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皇后6:垂帘听政,刘皇后手握重权

刘皇后6:垂帘听政,刘皇后手握重权

00:00
09:18

关于包拯断案里深渊的情节也是后人杜撰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只要查对一下年号,就可一目了然了。刘氏换皇子事件发生在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1010年。当时的包拯年方两岁。直到景佑四年,也就是1037年,29岁的包拯才考中进士。戏曲和小说当中所叙述的,包拯巧遇李氏,给李氏断案深渊的年代是明道元年,也就是1032年。这时候的包拯事实上连京城都没有进过,哪里能任职开封府尹,又哪里能帮人中断案寻母呢?这显然是后人为了创作的需要而借用了包拯的名头。

根据后来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个故事在流传的过程当中,后来还借鉴了明朝成化年间的一个事件,也就是说在明朝发生过的一个事件。那个事件跟刘氏的事件非常相似。在这里我把这个事件简单的给大家说一下,这个事件说的是明宪宗的宠妃万贵妃,由于儿子夭折了,就想加害季妃的儿子。有一个姓季的妃子她怀孕了,但是季妃在宫婢的帮助下生下了孩子,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佑瞠。孩子生下来之后,太监张敏就把他交给了被废的皇后吴氏秘密抚养。六年之后,张敏寻到一个机会,将实情告知了明宪宗,使其父子相认。此后不久,季妃突然得病死,万贵妃也因病身亡。再后来明宪宗去世,朱佑瞠登基当了皇帝。

总之宋朝的狸猫换太子这件事的真相就是刘氏凭借其权势,强行夺去了李氏之子是事实,而此外的离奇情节均为虚构。刘氏的借腹怀胎之策果然奏效。大中祥符五年,也就是公元1012年12月,她终于如愿以偿地被册立为皇后。从大中祥符三年,宋仁宗出生,到乾兴元年宋真宗去世,中间有12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对于此事的真相是怎么看的?或者说宋真宗以及宫里的人们,大臣们知道不知道其中的真相,对其中的隐情产生没产生过任何的怀疑。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么大的一个调包动作是不可能不露出蛛丝马迹的。其实宫廷内外的许多人通过种种迹象,对于这件事的内情是有猜疑的,甚至可以说是心里有数,心知肚明的,宋真宗更不可能糊里糊涂毫无察觉。但是尽管如此,这件事在真宗在世的时候并没有被捅破,这是为什么?

宋真宗不捅破,是因为他本来就想立刘氏为后,刘氏生了儿子,这正是立刘氏为后的理由。至于儿子是不是刘氏生的,对于他来说无所谓,反正儿子他爹是宋真宗就行了。让谁当他的母亲不重要。假如捅破了这件事儿,她难道还能让李氏当皇后不成?所以说这件事帮助宋真宗完成了立刘氏为后的愿望,他当然没有必要把它捅破。甚至有研究者认为,这个是从一开始就是得到了宋真宗的默许的。大臣们以及宫廷里的人不说,则是因为畏惧刘氏的,全是他们是看得出皇上的态度的,谁敢多嘴多舌,自找倒霉?

而且这种忌惮随着时光的推移还在日益的加重。因为刘氏成为皇后之后,便逐渐的开始把持朝政,再加上真宗的身体不好,于是不仅是在后宫,就是在前朝再朝堂之上,刘氏也渐渐的大权独揽了。在这种情况下,那就更没有人敢于说三道四。那么刘氏是怎样的?从后宫走上了前朝,大权在握,独揽朝政的那个过程是这样的。自从刘氏成为了皇后之后,便经常协助真宗处理朝政。她虽然是个艺人出身,文化基础不算太高,但是刘氏勤奋好学,脑子灵活,又很有主见,再加上生活环境的耳濡目染,也渐渐的对理政就熟悉起来,或者可以说从她的禀赋上就有从政之才。


从她当上皇后,到她垂帘听政中间有近十年的时间。在这近十年的时间里,已经把他磨练得在理,政上很有经验了。天禧二年8月15日九岁的受益被立为太子,赐名祯。天禧四年,也就是1020年,赵恒中风说话困难,国政的权柄开始落入刘氏之手。根据宋史记载是这样说的,天禧四年帝久疾,也就是得病很久,居宫中事多决于后,这时候朝中的大臣就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宰相寇准李迪为首的,一派是以参知政事丁谓,翰林学士钱惟寅为首。刘氏是与丁谓和钱惟寅一派。

赵恒在病重的时候,曾经想命太子监国,宦官周怀政把皇上的意图告诉了寇准,寇准就去赵恒那个地方密奏。不料这个事情泄露出去了。丁谓得信迅速的组织反击,他罗织了一些罪名,利用挑拨离间的手段先挤掉了寇准。宦官周怀政见事不妙,企图发动政变,杀死丁谓,废掉刘后,使寇准副相拥立太子,但是却被同伙宦官杨重寻告发了。周怀政事败,被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柏蓉_fm

    语速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