、战胜蜀军?而司马师又是如何排除异己、独掌大权的呢?


公元253年,姜维出兵北伐,消息传到魏国,小皇帝根本就拿不定主意,所以司马师发号施令,由司马昭当都督,带兵前去抵御姜维。


司马昭想走他父亲的老路子断蜀军的粮道,因为蜀军远道而来,只要粮道断了,自然就会不战而败。


可是他没有想到,姜维也是师承孔明,早就料到他会来这一手,于是将计就计地让他进了圈套。


姜维故意让蜀军假运粮草,把魏军引来,然后一举打败前来断粮的魏军。然后命令蜀军换上魏军的衣服,混入司马昭的大营。


司马昭得到假情报,以为自己真的劫粮成功,还在那里沾沾自喜。这时外面传来厮杀声,司马昭等人出帐一看,才知道原来是蜀军混进来了。


他带领几个将领想往小道逃跑,可又被姜维截住。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司马昭当然只能紧张地感慨“吾命休矣”了。


人是习惯性的动物,养成一定的习惯后,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以前的路子,司马昭和姜维当然也不例外。


司马昭从小跟着父亲司马懿东征西讨,对司马懿的战法相当了解,很自然地会受其影响。姜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跟随孔明多年,又学了孔明的兵法,并且深得其奥妙,思路自然也会越来越像孔明。


此时,士兵建议司马昭逃往铁笼山。人在平常时候有很多选择的机会,因此比较冷静,可是到了紧急的时候,几乎是没有选择的。


如果面前只有唯一的一条路,你考虑什么都等于零。于是司马昭二话不说就上了山,结果发现上面根本没有水。


所以,并不是说他考虑再三才选定铁笼山,而是在无路可走之下,被逼上了铁笼山。至于上面有没有水喝,是以后的事情,只能再想办法。


得知司马昭被困在铁笼山,郭淮将军要去救援。可陈泰跟他讲,万一羌兵来攻,跟蜀军前后夹击,那不是更糟糕吗?


不如先到羌兵那里去诈降,把羌兵争取到这边来,共同抵御姜维,这样不是更好吗?郭淮一听,觉得陈泰说的有道理,便依计而行。


 陈泰见了羌王就说,自己一直都是魏国的受害者,想要复仇,所以来降,自己还有内应,可以一举攻破魏营,立下大功。


羌王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就派了一个大将跟陈泰去探明真假。快到魏营的时候,大将问陈泰内应在哪里,陈泰击掌为暗号,里边果然有回应。


大将稀里糊涂,也不想想发出这么大的声音,其他人难道听不到吗?可是人往往是当局者迷,不会顾虑这么多。大将信以为真,继续前进,结果中了埋伏,被陷在洞里,最后只能自杀。


陈泰领军杀回羌王的营寨,羌王摸不清状况,他只知要跟中原的朝廷交好,却搞不清楚魏国和蜀国。陈泰告诉他要帮忙朝廷,应该向魏地,不能帮蜀地。羌王觉得有道理,就改投魏军了。   


魏将郭淮、陈泰成功使得羌王改投魏国,但是此时,被困铁笼山上的魏军,早已水尽粮绝、死伤无数,情况十分危急。


司马昭从小就经常跟父亲顶嘴,每次讲错了,父亲都给他教训,这是父子之间难免会发生的事情。


实践证明,还是父亲那一套比较管用,司马昭自然就会调整自己,脑海里反复酝酿父亲的那套办法,一定会想出办法死里逃生的,要不然就白白追随父亲那么多年了。


至于他会想什么办法,此时恐怕只有一条路走,就是激舞士气,等待外援一到,一鼓作气冲下山来。


司马昭心生一计,命谋士王韬设法引众将士到山崖处。众将士来到悬崖边,司马昭痛哭流涕,大呼“天哪”,并说自己无能,拖累六千将士被困绝境,然后自己装作就要跳崖自尽,让将士们投降蜀军,留得活命,回去与父母妻儿团圆。


司马昭的一番表演,使将士们深受触动。王韬趁机在旁鼓动,请司马昭率领大家冲下山去,与蜀军决一死战。


将士们顿时士气大振。如果只从激励士气这方面来看,司马昭是成功的。他把将士们从绝望当中唤醒,使大家鼓起最大的勇气,这是非常难得的。


如果按照孔明的理论,司马昭这一招只能用一次,常用就没有效了。司马昭毕竟是第一次用,所以顿时全军士气如虹,这是毋庸置疑的。


司马昭把魏兵士气激发起来的同时,郭淮派羌王为先锋,假意与姜维共同出兵,前后夹击一举灭掉司马昭。


老实讲,这次姜维有信心出兵,一是因为有夏侯霸的帮助,二是因为羌王答应帮助蜀军前后夹击。


一见羌王,姜维满心高兴,认为羌王如约前来帮助蜀军,所以一点戒备都没有,还鼓乐欢迎。结果羌王趁姜维不备,就开始进攻。


姜维始料不及,只能慌忙逃跑。魏将郭淮紧追不舍,司马昭也趁机杀下山来。事情突遭变故,姜维这时心里也是很恐慌的。每一个将领迟早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可见很多的变数,都不是事先可以完全掌控的。


司马昭大败姜维后,立刻返回魏国。此时,司马兄弟仰仗兵权在握,对魏帝曹芳加倍羞辱。


曹芳不甘屈辱,便下血诏,联合张缉、夏侯玄、李丰三人设法借兵灭掉司马氏。有些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因为他别无选择了。一个人,到了连最起码的尊严都没有的时候,是不太会顾及性命安危的。


曹芳这个皇帝完全是傀儡,虚有其名,而没有一点实权,毫无尊严可言。所以,他明明知道写血诏是非常危险的事,一旦被司马氏抓到,就非死不可,但对他来讲,这是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就算它很软弱,救不了自己,他也要拼命抓住。


因此,我们不能说曹芳无知、盲目或者不能记取历史的教训,我们只能同情他,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血诏上面了,如果这个不能成功,就只好赴死了。


司马师得知消息,立刻赶来向张缉、夏侯玄、李丰三人逼问祥情。这一幕,跟曹操当年对待董国舅的情形极为相似。


每一代都有这样的人,每一代都会出现相同的环境,这正是我们读史的意义。历史给了我们很宝贵的教训,目的是希望我们学会翻新,而不要重复老一套。


同样的事情反复重演,这些人却完全不知道长进。司马师如果想到自己在走曹操的老路,而曹氏子孙现在遭到这样的待遇,或许会想到自己的做法其实也是害自家子孙。


他如果懂得借此自我检讨,马上改变,善待张缉这些人,自己重新好好做人,那最后的结局整个就改变了。这才是吸取宝贵的教训,使自己走上正道的最好方法,可惜司马师没有这样做。


搜出血诏后,司马师勃然大怒,立刻废除曹芳,改立年仅十四岁的曹髦为帝。曹芳就已经够可怜的了,现在又来一个曹髦做小傀儡,这不是摆明了要把曹魏搞得不像样吗?


司马氏兄弟变本加厉,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我们一定会想,司马氏干吗这么大费周折,干脆自己当皇帝就完了嘛!这就是我们说曹操、司马氏这些人是伪君子的原因。


曹操当年也可以自己当皇帝,那样人们起码还佩服他。因为改朝换代是历史上常有的事,上个朝代做得不好,就该取而代之,这也是大丈夫所为。


如果汉高祖也挟持秦二世的孙子,把人家当傀儡,我们会看得起他吗?所以,如果司马氏干脆摆明了另立王朝,也是很好的,可他们偏偏要玩弄小傀儡,自己还要假装是周公在世,这才是可耻的。


不久,淮南发生叛乱,司马师急忙带兵出征,不料恶疾突发,性命危在旦夕。于是他赶快叫司马昭过来,把象征兵权的大将军印亲手交给弟弟。


其实这个帅印毫无用处,可很多人为了它倾家荡产,丢掉性命,可见人是很愚昧的。


司马师还嘱咐弟弟大事要自己管,千万不要相信任何人。这种话其实不是在帮助弟弟,而是在害他。


因为司马昭本来还可以趁机反省一下,走回正道,现在司马师硬把弟弟拖下水,变成跟他一样。


所谓一样,不过就是最后的结果一样——不得好死,那又何必呢?但是人们处在这种境况的时候,十有八九会跟司马师一样,这是人类很可悲的地方。我们一定要变成少数,不要盲从那些多数。


司马昭亲眼看到司马师大叫一声而死,他的感想跟一般人是一样的,觉得哥哥是为了家族而死,自己现在顶着家族的光环,不能丢脸,一定要做得比哥哥还好,站得比他更稳固。


换句话说,就是司马昭要比他哥哥更不人道、更残忍。如果司马昭够聪明的话,看到哥哥的结局就应该反省:这难道是父亲希望的吗?


父亲当年一再告诉我们,要得天下、得人心,我们现在搞成这样,父亲不是白忙了吗?可见是我们会错意了,并未得到父亲的真传。


司马昭如果会这样考虑,痛改前非,学着爱民如子、广开言路,就真会变成周公。可见,人随时可以扭转自己的命运,就在一念之间。


从某个角度来讲,司马师的死是牺牲自我来成全弟弟。可司马昭也是个糊涂蛋,没有想到更宽广更光明的一面,最后害死了自己。


我相信,司马懿是不愿意看到这种结果的。但司马懿已经不在了,又能怎样呢?所以,司马懿生前就应该好好了解这两兄弟的品德,否则越教他们,就越是害了他们。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独掌兵权,随即任命大将邓艾出兵祁山,攻打姜维。不久,邓艾的捷报就传到朝廷。


司马昭当然很高兴,可旁边的钟会不高兴。钟会心想:你邓艾算老几,不要高兴得太早。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钟会和邓艾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要建立功劳。


现在功劳都被邓艾抢去了,钟会受到威胁,当然会千方百计地去打击邓艾。这一点是邓艾必须要防范的。


解决这种难题,完全要看司马昭怎么领导。可偏偏司马昭就希望这两个人斗,自己来从中取利,所以这两个人的命运也是很坎坷的。


一个统帅,底下的将领如果彼此能够充分合作,就像当年关羽、张飞和赵云一样,那是好事情。


如果当年刘备也是利用关羽去斗赵云,利用赵云去斗张飞,那最后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现在,司马昭有两个大将,都是很了不起的,可他偏偏要使这两个人斗来斗去,可见他心术不正,最后必然要自作自受,谁也救不了他。


司马昭在众将面前一再夸奖邓艾,他的目的就是故意刺激钟会。司马昭这时如果告诉钟会,邓艾打前面,将来还要你来帮助他,我们来一致对敌,这不就好了吗?但是司马昭没有。


钟会心想:你不给我机会,还在我面前夸奖邓艾,我不敢对你怎么样,还不敢对邓艾怎么样吗?所以,钟会以后会对邓艾不利,其实也是司马昭造成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东山桥海

    独掌兵权打姜维,邓艾为将功岐山。 钟会威胁打邓艾,夸奖邓艾刺钟会。 两员大将互争斗,心术不正自作受。 邓艾捷报频传至,邓艾钟会矛盾起。

  • 东山桥海

    打败姜维返魏国,仰仗兵权羞曹芳。 不甘屈辱下血召,张辑夏侯玄李丰。 酷刑逼问似董丞,曹操当年对献帝。 四世之后司马演,搜出血召费曹芳。 改立十四曹髦帝,不学周公学曹操, 变本加厉伪君子,淮南兵变师出征。 不料恶疾危旦夕,急召兄弟交将印。 交代大事必亲为,顶住光环不人道。 大叫一声归天去,成全兄弟先牺牲。 欲夺天下收民心,兄弟二人未学成。

  • 东山桥海

    253年姜维北伐,司马昭前来御敌。 学府断粮蜀必回 ,将计就计假运粮。 打败魏军节粮兵,伪装魏军入昭营。 沾沾自喜劫粮成,厮杀声里小道遁。 姜维截住叹命休,情急逃亡铁笼山。 上山方知无水源,司马昭困铁笼山。 郭淮欲去救困兵,陈泰诈降诱羌王。 派将同出掌声响,中了埋伏陷洞中。 自杀身亡糊涂死,领兵杀回羌王营。 只知较好中原朝,不分是蜀还是魏。 郭淮陈泰羌投魏,铁笼山上水粮尽。 激励士气待外援,王韬引将悬崖边。 痛哭流涕高呼天,六千将士欲跳崖。 告慰降蜀留活命,羌王先锋会姜维。 前后夹击司马昭,夏侯霸帮羌王应。 鼓乐相迎羌王至,毫无防备羌进攻。 郭淮紧追慌忙逃,司马趁机杀下山。

  • 爱猪猪爱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