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人间世第四4.3

49人间世第四4.3

00:00
15:01

职业和事业

我经常和朋友谈天,说他们有个大问题,尽管活了几十年,自己的人生观没有方向,都跟着环境在转,这个就是犯了庄子所说“所存于己者未定”。譬如说,我一辈子要做一个睡觉的人,只要有觉睡就好,什么也不管,他的人生观是睡觉,也总算确定了,说睡得都快饿死了,没有饭吃也不管,因为求仁得仁嘛!那也可以,死后给他一个谥号,也称他灵公吧!或者称为神公吧!就怕连这样神经性的人生观都没有确定,只是跟着环境乱转,这是很悲哀的事,要千万注意!

譬如人的职业,都是求生存,当皇帝也是职业,讨饭也是职业,是职业的不同,而不是事业的不同。中国文化这个事业是什么呢?孔子也在《易经·系传》上讲,“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一个人不管是当皇帝或者讨饭,或者做工,你的一生所作所为,“”,就是你的动作“措之天下之民”,使社会能得到你的福利,受到你的恩惠,而得到一部分的安定,这样的成就叫事业。我们看一部二十五史,多少皇帝,多少宰相,多少状元,现在我们脑子报得出多少个?二十个都报不出来!原因是什么?他们没有事业在人间,人世间那几十年,马马虎虎过去了,只是个职业而已。尤其古代那些太子当皇帝的人,对于历史上这一类人,我给他名称叫做职业皇帝,他天生要当皇帝,那没得办法,谁叫他七字不好,八字好呢!

清朝时候有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去做县长,字都不认识,一二三四五六七,他写到七字的时候,应该向右边弯,他写成向左边弯。站在他旁边的卫兵说,大老爷,你这个七字写错了,七字是向这边弯过来,你怎么向那边弯?这个当官的县长受不了,他把笔一丢说,格老子七字写不好,八字好,你还是当兵,我还是做官,你管我写不写错字!那些职业皇帝,他就是八字好,可是他没有事业,在历史上没有贡献,为什么没有贡献?因为“所存于己者未定”,自己人生观没有确定,“未定”两个字特别注意。一个人把人生观确定了以后,富贵贫贱没有关系,有地位无地位,有饭吃没饭吃,有钱没有钱,都一样,人生自然有我存在的价值。所以孔子告诉颜回,你“所存于己者未定”,你对于自己人生观修养道德学问,都没有确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你哪里有空去暴露别人的错误!

道是道 德是德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道德”两个字素来是分开的,不是合起来用的,道是道,德是德。譬如老子《道德经》,它分成两卷,上一卷讲道,下一卷讲德,他没有合起来用,道是体,德是用。那么古人所讲的德,同后代道德两个字连起来的观念,在内涵、在逻辑上有差别,我们特别要注意

现在的人一提到道德就同窝囊差不多,所以讲道德的人,好像你打我左脸,我右脸还要送过去,这样才合于道德,这是很难讲的。古人所讲的道与德,不是后世的这种观念,它有分寸的,非常有范围。这个“”字,与得到的“”是一样,假使照中国古书的解释,就是“德者得也”。我们看了半天注解,不注解还好,愈注解愈糊涂。“德者”又怎么是“得也”呢?这就又要用思想了。德字就是说成果,一件事情做好要有成果。譬如说,有人口口声声讲仁义道德,但要有个仁义道德的成果出来,不然是空话,没有用。现在下雨,我要跑到街上去,你不要光在房间里叫我不要去,理论不要讲,你能有办法叫我不要到街上去,你的目的有一个成果,那你就“”了。用一句古诗来讲:“事到有功方称德”,所以称为功德。一件事情做到了,由最高的劳苦功高得了成果,这个就是德。所以,有人说要做好人,你做好人不要讲,你要做出来。现在我们对于德字,先有这样一个了解。

孔子告诉颜回:“且若亦知”,看到这四个字,似乎毫不相关,好像古文乱七八糟。“”是并且,“”就是你。简单点就是我们白话文:“你知不知道?”“”就是变成问号了。“德之所荡”,讲道德是不错,但不要超越道德的范围。

我常讲一个故事,有位同学,夜里开计程车的,有一天在路上开,看到一个人被打伤了,因为他吃素学佛,讲道德,本来车子开过去了,忽然一想这不是学佛的心态,他又马上倒退回来,把这个人弄上车子,送警察局。因为我规定同学们都要写日记,我一看到日记这一段,就拿起红笔写“你不懂得道德的做法,会出毛病的”。他下一段日记,果然是出了毛病,人家家里的人找到他,说是他打伤的,后来麻烦透了。所以说,做好事有好事的做法,尤其今天的社会,做好事当然应该,但要智慧的处理,不合于智慧的处理,做好事反倒找来麻烦。“德之所荡”就是这个意思,道德有它的道德标准,也有它的做法,你不懂用智慧,就超过了这个范围,道德反而变成不道德了。或者应该说非道德,因为说不道德太严重;非道德是认不清楚,如说不道德,就太肯定了,非道德是还有商量的余地,这也是逻辑问题

这位同学被我骂了几次以后,做好事小心一点了。他做好事很热心,结果热心得自己烦恼极了,这就是“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也就是人生的名言。

道德的泛滥

我们看全世界人类的历史,尤其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每一个朝代,皇帝前面的党派意见纷争,都犯了这个毛病,“德荡乎名”。所谓读书人想成大功立大业,但是名心去不掉,为了好名而超越了道德范围。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太多了,都是为了名心的驱使,知识分子最容易犯这个毛病,千万要注意。

知出乎争”,智慧知识愈高的人,他的意见愈多,争端愈厉害;你不要看读书人,教育受得愈高,学问愈好,愈难办,意见愈多。所以古人说,普通人没有受过教育的,也常常吵架,那很简单,是为欲望而吵架,欲望满足了就不吵了。知识分子欲望满足了照样吵,为什么?为了意见之争。因为意见不同,彼此就吵得不可开交了。所以历代的党祸,宋朝明朝,那个看了之伤心啊,统统都犯了这几个字的戒律,“德荡乎名,知出乎争”。所以我们深读了历史,再读《庄子》这一段,就看得很清楚。愈是知识分子,争名争意见愈厉害,这个斗争比什么都可怕,因为这里头牵涉到名心的问题。这个名心并不是求个知名度,这个名包括了名理学;战国时候的名理之学就是逻辑,包括逻辑观念的差别,那会固执得发生相争。

所以庄子借用孔子的嘴告诉颜回,“名也者相札也”,人最高的道德,能真把名心磨平了,就无所谓名,这个很难;所以庄子后面会提到,呼牛呼马,呼人人呼。人把虚名的心去掉了,随便人叫,到了这个境界才没有名心。我们看到学佛修道的人看破了名,自己名字都不要,取了代号叫法名,代理代理。结果自己名字不争,为了法名争得好厉害,也争得要命,这个也是名心,可见名心之难除。所以,以自己知识上固执的成见,“争之器也”,就是人生斗争的工具。“二者凶器”,“名心”和“成见”,这两样都是天下的凶器。“非所以尽行也”,这不是道德的行为,这也不是真正懂得人生。前面讲到这里,现在再补充一下孔子教训颜回的话,还没有讲完。

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

他说,并且我们这个人,很容易犯这四个字,“德厚信矼”。知识分子自己受过一点教育,有一点知识,对于道德的规范看得很严重,根基很厚。在佛学里头有五种“”,见就是观念。有一种见叫“戒禁取见”,自己立了一个教条,抓得牢牢的,违反了这个教条就认为不合道德的教化。比方,我们讲左道的鸭蛋教吧!不吃鸡蛋光吃鸭蛋,或者不吃鸭蛋光吃鸡蛋,我搞不清楚啦!他们认为吃别的就犯了戒,吃这个就对,这就是道德的固执,认为自己是道德。实际上是错误的,这叫做邪见,也叫做戒禁取见,但是他们抓得很牢。“信矼”,自信心太强,“未达人气”,有许多人学问道德的养成,自认为他那个就是道德,这一类就是方刚的人,所以很方正,很刚强,很道德。他这个道德的标准不能碰喔!方的就是方的,圆的就是圆的,道理讲得是非常对,可是他实在并没有懂,所以是“德厚信矼,未达人气”。

《庄子》原文:

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516503428

    温故而知新

    菩提雅舍 回复 @听友516503428: 可以为师矣

  • 戒不了甜0123456789

    人间世手机APP上为什么只有这一集

  • 神瑛侍者1987

    没找到说谥号那一集当时听时不方便留言就在这里说了,说汉献帝是献出去了这个错了,献帝不光汉献帝一个,明朝也有献帝明显不是献出去了,还有哀帝也不应是悲哀的意思。聪明睿哲曰献,蚤孤短折曰哀。汉哀帝应该是短折早逝的意思,献帝就更不是献出去了,明献帝可没把皇帝献出去。

    菩提雅舍 回复 @神瑛侍者1987: 您学识渊博,佩服👍。 但我想南师说到这两位的谥号时,是用他南式的幽默来调剂一下吧~不一定就是这个解释,我理解是这样的

  • 李建_a9

    最后这一段这不就是在讽刺所谓的环保主义协会,还有不让吃肉的之类的那些人吗?

  • 浮生是梦幻

    老子留五千言是为了名吗?

  • Cheryl喜乐

    名,人我执。知,法我执。

  • 1509567lffq

    不为名,老子为什么留这五千言!可见劝人易,做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