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讲│《鲶鱼效应》
我的学员家明,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他所在的团队平时工作慢条斯理,不温不火,公司高层有时干着急,找了团队负责人谈了几次话也不奏效,团队负责人认为自己团队成员平时干活都挺认真负责、兢兢业业。
后来高层想了个办法,从其他部门调来一位员工,作为这个团队的二把手。这个二把手干活有思路,也有干劲,从此团队的其他人干事效率都变得很高,基本不再拖沓,也能跟随公司整体步伐,及时调整工作状态。
我对家明说,其实你们公司高层很好地运用了“鲇鱼效应”这个管理方式。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他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
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后来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鱼槽中放了一只鲶鱼。
原来鲶鱼以鱼为主要食物,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就能活着回到港口。
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运用这一效应,通过特殊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让群体成员更有危机感,它很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
想要不断提高公司内部的活力,激活整个团队,就要不断的去寻找“鲶鱼”,寻找“鲶鱼”可以有三种方法。
第一,外部引进精英。
如果你的部门只有你一个人,做着所有的活,老板离开你就不行了。这时候,你很可能就会开始傲娇:领导说要周五交一个材料,你可能会推迟时间或者质量差一点——毕竟,没了你,就没人做了。
如果领导说,你好好干,以后会给你升职加薪。你心里肯定想:不给我升职加薪,还能给谁?好了,过了一个月,老板招来了一个人,他能力跟你差不多,你能做的他也能做。
这时候,老板说周一交一个材料,你可能会周日就完成,而且是保质保量的,因为你感受到了危机和竞争压力。
第二,内部提拔骨干。
就像上面提到的引进外部精英策略,虽然能激发团队,产生紧迫感,但如果用过了头也可能会打击内部员工原有升迁的希望,甚至会产生抵触,故意和外来“鲶鱼”对着干:你行你上啊!直接罢工。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你可以寻找公司内部的潜力股员工并加以培养,把这些鲶鱼,提拔到关键岗位上,也能有效激活其他员工,同时,让其他员工看到自己升迁的希望也会加倍的努力。
第三,内部的竞争
华为内部就有轮值CEO的制度。轮值CEO制度起源于2004年,当时美国顾问建议华为组建中枢组织,而任正非又不愿意做首脑,最终提议由八位主管担任轮值CEO,任期半年,期间要对企业决策和绩效负责任。
这种轮值CEO的形式,对于中国企业经营而言,是一种创新的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每当一个人做CEO统筹大局的时候,就不会为了过去那些抱怨而分心,只会抱着“超越前任”的心态工作。
作为轮值CEO,需要站在更高层面考虑问题。所以从人才培养角度而言,不仅让管理者得到成长和能力提升,更能激发企业内部的“竞争意识”,行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
这让我想到了很多互联网公司,很多互联网公司再做一个项目时,往往会让两个团队同时去做同一个项目,谁做的好获得市场的认可,他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微信就是在张小龙的带领下跑出来的一匹黑马。
"鲶鱼效应"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但是如果度的把握不当,也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副作用,需要警惕3方面:
1. 如果领导主要精力都关注在引入"鲶鱼",忽视老员工,可能会降低老员工积极性。
2. 如果这个"鲶鱼",不注重合作,过于注重个人能力的单打独斗,反而会破坏整个团队的协作,削弱团队的积极性
3.如果引入"鲶鱼"的数量过多,刺激过度,则会引起全体的恐慌。导致公司出现小帮派内部政治斗争,反而会破坏企业整体的团结文化。
* 课程重点 *
使用鲶鱼激励团队方法有3:(1)引进外部精英,适度增加危机感(2)内部提拔骨干,带来的新方式,新的希望(3)内部互相竞争,赛马而不是相马。
但是在运用过程中,还需要把握好引进鲶鱼的数量和质量,不要肆意的引进而破坏原有稳定的生态。
今日金句:进退有度,左右有局。
好了,今天我们的分享就到这了,更有精彩内容,我们下期见。
进退有度,左右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