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札记之孔子论教化(二)教化之内涵--成人

《论语》札记之孔子论教化(二)教化之内涵--成人

00:00
14:53

简介

儒家讲教化,着眼于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就是所谓“成人”。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古人所指的完人,即人格完备之人,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


正文


《论语》札记之孔子论教化(二)教化之内涵——成人

各位网友,今天,请收听收看《论语》札记之孔子论教化(二)教化之内涵——成人


儒家讲教化,着眼于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就是所谓“成人”。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古人所指的完人,即人格完备之人,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

子路请教老师怎样才是成人。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他先是提出了一个高标准,就是要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讲廉洁,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人文修养。这个标准,包含了“智”、“廉”、“勇”、“艺”四方面的品质和礼乐的人文修养,显然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一般人不易达到。接着,他又提出退一步的要求:“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这个标准有三个要点:一是“见利思义”,就是在见到可得之利时首先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自己该不该得。正如孔子所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二是“见危授命”,就是在国家遇到危难时勇于承担责任,在危急关头可以“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三是“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就是虽然长久地处于困穷之中,也不忘自己平生的诺言,不抛弃自己诚信的品格。这三条虽然是次一等的要求,也体现了做人的基本素质,因而孔子说,“亦可以为成人矣”。总起来说,孔子提出的成人标准,包含了智、廉、勇、艺、责任心、诚信等素质,而以礼乐的人文思想一以贯之,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培养目标。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孔子的“成人”思想,体现了他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反思和觉醒。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认为,文与质,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必须兼而有之的两种素质。一个人,如果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野人,流于粗俗;如果文采多于质朴,就像个管文书的官,虚华而不实。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能成为一个君子。这也就是说,要成为一个在社会上担当大任的君子,仅有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人文的修养。而人文的修养离不开教化。按照《白虎通·三教》的阐释,“教”就是教导,“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化”就是感化,是在“上”者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气质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儒家所提倡的教化,就是通过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影响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正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礼记·中庸》)所谓“知人”,就是要有“人”的自觉,通过修身,脱离纯粹的人的自然状态,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颜渊请教孔子,“成人之行若何?”(《孔子家语·颜回》)所谓“成人之行”,就是一个成人应当具备的德行。孔子说:“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这段话与孔子回答子路问成人的话是一致的,都强调了仁义、礼乐、教化在人的人格养成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仁”,是人内在的品德和思想境界;“礼,是人外在的行为准则。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在内心发生变化,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实现对“礼”即社会规范的高度认同和自觉遵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对老师的教化思想有深切的体会和认识,称赞孔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仰之弥高”,是形容它犹如高山,仰望它感到高不可及;“钻之弥坚”,是形容它犹如金石,钻研它感到深不可测。但作为学术思想,它又是无形的,“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就是从这个角度形容它的广博微妙。颜渊颇有体会地说,老师的学问道德,虽然有高深而难以达到之处,但是,老师“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诲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循循善诱,把高深和不易捉摸的道理有步骤地、深入浅出地讲出来,使人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博我以文”,是用各种文献丰富人的知识,重在求知,是学问之基;“约我以礼”,是用礼节约束人的行为,重在力行,是道德旨归。这两条,准确地反映了孔子教人的两个方面,切中要领地道出了孔子教化思想的精义之所在。孔子的学问道德既高深又平易近人,它就在《论语》所记的那些具体可见的内容中,并不是什么玄虚而不可测的东西。大凡饮食起居交接应酬之务,君臣父子夫妇兄第之常,国家政事之设施,礼乐文章之传授,都贯穿渗透着孔子的思想。孔子正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又善于有步骤地加以引导,才使颜渊逐步地接近了孔子之道的高深境界。

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这个优良传统,是值得认真反思的。教育的发展不可能不考虑现实需要,不可能不考虑学生将来的就业出路。但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被忽视甚至遗忘。必须纠正那种过分“功利化”、“市场化”的倾向,扭转那种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的顽瘴痼疾,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造就大批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