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文稿
今天我们进入1992年的第二讲,这一讲的这个题目是:江泽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我们要讲这一讲呢?因为我们在到目前为止,我们讲了非常多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这种案例,都跟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息息相关。
但事实上,在江泽民担任总书记的13年的时间里,其实也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入世融入全球化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个建立的过程中,他也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决定。所以我想跟大家一起来做个回顾。
我们在上一节讲过,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同年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确定的。1993年,江泽民主持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而在近10年前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决定,经过了十年的演化,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目标。
在南方谈话之前,江泽民也曾思考过市场经济的问题。早在1990年9月13日至19日,江泽民又一次主持省、直辖市、自治区负责同志参加的经济工作座谈会的时候说道:“大家要齐心协力找到一条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具体化的路子”。虽然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差甚远,但是在当时那样一种环境中提到要市场调节,而且要具体化。什么叫具体化?就是不要空谈教条主义大口号,而是要提出一些具体化的措施。从这一点来看,他是非常实事求是的。
1991年9月,江泽民会见到中国访问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双方谈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时,撒切尔夫人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可能兼容,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必须私有化。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是以推行私有化著称的,她的观点可以说代表了西方的主流思想。江泽民不同意撒切尔夫人的观点,并同她进行了讨论。从以上情况看,江泽民对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倾向还是明显的。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再次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一锤定音。邓小平还没有回到北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召开会议传达邓小平的谈话。邓小平回到北京后,中共中央将他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作为中共中央1992年第二号文件下发,要求尽快逐级传达到全体党员。3月9日、10日,江泽民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并强调要特别注意抓住改革和建设中牵动全局的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思想和政策主张。
这说明从1989年到1992年小平南巡,经过这几年的迂回之后,现在需要一个牵动全局的新的战略思想来指引中国改革开放的航程。根据当时的国家体改委主任陈锦华的回忆,在1992年4月1日晚上11点钟,江泽民打电话找他,说:“现在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下一步该怎么办,大家都在等待,也有点着急,体改委好好研究下,向中央提出建议。”4月15日,陈锦华邀请广东、江苏、山东、辽宁、四川五个省的体改委主任,到北京用三个半天专门座谈下一步改革的设想,主要议题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五省与会人员明确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后,陈锦华写出一份报告直接交江泽民和李鹏。
1992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提出十四大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要前进一步,这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5月28日的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在十四大上要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作出新的论述,并决定在中共中央党校召开干部会议。之后,江泽民找经济学家刘国光谈了一次话。他说个人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并问刘国光的意见。刘国光说赞成,但同时又说,不提“有计划”,这方面容易被人忽略,而“有计划”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是非常重要的。江泽民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从一开始就是有计划的,这在人们头脑里和认识上一直是很清楚的,不会因为提法上不出现‘有计划’三个字,就发生了是不是取消了计划性的疑问。” 江泽民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不这么认为,而是觉得:社会主义经济只要提社会主义,它的内在、内涵就包含了计划。有了这样的认知后,我们后来就称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非“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叫“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这还是有根本性的区别,谁才是具有主导型的。在我看了这些历史资料后,我认为江泽民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
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作讲话。这个讲话谈了九个重大问题,其中引经据典地阐述计划与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引起党内外的高度关注。在这个讲话中,对建立新经济体制讨论中提出的“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等意见,江泽民表示:“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
6月12日,江泽民去看望邓小平。邓小平表示:赞成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他说:实际上我们是在这样做,深圳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搞市场经济,没有竞争,没有比较,连科学技术都发展不起来。产品总是落后,也影响到消费,影响到对外贸易和出口。还说:在党校的讲话可以先发内部文件,反映好的话,就可以讲。这样十四大也就有了一个主题了。随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先后征求30个省区市和中央及国务院各部门的意见,大家一致同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这标志着党内思想趋于统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2年10月召开。江泽民代表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向十四大作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指出,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的重要谈话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江泽民强调:“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我们回顾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时,这是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江泽民又进一步阐述了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这是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所提及的目标。而到了1993年全国两会期间,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时,两会就接受了中央的建议,同意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写入宪法修正案第七条。这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被正式确立了下来。
我们要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这个报告集中了全党智慧,反映了客观规律,全面、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标志着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全党的共识和意志。
为贯彻十四大精神,1993年5月,中央领导集体决定,下半年召开十四届三中全会,专题讨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5月底组成25人的文件起草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工作。11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则同意并决定将修改后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交十四届三中全会讨论。这就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具体化,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还制定了总体实施规划。
今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其最初的框架和雏形要回溯到20年前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中提及了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如: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所以回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的前后,我觉得,江泽民同志作为第三代领带核心,他是卓有建树的。邓小平同志发出了中国航船的信号灯,告诉未来要驶向何方,但航船驶去的具体航道并在社会方方面面达成共识共同前往的,这一点江泽民功不可没。
讲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