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章】用减法来悟道
 25.57万
试听180

【四八章】用减法来悟道

00:00
15:08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用减法来悟道,我们要介绍《老子•第48章》。48章内容并不复杂,比较重要的是出现一句话,叫做“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在《老子》里面出现两次,上次我们说过了,前面谈到《老子•第37章》,就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用它来形容道的。这一章显然是用它来形容修炼的人。


我们先把原文读一遍,再来进一步说明。《老子•第48章》: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你从最后一句来看就知道,他讲的还是圣人,因为圣人要治理天下。它白话的意思是这样的:探求知识,每天要增加一些;探求“道”,每天要减少一些。减少之后还要减少,一直到无所作为的地步。无所作为却什么都可以做成。治理天下总是无所事事,等到有事要做,就不配治理天下了。


在这里最重要的是,把“为学”与“为道”对立起来。一般人对于“为学”了解得比较直接,比较充分,你要追求知识,当然是每天增加。我记得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在耶鲁大学,耶鲁大学的图书馆很大,里面有藏书700万册,与我相关的领域少说也有几万册,怎么可能念得完呢?


所以我每次到图书馆去的时候,心里感觉都蛮复杂的。因为它两边的书架都很高,你如果要拿比较高的地方的书,它有一个简单的楼梯,爬到上面去拿。常常觉得说,这么多人一辈子写的书下来,你看的时候可能只看到书的封面而已。你自己要去念的话,要念多久才能得到一些基本的知识呢?但是这时候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老子说的,为学日益,每天增加一天点。


我在美国念书四年,每天读书12小时以上,这样才能够把书念完,就是每天增加。但是念完之后,也不过是一个专业的学生,后来可以当一个专业的老师而已。所以天下的知识真的学不完。


这一点在《庄子•养生主》里面,谈到怎么样养生呢?它里面就特别提到,一开头就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很清楚,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实在是太危险了。太危险是指说,你再怎么累也达不成这个目标。所以这就是谈到为学的问题。我们常常说学无止境,就是一句话就讲完了。


那么相对的是什么?为道。你说为道日损,益与损正好相对。益是增加,损就是减少。在《易经》里面,就有益卦和损卦,很有趣。这两个卦将来讲《易经》的时候,我们再来详细介绍。这边直接说了,你要追求知识,每天增加;你要追求道,就是你要悟道的话,每天减少。


为什么要减少呢?因为道并不是外在的某种对象,可以让你用眼睛去看,耳朵去听,脑袋去想的对象。你如果有很多主观的成见与欲望,永远不可能悟道了。因为你向外追逐万物,叫做逐物而不返。而道是无所不在的。你真的想通了“无所不在”,真的想去向外追求道的话,那你永远没有希望充分理解道。但是你不要忘记,道也在你的心中。也就是说你觉悟的时候,你可以向内了解观察。对自我有一种觉悟的话,知道自己生命的根源是道,将来的归宿也是道,这一来不就理解得更直接简单吗?


所以损就是减法。现在很多人提倡不能再用加法了,要用减法。当然我们一般都希望说,我可以做事效率更高,待遇更好,我拥有的东西越多越愉快,这就是增加。但是很多人发现说,现在开始要减少了,为什么?因为你东西越多的话,你的关心的范围就越广,战线拉得越长,你根本照顾不来的。很多人拥有很多东西,到最后根本就不记得了,到底哪些是真的属于自己的。他只是名义上有这个东西,事实上跟他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你用得到的,才是真正你所拥有的。“为道日损”就要用减法了,自己生活里面用不到的就不要,尽量减少,越单纯越好。


所以我们学习道家的时候,心里就要准备了,知道说:那个道不是一般的理解,那个道是道家专用的一种概念,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我从哪儿来,我回哪儿去,中间的过程里面一切都是借用的东西,你不必有太多执着。所以很多人说,听我讲道家听到最后,跟佛教的一些智慧可以相通。这完全正确。因为人本来就有这样的可能性,就是说你透过某种宗教,你要放弃执着;你透过道家的启发,也知道说你人生真的需要的东西其实不多的。所以你设法要去掉什么?去掉各种外在事物的干扰。因为我们常常提到存在主义者的一句话,“拥有就是被拥有”。你拥有东西很多,你也被这么多东西所拥有。你根本身不由己,被困住了。


比如说西方近代哲学家、对法国大革命很有影响的卢梭,他的父亲原来是一位钟表匠,家里面都是钟与表,钟表做什么用?计算时间的。所以他从小就知道现在几点钟,几点钟该做什么事,觉得自己饱受压迫。一直到有一天,他把自己戴的手表丢掉了,他说:从现在开始,我才能够真正过自己的生活。


钟表对你也是限制。你有时候常常想,几点钟了,该做什么事。其实谁规定的?钟表应该为人服务的。不是说现在几点钟我必须起床,必须吃饭,必须上班,必须做什么事,那我的生命的主体意义何在呢?你用钟表来控制我,事实上钟表应该替我服务的。所以我们可以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但是不要被它所束缚、所控制。这一来哪里有自由可言呢?所以卢梭把表丢掉之后,才觉得自己有真正的自由了。这也是种减法,去掉一样,少一样。


在《庄子》里面,讲这种“损”讲得非常的具体。他说,修炼的时候最好做到八个字,“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在《庄子》第二篇《齐物论》里面,一开头,就讲有一个老师他的修行,到最后变成是身体像枯槁的木头,没有任何本能、冲动、欲望了;而心思像死灰一样,死灰不能复燃。结果学生发现老师的神情、状态跟以前都不一样,就请教老师。


这两句话“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在《庄子》里面至少又出现了三次,写法不太一样,都是类似的意思。就是身与心两方面都需要修炼,修炼的方法就是“为道日损”,减少,把本能、冲动、欲望尽量化解,把个人的起心动念、复杂的、执着的念头统统去掉。去到最后之后就没有任何执着了,等于是把自己放空。放空了之后,道才能够让你得到觉悟。等于是说,你放空了之后,才能得到光明。


所以《庄子》里面有一句话非常好,用到这边蛮适合的,叫做“虚室生白”。在《庄子•人间世》里面用这个词,就是空的房间很容易显得光亮。假设你有一个大的仓库,里面堆满了各种货物,那么你用再怎么亮的灯去照,都照样有阴影。相反的,你把仓库清空,一根蜡烛就可以让满室生辉,发出光亮。这就是庄子的意思。那么就以老子来说,他不是说过“三去”吗?要“去甚,去奢,去泰”,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 他不是劝我们少私寡欲吗?这都是损的工夫。而去到最后,什么都放下了。


老子继续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所以这个无为,为什么我们一直把它讲成无心而为呢?原因就在这里。你损了,把身心的各种动态的要求都去掉了,最后当然是无心而为。但是这种无为的效果让人惊讶,所以说“无为而无不为”。在前面37章,他说“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这里他说的当然是圣人无为而无不为。代表什么?圣人确实是悟道的统治者。


后面就加一句,让你知道圣人的统治者身份。他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取”这个字一般专家都认为,在这边要理解为“治理”。就是为天下,我要为,我要治理天下,把它治好。他说,你要治理天下,要无所事事。就是不要发布太多政令,搞太多政策出来。然后老百姓就很容易按照自己本能的需求过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就会让不同的百姓进入一种动态的平衡里面,自己保持某种和谐。结果你根本无所事事,就把天下治好了。


所以老子就接着说,“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如果你说我一定要做这个事,要做那个事,要如何如何,你这样就不配治理天下了,为什么?因为你太多事了。等于你提出许多个人的想法,让百姓要配合的。那百姓能不能配合,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反正天下可能从此就扰攘多事了。


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当然会说,那难道照老子的说法,统治者什么都不做吗?事实上统治者是悟道的。悟道的话,他可以看到什么?看到第一个,整体的发展;第二个,它发展的自然趋势是什么。你把整体了解了之后,知道说,对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过一个平安愉快的生活。你现在提出各种新的政策,要大家配合的,它能帮助你过得更好吗?能平安愉快吗?未必。


很多时候,很多政策都在做实验,我们提出一种想法,设法做实验看看。实验做出来之后,效果不好,可能中间很多人就牺牲了,甚至到最后可能发生各种不愉快的动乱的情况,那怎么办呢?那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所以老子的思想是有他的一贯性的。


还记不记得我们以前谈到“百姓皆谓我自然”那一段。治理百姓有四种层次,最高的层次就是“下知有之”,老百姓知道有统治者,但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事。最后结论是天下很好,百姓过得很愉快,他说“我们是自己如此的”,这不是最理想的状况吗?你上面的人无所作为,无心而为,下面的百姓过得很快乐,觉得我们自己都把自己给管好了。那不是最高明的统治吗?


这一集里面我们学到什么?学到“为道日损”四个字。就是你要追求道的话,你要稍微减少一些,并且要慢慢减少。你首先要减少的是自己的欲望、自己的各种念头,尽量减少。那么这个减少并不是说你从此就变成消极无为的,不是的。而是说你现在为也还是为,但是你要记得“无心而为”,我不要有刻意的目的,每天做我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做该做的事。


【课后思考】

所以你要配合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千万不要说听了这句话,我是学生,我去上学念书,我也要减少吗?那不行,你是为学,那你就每天增加。为学与为道方向不一样,但两个并不矛盾。我们一辈子都在为学,每天增加一些。但是我们自己知道,增加的是为了保存、发展正确的观念与知识;而为道是我个人的修身养性,我活在世界上要过得平安愉快,其实所需要的很少。这一方面不知道你有什么自己的经验或想法?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精选用户评论
  • 穿云雁1

    我觉得“为学”与“为道”是一体两面。为学是为道的前提,为道是为学的继续。为学是学习如何悟道,当我们没有悟道之前,需要多加学习,从学习中获得知识和启发,在悟道后就按照“为道日损”的方式去做事。为学是针对自己,为道是面向外界。其本质都是自己的态度。也许悟道也有不同层次吧,也许勤于学习,就是为了觉悟更深刻的道。

其他用户评论
  • 荡相遣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学习知识,需要日和月累,博文强记,渐之渊博。修道则不样,需要放下。放下再放下,到最后无所牵挂,直至悟道。这样做什么事就不会刻意去做。你不刻意去做任何事,任何事也有人去完成。不可意去无事找事就可以把天下治好。若整日忙忙碌碌,那天下是治不好的。

    mika8903 回复 @荡相遣执: 我最爱看你的留言,总结很到位

  • 坚定阳光

    对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生有两个穿凿的理解:把这里的道念成导。意思是:如果能够每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么找别人开导或是被别人教导的机会就会随之减少。这是一个。另外一个理解是:按照“多则惑,少则得”的原则,专注某个领域来每天学习,一开始会遇到很多迷惑不解的地方,就会到处请教或是找来相关的材料来参考,随着慢慢日积月累之后,对这个领域的核心逐渐清晰,逐渐掌握住了,迷惑越来越少,不再需要那么多开导的材料了,甚至原有的教科书也变得越来越薄了,甚至终于达到“仰天大笑出门去,不用多言不用书”的豁然开朗的趣味。

  • 张勇民_68

    为学日益也是在学识见识的增加中,体会到本来的样子,领悟到大道自然,万物都有其本来的样子,无需控制干涉,尊重万物本来的样子。去到为道日损,无为而无不为。正如科技发展到今天,人类对于地球母亲的认识和维护,开始正视地球本来的样子开始尊重人类所在的世界本来的样子。科技日益同时回归地球生态平衡本来的样子,减少无知的奢侈、过度、极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心而为,无欲无求。这和人的欲望有极大的冲突,所以人需要通过学习成长,为学日益,学会尊重。

  • 笨拙读书

    佛法就是觉者的为人处世之道;道是圣人为人处世之道;佛法和道是相通的,只是有些表达方式不一样。

  • 花猫在旅途

    为学日益:探求“知识”每天增加一点,知识学识肯定越多越好 为道日损:探求“道”越少越好,管理动作也是要少而精准 损之又损:不断减少没有意义的作为 以至于无为:一直到没有什么可做的地步 无为而无不为:没有做什么,又什么都能做成 这大概就是无为而治:其实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是刻意而为之,因为看到了事物内在规律和长远趋势,可以“损之又损”,减少过程中无意义的多余措施或动作,还能达到更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