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规划词典016:“城市意象”

空间规划词典016:“城市意象”

00:00
13:36

空间规划基础:对城市空间的认识 ——“城市意象”

空间规划类术语 |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在《城市意象》这本书中,指的是一种实物的特质,而该特质能令任何观察者,都有较大可能产生该意象的联想。简而言之,城市意象,也可以说是城市印象,就是城市在公众眼中具有的形式特征。

作者凯文·林奇,考察了市民对城市形态的感知,以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五大要素,定义了物质环境在人脑中的意象。

这五要素,是任何城市规划都离不开的要素。

 

关于《城市意象》这本书

《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讲述有关城市的面貌一本经典书籍。

作者凯文·林奇,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凯文·林奇在上世纪60年代调研了美国的三个典型城市,发现大多数人通过城市中的标志物、节点、边界、道路和区域这五种要素,来形成城市印象。

林奇分析了五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证明了城市印象对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并且主张建筑师要在设计城市的时候,合理的安排这些要素,创造出符合人感知,满足人需求的城市环境。 

《城市意象》着眼于哪三点

《城市意象》从城市客观面貌、城市重要作用、城市可变现象三点来阐释人们感官中的“城市意象”。

其中,城市景观在众多城市角色中,是人们可见、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又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凯文·林奇将城市理解划分为哪三个层次

《城市意象》一书中将城市理解划分为三个层次:

——发现可读性的点

——探究城市的结构

——个性、升华为城市意象。


第一,是环境意象的“可读性”,它源自于生活在其中的市民实实在在的感受。

主要着眼于城市景观表面的清晰或是“可读性”,以及容易认知城市各部分并形成一个凝聚形态的特性。凯文·林奇惊喜于曼哈顿城市结构的秩序,也承认波士顿弯曲道路的神秘与离奇。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他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第二,作者认为,个性、结构和意蕴,是环境意向的分析和归纳。

意向的聚合可以通过长时间的接触熟悉之后建立起对环境的意象,或是一个新的环境符合观察者头脑中已形成的模式,城市规划师渴望提供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因此研究“公众意象”忽略个体差异,将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一座意象性强的城市环境是怎样的呢?

凯文·林奇认为,环境意象由“个性、结构和意蕴”三部分组成。

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即与其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

其次环境和观察者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最后,这个事物必须为观察者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

 

一个意向要在生活空间内充当导向作用,它应具备以下特点:

首先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个体能在一定范围的环境内工作,且必须是可读的

其次它应该具有安全性,拥有附加的措施以适应不同的变化;

最后,它还有一部分意象传授给别的个体

 

“可意向性”即有形物体中蕴含的,对于观察者都有可能唤起强烈意象的特性。如形状、颜色、布局或是更高意义上的“可见性”,物体不只是被看见,而是清晰、强烈的被感知。在这一特殊意义上作者认为,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

苏赞·兰格认为建筑是“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

 影响城市意象(印象)的五种要素是什么?

似乎任何一个城市,大多数观察者对城市里的标志物、道路、界面、区域和节点更加敏感,这五种空间要素能帮助人们在大脑中构建起对一个城市的印象。我们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


1. 道路:是城市中一切能够步行、行驶车辆、或者经过的通道,包括大街、步行道、公路、铁路、运河等。人们沿着这些通道在城市里运动、停留、观察城市。“道路”通过自身的特征和道路网络的特征两种方式给人留下印象。

1)有时道路的重要性主要归结为其结构原因,如果主要道路缺乏个性,或容易互相混淆,那么就很难形成城市的整体意象。

2)道路只要可识别,就一定具有连续性,此外,道路还应有方向性,通过一些特征在某一方向上累积的规律渐变,沿线的两个方向能够容易区分。道路具有方向性之后,下一步就应该具有可度量性,使人们能够确定自己在整个行程中的位置。

3)我们考虑一条以上的道路时,道路的交叉点就变得十分突出,因为这是人们必须作出决定的点。


2. 边界:是城市中连续又无法穿越的分割线。边界能产生强烈的领域感,明确地区分两个空间。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它是两个部分的边界线。

许多边界是凝聚的缝合线,而不是隔离的屏障。边界经常同时也是道路,于是占主导地位的是其交通意象,这种元素通常被画成是道路,只是同时具有边界的特性。边界有时也可能和道路一样具有方向性,不过大多数边界不具备这一特性。

那些强大的边界,不但在视觉上占统治地位,而且在形式上也连续不可穿越。

边界的特点有:可见性,连续性和方向性。

其作用有:分隔作用和景观作用等。


3. 区域:区域是城市意象的基本元素,多数人都是使用区域来组织自己的城市意象。

决定区域的物质特征:

1)主题的连续性,它可能包括多种多样的组成部分,比如纹理、空间、形式、细部、标志、建筑形式、材料、样式、色彩...等等。

2)社会意义对构造区域也十分重要。

区域通常被边界包围,跟周边环境明显的隔绝开来。区域内部往往具有一些特征,比如重复出现的建筑样式等,这些特征可以强烈感觉进入某个领域。

边界限定区域,增强其特性,但它们无法构成区域。

区域的外向和内向:外向的区域向外与周围的元素联结在一起;内向的区域,只是自身存在,很少与外部城市发生联系。还有的区域单独孤立存在。


4. 节点:节点就是标识点。它往往是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或去往某处的必经之地,在城市中,节点常常以街角、广场、交通枢纽的形式出现。那里聚集大量人流和活动,人们可以在节点停住脚步、休息放松、与人社交。

当我们从更广阔的层面上考虑时,整个城市自身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节点。尽管从概念上节点是城市意象中很小的点,但事实上它可能是很大的广场,或是也可能呈稍微延伸的线条状。

节点即时连接点也是聚焦点,同时,强大的物质形式对识别一个节点并非绝对重要,然而一旦空间有了形态,其给人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更加难忘。


5. 标志物:是具体而明确的目标,标志物往往与周边环境有巨大反差,而且在各个方向上都很容易被看到,所以它们可以脱颖而出,令人印象深刻,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自己的方位。

由于标志物是从一大堆可能元素中挑选出来的,因此其关键的物质特性具有单一性,在某些方面具有唯一性,或是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

使元素成为标志物,空间所起的作用重大。

通常有两种方式:

其一,使元素在许多地点都能够被看;

其二,是通过与邻近元素退让或高度等的变化,建立起局部的对比。

成为标志物的地方元素的数量,不仅取决于观察者对周围环境的熟悉程度,也依赖元素自身的条件。声音和气味虽然不能形成标志物,但它们有时可以强化有形标志物的意象

城市意象五种要素的关系是什么

上述五种要素在城市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要素在空间上相互交错,紧密联系。

“区域”里包含着“节点”,由“节点”组成;

“区域”的周边被“边界”包围,由“边界”限定范围;

“区域”的内部被“道路”贯穿;

“标志物”散落在区域内部。这五种要素之间穿插组合,既有可能相互衬托,共同形成完整的城市印象;也有可能相互矛盾,让城市印象支离破碎。

意象是一个连续的领域,某个元素发生的一定变化可能会影响到其它所有的元素。

可以通过意象的结构特性,对意象进一步区分。


意象组织精度增长的连续统一体中存在四个阶段:

1、各元素独立自由存在,各部分之间没有组织和相互联系。

2、结构在意象中占据了一定地位,各部分之间根据大致的方向,或是相对的距离发生的一些粗浅的关联,但总体上仍然缺乏联系。

3、也许在大多数情况下结构是灵活的,各部分之间以松散可变的方式相关联,系松散而有弹性。

4、随着连系的不断增加,结构也就变得有了刚性,各部分在各部分上都有了紧密的联系,所有变化都发生在内部。

研究清晰的城市意象有什么意义?

1、一座城市如果有清晰的结构和鲜明的个性,就会让人觉得安全、舒适;有安全感作保障,人就会更倾向于在城市中开展更复杂的协作,城市也就有机会承载更加复杂多样的活动,收获更旺盛的活力和表现力。


2、城市环境还能对人的认知产生影响。城市环境里除了建筑、道路、设施以外,还包含另外一部分软性的内容,那就是人活动的经验因素,也就是说以往在类似场景重复发生的事情会成为生活经验,会直接影响此时此刻人的判断。

.雅各布斯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有意思,那么这个城市也会显得很有意思;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单调乏味,那么这个城市也会显得单调乏味。

城市规划的内容不仅是城市意象与物质形态,还包括人的体验和活动。


3、城市意象中的标志物,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城市的参照点,不仅仅是由于其在空间层面上的一些特点,还有建筑背后的历史和意蕴。那些年代更为久远的老字号也能够成为一些历史街区的标志物。

城市意象理论开创了城市空间认知研究的先例,使“可读性”“可意象性”成为理想城市的标志,书中提到的五要素,成为了解读城市意象的方法并沿用至今。

 

参考文献: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