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篇07:两个调动敌人的方法

势篇07:两个调动敌人的方法

00:00
18:25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洪兵。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我们在学习孙子兵法计篇之前,谈到一块进入孙子兵法大门的敲门砖,其中说到了东方战略“内力调动”的思想。这个思想所强调的一点:就是主动并且巧妙地调动敌人。这一集,我们就要讲孙子所说的两个调动敌人的方法。


在说方法之前,孙子是先从战场上一种混乱的态势说起。

孙子说: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关于“浑浑沌沌”,中国古人注释为“浑浑,车轮转行;沌沌,步骤奔驰。”“浑浑沌沌”是指一种车驰与徒奔的状态。


孙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旌旗纷纷,人马纭纭,要在混乱的作战中使自己不乱;浑浑车行,沌沌人奔,要在繁杂的部署机动中使自己不败。示敌混乱,是由于有严密的组织;示敌怯懦,是由于有勇敢的素质;示敌弱小,是由于有强大的兵力。严密与混乱,是由组织编制决定的;勇敢与怯懦,是由作战态势造成的;强大与弱小,是由实力对比显现的。


孙子在这段话中继续论述“势”,但在此讲的“势”与前面不一样,讲的是战场“态势”。


从表面上看,战场态势是非常混乱的,旌旗舞动,硝烟四起,人喊马叫,险象环生。任何经历过战争的人,都会对这种混乱的场面有深刻的认识。而在孙子看来,战争中的“乱”不可避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关键是用兵的将帅在“斗乱”时自己不能乱,有条不紊地应付乱的局面。


一位战略高手,要敢于临乱,要敢于应乱,要始终做到乱中不自乱。“以不乱而应乱”、“敌乱而我不乱”是孙子在论述战场态势时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


如何做到这一点?在孙子看来,关键是一个“治”字,这就是孙子的“以治斗乱”的战略思想。仔细分析一下孙子这段话的“以治斗乱”的思想,有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个意思:要想“以治斗乱”,需要关注一个“圆”字。

在古代的战争中,车轮滚滚,万马周旋,浑浑沌沌,但对于用兵的将帅来说,要把这种态势视为一种“圆”,无论怎样转动,要保持自己的完整,保持自己运转的正常,即孙子所说的“形圆而不可败”。


请注意,孙子在他的这部兵书里,多次提到“圆”,如“方则止,圆则行”,“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可见,孙子对这个“圆”字给予了特别的重视。


你想想,圆的特征是什么?它没有棱角,受阻面小,受力时可聚集全力以对。这可以非常形象地说明中国战略的一些基本思想,因而在中国古代战略家的著述中常常提到这个“圆”字。


根据“圆”的这些特性,再进一步理解孙子所说的“形圆而不可败”,会有这样几点启示:

一是要保持自己军队的完整,要有强大的凝聚力,或者说向心力;

二是作战部署要尽可能地完整,各个方向受力,都能够从容应对;

三是要掌握作战的重心,就是这个“圆”的圆心,始终保持重心的稳定;

四是要控制好作战的半径,控制作战范围的大小;

五是把握好圆内与圆外的关系,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战略内线与战略外线的关系。


我建议你有空的时候,多关注一下周围的圆形物体,意会这个“圆”字的一些奥秘。我总觉得这个“圆”字似乎还有很多道理,没有被我们认知。希望你围绕着这个“圆”字有更多的战略体会,我们一起来交流。


第二层意思,要想“以治斗乱”,要敢于和善于制造更大的混乱。

这不仅需要将帅善于应对各种混乱的局面,还要求将帅有意识地制造有利于自己的更大的混乱局面。譬如说,有的将帅有计划地制造一种“乱”,但这是“生于治”的“乱”;有的将帅故意表现出一种“怯”,但这是“生于勇”的“怯”;有的将帅故意显示出一种“弱”,但这是“生于强”的“弱”。


这就是曹操在注释此义时所说的“毁形匿情”。从表面上,战场态势是“乱”、“怯”、“弱”,但这是一种假象,是按照高明将帅的战略意图有意安排的,实际上是一种“治”。


在高明的战略家眼中,乱,不是坏事,还可能是一件好事,只有乱,才能暴露敌人的弱点,才能造成敌人的失误,才能创造有利的战机。


辽沈战役中,我军部队在攻克锦州后立刻转兵追歼敌人廖耀湘兵团,敌我兵力混在一起,犬牙交错,战场态势十分混乱。当时的东北野战军的统帅林彪就说“越乱越好”,这表现出他发现了战场上对自己有利的战机,表现出对自己部队在“治”、“勇”、“强”等方面坚定的自信。


这让我想起两句老话,一句是“混水摸鱼”,另一句是“以毒攻毒”。有时候,在混乱的情况下,机会最多,获力最大;有时候,治毒更有效的方法是用更毒的药,治理乱局的方法是制造更大的乱。当然,这种乱,一定是在战略家有意为之的可控范围内,如果是失控的乱,那就是败局,那就是灾难,这可不是我们这里所讲的战略家眼中的“乱”。


第三层意思,要想“以治斗乱”,自始至终要保证自己不乱。制造战场上的这种“乱势”,不是盲目的,更不是随意的,要确立一个“固本”的思想,巩固的“固”,根本的“本”。


战场的态势非常复杂。战争的指挥者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制造对自己有利的态势。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使自己处乱而不乱,处变而不变;在己治的时候示乱,在己勇的时候示怯,在己强的时候示弱。这样,才不会自乱阵脚,自我失控。这样,才能从容地调动敌人,诱使敌人就范,使敌人围着我来转。


这就是孙子明确揭示的如何驾驭战场态势的辩证法。在实际上,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示敌于“乱”,需要自己组织得更严密;示敌于“怯”,需要自己更加勇敢;示敌于“弱”,需要自己具有更强大的实力,否则,就无法达到“乱中有治”,无法实现“斗乱而不可乱”。


那么,在战场态势极度混乱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做到自己更“治”?如何才能做到自己更“勇”?如何才能做到自己更“强”?孙子说,这三点都有其形成的原因:“治乱”与组织体制和管理方式有关;“勇怯”与战场态势有关,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与战场双方的气势有关;“强弱”与各方的实力大小有关。我们针对这些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就能够做到“己治”、“己勇”、“己强”,同时也能够做到“敌乱”、“敌怯”、“敌弱”。


如何制造有利自己的“乱”,如何制造不利敌人的“乱”,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主动巧妙的调动敌人。怎么调动?孙子下面谈到了两个调动敌人的主要方法。


孙子说:

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此动之,以卒待之。

关于“以此动之”,大多数的版本注为“以利动之”。这个“此”是汉简本上出现的,可作为综述上一句话的代词用,因此《孙子校释》用“此”字而非“利”字。我在这里是按照《孙子校释》解释的。


孙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伪装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就会听从调动;用小利引诱敌人,敌人就会来夺取。用这样的办法去调动敌人就范,然后用重兵伺机去消灭它。


如何调动敌人?这是将帅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战争中将帅们智力较量的关键所在,就是如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战争的艺术和其他竞争的艺术体现在这里,战略的奥秘也隐含在这里。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例中,令人称奇和赞赏的地方,就在于成功地调动了敌人。


孙子在这里谈到了两个“动敌”之法。

第一个方法是“形之”。孙子这里说的“形”,有两个意思,一是力量的强弱之形,二是力量的外在之形。高明的战略家,就是通过力量强弱或力量部署的形态变化,调动敌人。例如,毛泽东“四渡赤水”之战,就是通过“形之”,一会是声北击南,一会是声东击西,将防守金沙江的敌滇军调动出来,使红军跳出了敌人包围。


在前面的讲述中,我们讲过“孙膑减灶”的故事,这个“灶”,就是古代军队用兵的一种形,孙膑通过这种“形”,能而示之不能,调动了庞涓,获得了马陵之战的胜利。


战略有一个专业概念,叫“示形”,这个“形”是作战力量的一种外在表现。战略家通过“形”的显现,控制对方的思维判断,调动对方的作战力量。


形,在商战中应用极多,如品牌、商标、包装、服装、乘车等。我上课时放了一段《美丽大变身》的视频,就是讲企业如何通过变形而获得成功的。这段视频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商战高手,应一家汽车维修店的邀请,进行了一番“形”上的策划,他们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客户自身的优势,将原有店面重新设计装修,结果获得了非常好的效益。


我记得有一句老话:人活一张脸,货卖一张皮。所谓的“脸”,所谓“皮”,说得就是“形”。你一定要在意自己的“形”,别人对你的认知,在很多情况下,就是通过“形”得出来的。那些高手,就是通过“形”,来左右别人的认知,来获得对自己有利的认知。


第二个方法是“予之”,就是通过出让一些敌人想要得到的东西,调动敌人。深入理解这个意思,请你记住“趋利避害”四个字,这四个字,我们在后面还要专门讨论。


从广义上讲,这个“予之”反映了“欲取先予”的思想。“付出”与“收获”有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往往收获最多的都是那些会付出或敢于付出的人。这个思想不仅在军事领域有应用价值,而且在其他竞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商家发一个红包,打一些折扣,出让一些利益,而这些付出,往往会让商家得到更大的回报。

最后,孙子说,等到调动敌人形成了有利的战场态势之后,投入自己的兵力作战,就会收到“易胜”之效,达到“全胜”目标。这正是孙子所说的“以此动之,以卒待之”的意思。


本集结束,送给你的一句话是:统帅们智力较量的关键所在,就是如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Asue1314

    很棒

    洪兵教授 回复 @Asue1314: 谢谢🙏

  • 快乐音符321

    洪老师讲的太棒了!!!

    洪兵教授 回复 @快乐音符321: 谢谢🙏

  • 月亮晒黑

    上午看孙子兵法,下午学英文。

  • Lysqi

    教授真棒👏🏻

    洪兵教授 回复 @Lysqi: 谢谢🙏

  • 和_vvv

    浑水摸鱼,欲取先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