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10—温良恭俭让

《论语·学而》10—温良恭俭让

00:00
15:46

(十)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子禽:陈亢,字子禽,孔子弟子。

子贡:端木赐,字子贡,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闻其政:知道这个国家的政治风气、民众教化。

温、良、恭、俭、让:温:温和、宽厚;良:善良、正直;恭:恭敬、严肃;俭:简约、质朴;让:礼让、谦让。此五者为外在表现,必由内心修养而达成。

【解读】

子禽问子贡道:“老师每到一个地方,肯定就会了解这个地方的政治风气和民众教化。这是自己想办法打听来的,还是别人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从温、良、恭、俭、让五个方面得到的。老师这种了解这个地方的政治风气和民众教化程度的方式方法,是和别人的方法不一样的啊!”

【感悟】

温良恭俭让

《论语》中子贡多次说道孔子,可以看出子贡善于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看法,此处即用“温、良、恭、俭、让”五个字高度概括夫子,则两千五百年前孔子之形象跃然纸上。

《礼记·经解》篇记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就是说到一个地方,可以知道这个地方的民众教化和社会风气。

接下来细致阐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说,因为诗的教育功用,化成人之“温柔敦厚”。

“疏通知远,《书》教也。”《尚书》的教化之功,可以使人“疏通知远”,也就是知道历史,通达世故人情,开阔自己的时空,知道高远宏大的境界。

“广博易良,《乐》教也。”《乐经》有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易良”就是指人逐渐变得善良有爱。

“絜静精微,《易》教也。”《易》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絜静精微”就是指人有哲学的智慧和信仰的圣洁。

“恭俭庄敬,《礼》教也”,恭,俭,是《礼》的教化。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读《春秋》,明大义,知道事情的善恶和应该有的处理方法。

上述古代文献对于人的教化功用,就是子贡概括的“温良恭俭让”。 孔子自身的学识修养集中国古代文化之大成,自然深得其蕴,所以我们通过其外在之“温良恭俭让”,可以约略感知其内心境界。那么这五个方面如果有点“过”了,还会带给人反面作用。“故《诗》之失,愚(尽信书不如无书,不历经生活实践检验,成为酸腐的书呆子);《书》之失,诬(有些事实记载的不清楚、不完整,容易被人篡改误解。);《易》之失,贼(过于精明,缺乏道德修养,善于变化不厚重。);《乐》之失,奢(过于讲求音乐歌舞艺术,导致奢靡之风);《礼》之失,烦(程序繁琐复杂,让人不胜其烦);《春秋》之失,乱(没有坚定的立场和是非观念,轻易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和处理事情的方法)。”知道了这些,就不难理解孔子“闻其政”之“异乎人之求”了,更增添了对孔子的敬仰。

日常生活中,一定可以感知到“温、良、恭、俭、让”的外在表现,当然肯定也有“愚、诬、贼、奢、烦、乱”的具体事例,这就是人文的调和,参差变化就是其常态。个人或人群的差异就是在这参差变化中显现出的各种状态,由此造就了人群的基本底线和整体的多样性、复杂性。与人交往,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可以从“温良恭俭让”的角度来思考、感知、认识不同的人,不是改变,却也可以影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03jr9mq010sx4ssigin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