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战前传|一战:现代整形之父(聊天版本)

暖战前传|一战:现代整形之父(聊天版本)

00:00
10:37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北京西郊的八大处坐落着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它始建于1957年,是中国整形外科事业的摇篮。2001年,经过一段公共汽车长时间的颠簸,我和一位北大女孩、一位人大女孩来到这里。进入整形医院,我见到一位中年大妈,如果她不是穿着白大卦,我一定以为她是来做整形的。北大女孩这次是来做垫下巴手术的,但协和医生建议她没必要做。正在她犹豫之际,女孩的妈妈给她打电话了,聊的事儿和整形无关。女孩哭了,说妈妈感觉到她要受苦才给她打电话的。但最后,女孩还是做了手术。回到公共汽车后,她给我递了个字条,上面写了一句话:我现在很疼,后悔没听你的话。几年后,个性要强的她,前往美国的一家顶级商学院读书。

       协和整形医院原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医院”,由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名。而现代整形手术,也源于战争。1916年,27岁的英国皇家海军重炮手沃尔特·耶欧在“日德兰海战”中被炮弹弹片击中,脸部严重毁容;英国医生哈罗德·吉利斯从他的肩膀上切下一块皮肤,移植到受伤士兵的脸上。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进行的现代整形手术。吉里斯采用的方法是“管蒂技术”,他从健康的身体部位切割一块皮肤,将这条皮肤折叠缝合到受伤的区域,但是,这块皮肤的末端仍通过一根皮肤“管子”与取皮的部位连接,皮肤经过折叠后会封闭所有的活体组织和血液供应,可以减少伤口感染的风险。

       在法国前线的拉锯战中,士兵从堑壕中露出的头部和面部成为饱受攻击的对象。与子弹造成的直线伤口不同,榴弹爆炸后旋转扭曲的金属弹片会直接撕裂士兵的面部,造成毁容。1917年—1921年,吉里斯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超过11000台手术,挽救了5000名以上伤者的残缺脸庞。为了表彰吉里斯在战争中作出的贡献,英国当局在1930年6月的女王生日荣誉日授予他骑士称号。网上有一张温馨的照片:经过面部修复的士兵步入婚姻殿堂,向吉里斯致谢;吉里斯则打开窗户,举着咖啡杯,向新婚夫妇祝福。

       英国医生哈罗德·吉利斯被誉为“现代整形之父”,而此前的法国医生安布鲁瓦兹•帕雷则为誉为“现代外科之父”。1535年,人类的医学还处于蛮荒时代,在止血方面采用火疗法,也就是利用开锅的油脂或烧红的通条贴在创伤处,通过结痂的办法达到止血的目的。面对士兵的痛苦呻吟,年轻的帕雷发明了“鸦喙钳”,通过鸦喙钳拉出伤员的血管,并用缝线进行包扎,实现止血的目的,也减少了病人的疼痛。此外,他还用温和的药膏代替沸油帮助士兵清理创口,甚至还为伤残军人发明了义肢。一位90后的朋友曾经感慨地向我说,创新的本质是人文关怀,无论是整形还是止血,在医学重大突破的背后,都是医生特有的悲天悯人、大爱无疆的情怀。

       1932年,吉利斯雇用了一位新西兰外科医生阿奇博尔德·麦金杜来给他当助手。二战中,麦金杜第一次对因烧伤而导致面部严重毁容的飞行员进行了外科整形手术。这些人必须忍受几年手术的痛苦,一位病人因此抱怨说:“我们不再是飞行员。我们成了整形外科医生的豚鼠!”不过不久后,“豚鼠俱乐部”就拥有了来自16个国家的600多名成员,科技成果对外科整形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麦金杜还特别重视患者毁容后的心理情况。

       而吉利斯的另一位学生,如今已经90多岁的伊沃·皮坦基则几乎是巴西的国民偶像。在皮坦基的推动下,巴西整容价格相对低廉。在美国,做面部拉皮手术平均收费6000美元,而在巴西做该手术仅需1900美元。低廉的价格推动了产业规模的壮大,里约热内卢的整容诊所数量已经与美发店相当。巴西的美容特色是隆大腿:“巴西”这个国家的名字,就来源于当地的一种著名红木,巴西人希望自己像热带雨林里的植物一样茂盛强壮,因此巴西大腿也以粗为美。然而,巴西的美容也有禁区,在一年一度的巴西美臀小姐选美比赛中,组织方不允许参赛者进行臀部整容,甚至会对选手的臀部进行X光检测。

        和奔放的巴西人相比,韩国人的整形历史则有点让人心酸。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刚刚结束,战乱损毁了很多人的容貌,美国的外科医生帮助他们手术治疗,韩国的整形从此起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腾飞,整形手术这种“面子工程”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韩国人在学习欧美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出一套更加适合亚洲人脸型特点的整形方法,影视明星在整容后广受欢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成千上万的韩国老百姓,排着长长的队伍,自发地拿出家中珍藏的黄金,无偿捐献给国家,总价值据说达到两亿美元;然后,他们扭头走进街边的整形诊所,改善颜值,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整形行业在大萧条中一枝独秀,韩国正式进入“全民整形”时代。

       然而,所有的手术都有风险,整形也不例外。2012年,法国贝丽公司(PIP)使用劣质隆胸硅胶的丑闻在全球引起轩然大波。在吉利斯的家乡英国,当时大约有4万女性植入了贝丽公司生产的不合格硅胶乳房假体,受此影响,2014年,英国的隆胸手术总量下降了23%。如今,英国开始流行脸部调褶等“微整形”手术。相比过去的潮流,“微整形”不一定会达到更年轻的整形效果,但更健康、更积极。

       在一战的战地医院里,各国都做出了不得摆放镜子的规定,以免让伤员看到自己那缝合起来的破碎面孔,有时候,整形医生还不得不给伤员带上工匠制作的面具。在2017年上映的法国电影《天上再见》中,英俊的画家、富二代爱德华前往一战前线,为拯救战友,他被炮火轰掉半张脸。战后,他假装阵亡,远离亲人,戴着自己精心设计的面具生活,后来又对发战争财的无耻长官进行了报复。当一切尘埃落定后,带着面具的爱德华和久别的父亲见面,他们冰释前嫌,握手言和,然而此后,已经毁容的爱德华就跳楼自杀,与这个世界再见……

       1914年,美国制纸公司金伯利在考察欧洲纸浆厂和种植园时,发现了一种吸水性比棉花强五倍的纤维材料。1917年,美国宣战后,该公司将这种材料作为医用敷料棉垫,大量投放于战场。聪明的法国护士发现,这种纸垫除了给伤员包扎外,还有更妙的用途——于是卫生巾开始进入大众生活。谁会想到,残酷的战争,还给人类带来了如此温馨的副产品呢?


       在给日德兰海战的士兵治疗时,医生发明了人类首例现代整形手术。而日德兰海战中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呢?请听下期节目。一战:永不沉没的伊丽莎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62115niqe

    支持,很有收获

  • weiling

    播音员鼠标点击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