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集 生死阴平关
在刘备、诸葛亮相继离世后,蜀国既无贤主又无能臣。虽然西川自古易守难攻,占尽了地理优势,但是这些都无法挽回蜀国气数将尽的事实。
魏国大将邓艾,走阴平小道翻山越岭,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终于来到了成都,国君刘禅不战而降,其子刘谌自杀殉国。
三国鼎立的时代自此结束了。那么纵观三国故事,我们能从这些三国人物或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中得到怎样的警示和人生智慧呢?
邓艾一行人来到钟会营寨。邓忠见父亲怒气未消,悄声劝他小不忍则乱大谋,望父亲暂忍一时。
如果在平常,我们会觉得一个小孩子不该多嘴。可是在这样紧要的关头,邓忠向父亲提建议,我们不能批评他。
当时邓艾气冲冲地去找钟会,两人很可能会起冲突,而钟会又不是个好惹的人,更何况两个人背后还有一个司马昭,正在那里两边押宝,看谁能夺得头功。
在这样的情况下,别人是不太方便去跟邓艾提建议的,因为关系没有那么亲近,但邓忠作为儿子,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于是鼓足勇气劝父亲,要心平气和地去跟钟会谈。
邓忠劝他父亲,用的是一个成语——小不忍则乱大谋。汉语中有很多成语,所以我们沟通起来很方便,寥寥数字,就把其中的道理都讲清楚了。可现在偏偏有些人要乱改成语,这不是好的现象,大家最好不要做这种事。
邓、钟二人帐中商议入川之计。邓艾表示愿引一路兵马从阴平小道直取成都,到时姜维必然要撤兵回救成都,钟会则可趁机直取剑阁。钟会假意称赞邓艾的计谋高明,并与其约定依计而行。
待邓艾离去后,钟会对左右说,阴平小道很艰险,邓艾此去如果遭遇驻守蜀军,必然全军覆没。
但是如果我们说钟会存心害邓艾,其实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不是他告诉邓艾说,阴平有一条小道可以绕过剑阁,而是邓艾自己提出来的,钟会不过是顺水推舟,同意邓艾走那个小道而已,怎么能说他存心害邓艾呢?
当然,钟会既然知道那条小道行不通,可能比直接攻打剑阁还要麻烦,站在同事的立场上,他也应该提醒邓艾注意,但他什么都没说,还称赞邓艾的主意好,这一点做得不太厚道。
可见邓艾比较老实,而钟会比较喜欢耍小聪明。实际上,两个人的日子都不好过,因为他们后面还有个大豺狼司马昭。
可邓艾毕竟走的是老老实实、刻苦耐劳的路子,而钟会走的是比较讨巧的路子。从这个角度再来验证,结果怎么样,我们很快就会看到。
邓艾,钟会带兵各自出发,而邓艾上路后才发现,自己选的是一条难于上青天的路。
但邓艾并不改道。一个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半途而废,那样必定不会成功。邓艾是经过事先盘算才走上这条路的,何况,他已在钟会面前夸下海口,所以一路都很坚定,明知这条路很危险、很艰苦,却并没有回头的意思。
邓艾一生中都很少中途改变主意,所以这次也是决不改道,这跟他的做事习惯有关。阴平小道只有一条,走了这么久已经很辛苦了,再回头只会更辛苦。
何况回头的结果就等于零,往前走说不定还有希望。所以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只是邓艾,一般人都会有一种观念,就是错也要错到底。
如果是在事情还没有开始以前就错了,还要坚持就是不对的。而一旦事情开始,就只好死马当做活马医,错就错到底,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没有退路了。
邓艾一路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到达阴平,三万大军只剩下三千。此时才发现,四周悬崖峭壁已经无路可走。
从不同人的反应,可以看出不同层次的人智慧水平不同。越是基层的士兵,越是怨天尤人。
因为他们不好意思直接指责将领,于是就埋怨老天,说老天让他们受尽折磨,吃尽苦头,一路上死了那么多兄弟,结果却困死在此地。这样一想,他们当然会觉得很绝望,当然会大声哭泣,这是必然的。
职位越高的人,越会控制情绪,越会动脑筋想办法。尤其是邓艾,这队人马所有的责任都在他肩上,如果他不能想出应对的办法,怎么向那些死去的弟兄,向这些还没有死的人交代?所以,实际上这个时候最痛苦的是邓艾。
他可能也会后悔走这条路,心想还不如直接去打剑阁,说不定还能杀出一条血路,但他更没料到小道的尽头会是悬崖,他原先以为这里一定有一条可以下山的路。
就在大家非常绝望的时候,突然看到前面有一个石碑,上面记载着当年孔明曾经派人守在这里,以防有人从阴平小道进攻成都。
我们可能会觉得孔明真的跟神一样,其实不然,这只是表示孔明当年为了巩固蜀国,北伐成功,是花了心思的,他把每个地方都布置得好好的,如此而已。
但是,在邓艾他们看来,有这块石碑,就证明有人来过,就一定有路可走,这给身处困境的将士带来一线希望。
如果什么人的痕迹都没有,估计这里就是个绝地了。邓艾他们看来看去,四周都是悬崖,只有下跪拜祭孔明,希望有奇迹出现。其实,中国人拜祭神明,基本上都是为了出现奇迹。
所有将领都知道,当面临绝地的时候,一定要置之死地而后,才能有一条生路。邓艾事先不知道阴平小道的状况,所以不至于故意把士兵带到死地,再叫他们去求生。
邓艾没有那么残忍,也不会下这么大的决心来冒这种险。可现在身处绝地,又不能原路返回,因为来的时候死了那么多人,回去的话可能一个都活不了。所以邓艾说,只有来路,没有回头路。
当然,邓艾当时已经想到了一个方法。老实讲,这个方法是非常不人道、非常可怕的,但是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只能一条路走到底了。
邓艾下令先把兵器抛下山崖,他打的什么主意呢?
第一个,把东西丢下去,是为了让大家感觉到山崖的高度毕竟还是有限的。因为兵器着地发出“砰”的一声,既然兵器都可以掉在地上,人跳下去,也会掉到地上。
第二个,邓艾是为了让大家知道,除了这个办法,就只有死在山顶上。究竟是死在这里还是死在底下,大家自己选择,如果选择死在这里,大家就坐下等死。老实讲,坐着等死比冒险还痛苦,还不如干脆跳下去,说不定还有生路。
所以,他决定让大家把毛毡裹在身上,滚的滚跳的跳,希望有奇迹出现。如果大家经过这样的冒险还能够存活,就有继续攻打成都的可能。
这虽然不是好办法,但却是现在唯一的办法。所以,将士们还是会鼓起勇气,做最后的挣扎。
邓艾第一个跳下悬崖,作为表率。他用毛毡裹住身体,对众人说:“列位将士,山下庆功。”便纵身跃下。
一般情况下,职位高的人应该在后面指挥,士兵要去做先锋。现在情况特殊,摆在眼前的是悬崖,如果要别人先跳下去,相信没有人会答应,因为这明明是送死。所以最高将领一定要以身作则,这样大家才有可能效仿。
邓艾这样做就表示他承认自己把大家带到这种绝境,心有歉意,所以他先跳,带给大家唯一一线希望。
他嘴上虽然没说,但行动已经表现出他的用意。这次的事情,他事先的规划并非如此,现在居然到了这样的境地,这是人力无法改变的,与其活着受到良心的谴责,不如干脆跳下去试试,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
将士们被邓艾的气概感动,纷纷从悬崖跳下。从这么高的悬崖上跳下,竟然还活着,这个就叫做生的意志力,他们有求生的愿望。
当一个人不想活的时候,不要说这么高,就是没什么高度的地方,摔下来都会死的。
一般人认为,人跳楼是碰到地摔死的,其实不然,大部分人是吓死的,因为一跳出来,要么后悔,要么伤心,要么绝望,要么惊吓,半空中已经死了,然后才摔下来。
我相信,这些将士也是一样的。其中有些人还没有跳就吓得半死,一跳出去就已经吓死了,这些人还有什么指望呢?
只有少数有坚强求生愿望的人,始终抱着要活下去的信念,才会最终如愿以偿。所以,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自己想不想活下去。
很多病人为了想见儿子或者女儿最后一面,会不断地忍耐,延长自己存活的时间,等到子女一出现,他的愿望实现了,很快就死掉了。可见,生死虽然是天在决定,但在短暂的时间之内,人还是可以做主的。
山下,从崖壁上滚落的邓艾醒来,看见身边满是跟随自己跳崖的将士。一些兵士陆续醒来,发现自己侥幸未死,不禁大呼:我还活着!
而有些兵士则在滚落途中受伤,坠落下来已经丢了性命。邓艾望着死去的将士,心痛不已,脱下头盔,带领众人跪拜死难将士。起身后,邓艾拔剑下令,进攻江油。
邓艾偷渡阴平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到的成都,在刘禅慌乱之际,谋士献上一计,提议请武侯之子诸葛瞻父子领兵御敌。诸葛瞻领兵抗击邓艾,最终父子都战死沙场。
孔明临终的时候,没有替儿子安排一个好的职位,而且他们这一家人根本就不是武将,虽然也可能会有一定的文才武艺,但并不像真正的武将那样武艺高超。
此时阿斗偏偏要把他们找出来,去抗击敌军,诸葛瞻原本可以说不愿意,因为他对此没有责任。可是他觉得既然自己的父亲当年受到刘皇叔的礼遇,自己全家就都欠刘备一份情,所以还是出来应战。
我觉得这才是中华民族了不起的地方,中国人是什么债都还得了,但人情债还不了。诸葛瞻父子完全是冲着“人情债”这三个字才壮烈牺牲的,所以大家对他们非常尊敬。
老实讲,在这种情况之下,主张投降是免不了的。因为大家都觉得跟魏国正面冲突很危险,伤亡会更严重,如果投降,说不定还可以保住性命,然后再做打算。
可是太子刘谌很可能不接受这样的想法,因为他是太子,眼看着就要承接阿斗的位置,如果投降,他所有的希望都没有了。
如果站在这种立场来分析,刘谌只是为了争取自己的荣华富贵,所以才有这么强烈的主张,没什么值得尊重的。
但是,我相信刘谌不这样想,他是真正觉得对不起祖父。祖父征战大半辈子,立下这么一个基业,全不为自己享受,真正为了百姓着想,没想到父亲荒废了祖父的基业不说,还打算投降。
所以,他才会非常不以为然,强烈反对投降。如果站在这种角度看,我们还是很佩服刘谌的。
刘谌的夫人称赞丈夫死得其所,并愿先死殉夫。她的事例证明了一个道理,叫做有福之人夫前死。
妇人如果比丈夫先走一步,其实是很大的福气。如果刘谌自杀了,留下夫人和孩子,将来魏军来了,夫人被抓,孩子也不知道流落何处,那不是更惨?
所以,我们不能纯粹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论断。依据当时的情况来判断,刘谌是一门忠烈,他选择的这条路是正确的。
刘禅带领文武百官出城投降,邓艾受降,感慨万千。蜀国兵多粮足,却一点斗志都没有,轻易就投降了,战果来得太容易,邓艾感觉不是很踏实。
实际上,他宁可碰到一些抵抗,然后靠自己的实力取胜,那样会更有成就感。从这个角度来看,阿斗的投降确实也降低了伤亡人数。
邓艾会不会想到这方面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内心很复杂,绝不是自己胜利了,蜀国失败了这么简单。
阿斗投降,是不是能屈能伸呢?如果这叫能屈能伸,那就太糟糕了。为了伟大的前程、光明的目标,暂时忍耐,但心存斗志,等待机会一定要站起来,这才有资格叫做能屈能伸。
阿斗如果真的想要减少伤亡,当初就该直接反对九伐中原,直接不打就是了,等到魏国来犯,再打也不迟,这样就表示他是有一贯主张的。
可惜他没有,刘谌冒死进谏说只有投降的臣子,没有投降的皇帝,他都听不进去,还说刘谌胡说,可见他没有想太多,只是见风转舵,怕死而已,绝非能屈能伸。
蜀国只维持了短短的两三代。刘备如果重新活一次,不知道会不会再桃园三结义或者三顾茅庐,会不会一定要复仇或者临终时再三嘱咐孔明辅佐他的儿子。不过我们不能因为结果这样,就什么都不做了,那样也不对。
人一生要有一个理念,这个理念听起来或许很可笑,但是却很实际,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当一天刘备,就做一天刘备该做的事情;当一天孔明,就做一天孔明该做的事情;刘谌也是,当一天太子,就做一天他该做的事情,如此而已。
每一个人只求四个字——问心无愧,不用管别人怎么讲,但这并不表示人是为自己而活的,人还要为祖先、为别人而活,要各方面都兼顾,这样才能够找到那个合理点。
孔明地下有知,对这种结局又会作何感想?其实孔明地下有知无知都无所谓,因为他生前就把一切事情都料得很准,已经大概知道最后的结局,就算他地下有知,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局面,也不会觉得奇怪。
孔明明知不可为,却还是拼着老命,尽其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才是他留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一个了不起的价值观。
正是这一点,让我们到今天想起孔明还肃然起敬,因此可以说他是《三国演义》里面最了不起的人。
曾公啊,救两次命了,人情债也还了,在最后时刻觉着活着真没意思,也够了,太累了,闭眼也心满意足,可是,老天爷不要我走,还有事没做完,泪眼婆娑壮志未酬,誓要尽心尽力的去做,结果怎样,不过是我死掉了,没关系的,人死灯灭,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试听太短了,不过隐呀。
谢谢,老师的分享!
曾仕强学堂 回复 @春雨里Wii过的太阳: 亲爱的易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耐心听,慢慢悟,终会有所收获的,加油!祝您福满乾坤,元亨利贞!
三国 结束了 感谢老师
曾仕强学堂 回复 @流沙团: 终则有始,希望在学完三国之后,能对您的学习、生活、工作等诸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