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关公走麦城

59.关公走麦城

00:00
32:21

第五十九集  关公走麦城


关羽久攻樊城不下,于是调出部分荆州守兵增援前线,坐山观虎斗的东吴抓住时机,趁虚而入,一举夺取荆州,切断了关羽的退路。


与此同时曹操派兵增援樊城,两面夹击关羽,关羽进退不得,最终败走麦城。纵观关羽的一生,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可谓义勇无双。


可是为什么在他达到人生顶峰的时候,却突然急转直下,失荆州、走麦城呢?而关羽之死,对于魏、蜀、吴三国势力的走向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在关羽攻打樊城之际,东吴这边吕蒙正为关羽在沿江设置观火台无法取荆州而苦恼,这样也在情理之中。关羽镇守着荆州,东吴这么多将领都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面子当然有些挂不住。吕蒙接鲁肃的班当了都督后,一心一意想着如何把荆州抢回来。


陆逊建议吕蒙托病辞职,自己暂代都督之位,因为关羽素来藐视江东众将,唯一有所顾虑的就是吕蒙。


到时陆逊再派人去拜访关羽,关羽见吕蒙已走,现任的都督又是个年轻人,自然不会把他放在心上。


后来陆逊又将关羽捧得高高的,让关羽觉得陆逊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这样一来,关羽自然会放松对东吴的警惕,从而将兵士都调去攻樊城。到时趁荆州城内空虚,自然好破。


从这个计策来看,陆逊是非常聪明的,对东吴的贡献也大,他针对关羽的个性,先使关羽骄傲起来,从而不把荆州的防务放在心上,然后找机会破关羽取荆州。


但是从长远来看,东吴会亡,陆逊要负很大的责任。当然,吕蒙也推脱不了干系,虽然他不是这件事的策划者,但他年纪毕竟要大些,读过的书、懂得的道理也比陆逊多,应该要考虑得更长远一些才对。


关羽中了陆逊之计,抽掉了大量的荆州守军,前去增援樊城,只留少数将士驻守沿江烽火台,监视吴军的动向。


关羽在江边设烽火台,有什么作用?当年的科技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没有方便的通信器材可以及时联络。


所以关羽让士兵每隔一段距离就沿江设一个烽火台,这样只要一点火,旁边烽火台上的士兵就知道军情有变,从而提高警觉,及时做出合理的因应。


而且只要设得够高,相隔很远的烽火台都能够看到,因此这种通风报信的措施在当时的确很管用。


吕蒙带领士兵化装成商人坐船来到荆州江边的一个烽火台前,守台上的蜀军问他们是做什么的,吕蒙说自己是商人,想在这里暂避风浪,等风浪小了就走。


守台将士本不应该相信的,既然关羽已下了戒令不许任何船只靠近,将士们就应该严格地去遵守。


但人都有同情心,这也并不算什么弱点,否则人就跟动物差不多了。吕蒙就是利用将士们的同情心,说自己没有恶意,同时让几个装成商人的士兵捧上一大堆上好的锦帛奉上。


守城的将士没有看到风浪却看到了那些锦帛,一时起了贪念,便让吕蒙他们上了岸,从而导致了后面一连串的严重后果。


吕蒙利用贪财的人性弱点,成功地骗过了蜀军守台将士,白衣渡江的吴军士兵趁机上岸,冲杀进城,很快就占领了防守空虚的荆州城,东吴攻下荆州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魏国。


曹操的反应很快,他一听说东吴攻下了荆州,马上就想到樊城危险了,否则东吴怎么敢去打荆州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荆州的士兵都调去打樊城了,于是赶紧派人去增援樊城。很多人看什么就是什么,没有整体的观念,这样下去推理的能力只会越来越差。


如果看到这个就能马上想到相关的其他部分,并且养成习惯,就能慢慢形成整体观念,从而对事情考虑得更全面。


现在西方人也在讲整体观和系统,但世界上最完美的系统就是《易经》,因为《易经》其大无外,大到没有外面,其小无内,小到没有里面,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系统。


可惜我们把自己这么好的系统抛在一边,还专门去请教西方的系统。西方的系统将不能包含的地方统统去掉,只能算是局部的系统,也就是专业。


从某个角度来看,专业挺实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专业又确实很可怕,一个人太专业,眼睛就只会看到一部分,其他的东西都看不到。


如果曹操此时听说东吴占领了荆州就马上派人去荆州看看,那他就不配当曹操了。


他之所以听到荆州就能想到樊城,就是因为他系统很大,从而能及时地派人去解樊城之急,这也是一个统帅必须具备的条件。


儒家说要举一反三,看到一件事情要马上类推到很多事情,否则如果看一就是一,那人就不长进了。大家如果多锻炼自己的整体观念,就能从一样东西看出许多以前没有看到过的东西,从而对事情有更全面的掌握。


徐晃受命攻击关羽,他是曹操的大将,也久仰关羽的高超武艺,他先跟关羽讲客套话,把关羽捧得高高的,使关羽降低警觉性,然后再一冲而上,让关羽大吃一惊。


关羽还以为徐晃要跟自己套交情、谈关系,没想到对方一下就杀上来了。其实徐晃也是不得已,他知道要打败关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可他又不能求饶,请关羽高抬贵手。他之所以会采取这种招数,跟双方所处的立场和当时的形势有密切的关系。


每个人对事情的反应都跟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实力息息相关,不可同日而语。关羽待人诚恳,向来不提防这些事情,所以当徐晃打过来的时候大吃一惊。


要是一般人的话,徐晃越是讲好听的话就越会好好防备,甚至先倒打一耙也不一定。但是,要让每个人碰到状况都做出相同的反应是不可能的。


此时曹仁也冲出樊城夹击蜀军,蜀军首尾难顾,退往南郡,而去南郡催粮的人也不见回报。正无奈时,探子忽然来报,说荆州已被东吴占领,孙权已进驻荆州。关羽大吃一惊,双腿一软,幸好有周围的人扶住才没有摔倒。


关羽觉得自己有烽火台这么好的防御工程,而东吴那些人又像一群吃干饭的,不可能说打就能打进去,但既然孙权已进驻荆州,就表示一切都是真的了,这完全出乎关羽的意料,所以才会惊慌失措。


可见人不能太过自信,关羽在处理荆州这件事上就是太过自信,过分看扁东吴。


东吴是故意采取低姿态,从而隐藏自己对荆州的图谋,没想到关羽却信以为真,完全放松了对他们的警惕。


东吴表现出对荆州似乎没有什么兴趣的样子,关羽更应该提高警觉才对,因为荆州对东吴来讲同样也很重要,他们这样子是不是有什么阴谋呢?可惜关羽没有这样的警觉性,否则荆州也不会这样轻易地失掉了。


一路退败,关羽为什么不向刘备告急?因为他自出战以来都很顺利,很少要求救兵来支援自己,因此脑海里基本没有向人求救的概念。


一个人太容易开口向别人借钱或死活都开不了口向人借钱都不好,前者很容易养成坏习惯,动不动就想向别人借钱,最后负债累累,后者如果真需要借钱而开不了口的话,就很难走出眼前的困境。


此时的关羽就属于后者,他开不了让刘备派兵来救自己的这个口,心想:我堂堂关羽,只有我去救别人的份,怎么能让别人来救我呢?


他觉得自己还撑得住,没问题,却完全没考虑到自己年纪已大,箭伤还没有痊愈。如果他此时派人将这边告急的情况告诉刘备和孔明,让他们想办法来支援自己,后来也不至于会那么惨。


樊城前线被徐晃打败,后方荆州又被东吴攻占,关羽进退两难,只能整顿残兵败将,逃往公安港,管粮官前来报告公安傅士仁已降了东吴。


关羽承受不了接连的打击,从马背上滚落了下来,箭伤迸裂,并感慨自己再无脸面去见刘备,痛哭不已。


一个人要成功需要一百个理由,但要失败只要一个理由就够了。同样,一个人要健康需要一百个条件,但要死亡只要一个条件就够了。任何事情都要做全面的协调,否则将会影响整体的效果。


就像一部汽车,别的什么都好,只要发动机一坏,就没办法动了,就算是名车也一样。关羽就是如此,他武功没废,斗志和声望也在,可受了失掉荆州的打击,一下子软弱到了如此地步。


一个人眼睛再好,也要其他地方都好才有用,否则其他地方一糟糕,眼睛再好也没用了,如果人死了眼睛还瞪得大大的,岂不是很吓人?


所以不要老说自己多厉害,功劳有多大,一件事情的成功是靠大家的合作努力,并非单靠某一个人。现在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关羽是不对的,因为刘备和孔明也未必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今天我们都说是大意失荆州,其实这只是说得好听而已,因为并不是大意失荆州,而是必然失荆州,很多不利的因素累积在一起,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首先,关羽守荆州太久了,东吴把他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这是最大的败笔;其次,关羽很久没有打仗了,即使偶尔也会练一练,但毕竟还是会有些生疏;再次,关羽的年纪也大了,很多思路越来越不切实际,说的话太伤东吴的心,等于帮东吴将领提高了同仇敌忾的情绪。


因此,关羽失掉荆州是必然的,并不是大意失荆州。另外,刘备和孔明让关羽去打樊城,总共就给他荆州城内这么点人,这是行不通的。为什么不多调些人给关羽或另派人驻守荆州呢? 


关羽走投无路,只能暂时退守到麦城,东吴将士闻讯而来,将麦城团团包围,关羽派廖化突围,向邻近的上庸城求救,然而上庸守将刘封、孟达,却不肯出兵相救。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照理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他都应该义不容辞地去救关羽。可偏偏此时孟达跟他讲了当年关羽对他不利的事,使刘封一听就很火大,坚决不肯去救关羽。


对任何事情来讲,“时”都很重要。如果外来的变数恰好发生在那个关键的时间点上,产生的威力往往让人难以想象。


如果孟达只是在平常跟刘封讲关羽不待见他,反对刘备立他为嗣子,还建议派他来上庸这座偏僻的山城,刘封顶多气一气也就算了。


可就在关羽需要他救援的时候,孟达偏偏跟他讲了这些话,使他马上打消了去救关羽的念头,陷关羽于绝境而不顾。


一个人最好少多嘴别人的事情,否则说不定什么时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很多人觉得随便说说没什么关系,但天底下的事情偏偏就是这样巧,孟达如果不知道也就算了,可他不仅知道,还偏偏在这个时候讲,可见他对关羽也是不满,不想让刘封去救关羽才故意这么说的。


如果关羽知道那些话会给自己带来这么大的不幸,可能就不会说了。但一个人很难照顾到每一个人,所以做人还是不要存心去讨好任何人,也绝不轻易去得罪任何人,否则对方指不定什么时候会反扑过来害自己。


得知城中已无粮,所剩五六百军士也大多负伤,关羽很是无奈。此时诸葛瑾前来游说,说孙权德才皆不下刘备,早晚必成大事,若归于东吴,既可重振荆江,又可保全家眷。


关羽不屑一顾,坚决不肯投降,还让人把诸葛瑾轰了出去。照理说,诸葛瑾的口才肯定不比张辽差,可为什么张辽一来,关羽接受了土城约三事,而诸葛瑾一来,却要把他轰出去呢?


因为关羽觉得张辽是因朋友的情分而来的,而且张辽也确实是站在关羽的立场来谈问题,但诸葛瑾是东吴的谋臣,他来关羽就觉得是孙权派他来劝自己投降的,但关羽是会投降的人吗?


所以他先入为主,认为诸葛瑾只是在奉命行事,并没有替他着想。况且诸葛瑾所讲的话也很不得体,完全站在东吴的立场来谈问题。这样看来,反倒是张辽比诸葛瑾会说话了。


关羽整顿兵马,决定趁夜突围。可是这已经太迟了,肯定太迟了。外面全都是东吴的人,关羽就这么几个人,况且他想往哪个方向走东吴也很清楚,因为他不可能去荆州,也不可能去樊城,只会往西川方向去,而去西川的路线大家都很清楚,东吴只要在路上埋伏下人马,关羽就跑不掉了。


从当时的情况看,关羽确实已经无路可走了,可他又不能坐着等死,人总归要有一丝希望,所以他决定最后赌一次——突围。虽然他知道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这样的决定还是正确的。


果然,关羽和关平带百余士兵从北门突围,走了约二十余里就中了东吴将领朱然的埋伏,二人同时被擒。关羽被擒后没怎么反抗,他知道自己跑不回西川,也无力救荆州了,所以此时反倒很坦然。


当然,吕蒙能把他抓起来,他心里多少会有些不服气,同时也觉得吕蒙用这种手段抓他太卑鄙,有本事应该战场上见才对。但不管怎样,关羽始终都没有开口求饶或投降。


太多人都有这种感觉,看到关羽死了,就觉得《三国演义》没必要再看下去了,因为《三国演义》讲的就是一个“义”气,现在作为义气代言人的关羽都死了,还有什么好看的呢?


因此大多数人对《三国演义》的桃园三结义到关羽没有死之前那段比较熟悉,后面就不太清楚了,觉得后面反正就是打来打去,不看也罢,可见关羽是《三国演义》里的灵魂人物。


关羽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特殊的人,中华民族那么多人,没有一个跟他一样,死了以后不断升官,而且还越升越快。


大家都是生前升官,没有死后还升官的,但关羽生前官不大,死后反而不断升官,升到现在已经跟孔子齐名了,孔子是文圣人,关公是武圣人,这一现象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如果说中国人糊涂,但不可能所有人都糊涂,就连海外的华人也都会供奉着关公,敬仰着关公的忠义,因为中华民族非常看重忠义,不讲义气就会被人耻笑。


照理说,孔明聪明机智、面面俱到、鞠躬尽瘁,《三国演义》里应该他排第一位才对,但排在第一位的却是关羽。


因为我们普通人离孔明很遥远,要做到他那样也很难,如果哪个小孩说长大要跟孔明一样,大人肯定会笑他,正因为如此,孔明才没像关羽那样被捧得那么高。


关羽的忠义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现在不需要拿大刀,他的忠义想学就能学到。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人是很聪明的,否则如果谁说自己要学刘备,人家一定暗地里笑他:你想当皇帝呀?如果谁说自己要跟孔明一样,大家也会笑他吹牛。


但如果谁说要学关羽,大家都没话讲了,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演义》里那么多人,只有关羽的地位越来越高,并不是大家看不起其他的人,而是别的人没法让人公开说喜欢。


否则如果谁公开宣扬自己想学曹操,就会对自己非常不利,人家表面上不说什么,但心里会觉得你想跟曹操一样阴险狡诈,那样就糟糕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757315766

    我看三国演义都孔明死了就不看了

    曾仕强学堂 回复 @18757315766: 很多人都是如何,诸葛亮是三国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

  • 0717红豆红

  • 爱猪猪爱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