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大师去追星—读《苏东坡传》

跟着大师去追星—读《苏东坡传》

00:00
11:21

跟着大师去追星—读《苏东坡传》有感


这是紧随大师的一次追星之旅:)


     读罢有两个重要的感慨,一是粉丝一定要注重自身的素质提升,英文不好太耽误事了:),许多作者所用的为配合外国读者的类比压根无法体会,仿佛只看到硬币的一面而无法了解全局。

   二是生为中国娃,特别生在爱豆东坡兄之后实在实在太幸福,若非如此,要与那么多美好失之交臂。无法体会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而目遇之成色。也要错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了:)


---------------------------------

首先要说说我们要追的星星—苏东坡

   人评唐诗,曾言李白得一个真字,杜甫得一善字,王维李贺共得一个美字。

     东坡兄独得三重境界,难得是更添无穷况味。

     中国很多事,若失了他便似乎缺了点儿什么。

     猪肉若无东坡兄,失却一重美味;

     赤壁若无东坡兄,失却一派豪情;

     西湖若无东坡兄,失却苏堤春晓,失却三潭映月,失却精当相宜的西子之喻,失却一个正真意义上的知音。

   有许多事,有了他便如有了灵魂,或添深远,或添温柔,或添达观。并非牵强附会,而是自自然然的,仿佛成为了完整的自己。

 

   那些诗句如此鲜活,充满活生生的烟火气,"酒困路遥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牛衣古柳卖黄瓜":)

     却又如此不俗,充满豁达与浑然天成的美感"竹杖硭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由此可见果真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间并不缺乏诗意,却缺乏生辉的妙笔和体察诗意的心情:)

 

     如此一人,时常随心所欲,胡说八道,怎不叫人又敬又爱,又怕又恨。

     东坡兄粉丝遍天下,盆友遍天下,上至太皇太后,下至老妪村童。有一位仁兄读他书读到废寝忘食,读得老婆下堂求去:)当然了东坡兄的敌人也遍天下,导致官位各种跌宕起伏,上至官拜翰林,与相位咫尺之遥,下到被贬黄州,险些丧命。然而曾经离难未改赤子之心,贬到海南岛的时候东坡兄还在写,“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是没谁啦。

     他曾任地方官,兴修水利,筑坝修堤。关心民生,政绩卓著。也曾在王安石新政期间,关心黎民,他在奏表中写道: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他身上兼得儒家之入世,道家之潇洒,佛家之慈悲。 实在集华夏之精神,才情一身。

     虽世间事千回百转,曾出此人,便知国人可达于此,便觉国之可敬可爱。

    何幸世间曾有苏东坡,何憾世间唯有苏东坡 

    于是得出结论,读读苏东坡,很有必要:)

---------------------------------

 

 

     当然文是大师文林语堂大大所写的,所以也得说说这位大大是如何追星的。

     整部苏东坡传,最初是用英文写成的,随后又重新翻译成中文,这样的文字看去和完全用中文写成的文章殊异其趣。开始的时候,觉得林语堂真的是超有勇气,想想要把"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翻译的精到准确,不失真意,又得到同等的美感,简直有一种以头抢地的冲动。然而这艰难的看似可望而不能及的任务,他却并不畏缩,以我看多半还有点摩拳擦掌:),这不仅仅表明他的能力与热情,也可见学贯中西,在当时,仍是一件可得的事情。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曾提到,读者和作者的关系其实并非被动,而是积极的互动关系,这有点类似投手与捕手之间的关系,一个要投球,一个要抓住这些球。一个要恰当的输出信息,一个则要准确的接收,理解和融汇贯通。

     但是,林语堂兄与我,就不完全是单纯的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了,而是大粉丝和小粉丝的关系,如同一位追星多年,深有感触的苏粉会长,对一位层次不高,后学新进,空有追星热情而无相近层次的小粉丝的提携:)

     而作者写作的心态有点类似于,我不管,我家爱豆必须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基于这样的写作初衷和受众分析,林语堂兄完全秉承了西方的思维,他一定希望精当的西方语言,严谨的西式思维可以拉到更多西方盆友们加入粉丝会:)

 

     这就造就了这本书的多面性,一方面涉及苏轼的原文都已采用原句,我们的信息损失一定比西方读者要少,一方面,我们难以看到如王国维人间词话那样与原文交相辉映的点评,而是简单易懂的,西方式的易于理解的评论。叙事也是如此,不是以意境取胜,而胜在完整,均衡。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所致,也使此书呈现出与一般翻译作品不同的意韵风采。

 

     由于俺也是苏粉一枚,所以许多奇闻轶事,已经听闻过,那些名句更是枕边心上,没事就会想着读一读,因此冲击多半不如不大了解的人,但作者依西方读者心理设计的部分,却给我很大启发,让我觉得对东坡兄认识的更完整。

 

     苏轼的出生地与家庭

     东坡兄出生在四川眉州,川人有一种天生的举重若轻,想想我们的邓小平:)。那豪迈骨子里带出来,那懒散也骨子里带出来:)林语堂没有忽略,详细的描述了那里的风景人文,风土人情。

   东坡兄的祖父是一位倔老头,却颇潇洒。父亲苏洵,28,29才开始发奋读书,40-50才做上官:),天资聪颖,而学问根基不足;固执有余而圆融不足。

     他的母亲文化层次非常高,女性对家庭的影响,其实深远而重大,苏东坡的启蒙就是这位伟大的女性,一门三学士,可见她的不凡。她的温柔,睿智,给了苏东坡成为自己的可能。在苏轼和他弟弟苏辙去赶考的时候,她就去世了,并没有看到东坡的美誉,也没有经历后来的腥风血雨,但是,我觉得,她是苏家精神的奠基人。林语堂没有忽略她,专门写了相关的段落。

     苏轼的妻子有两任,都很能体谅爱人,她们选择的不是禁锢,而是信任和陪伴。林语堂分析了这种为人妻子的策略,十分精到。他还有一个聪明灵巧的丫鬟,陪他发配至海南。

      中间讲到一个小故事:

     一天苏东坡喝醉了,捧着自己的肚子问,你们觉得我这肚子里都是什么,

一人答一肚子的学问,一人答一肚子文章,东坡都说不是,有人说是一肚子屎,苏东坡说,差不多了,只有这丫鬟说,学士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东坡大笑称是,可见是一位红颜知己。

东坡有子有女,但子嗣不多,小儿子出生时他题诗道 :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真是为人父母的终极之愿啊。

 

     弟弟,苏辙苏子由,与他性格完全不同。苏轼热烈而潇洒,苏辙谨慎而持重,然而政见三观又完全相同,他们达到了相近的文学高度,却又各有特色。这真是太幸运了,他最好的诗写给弟弟,他们既是亲人,又是真正的知己。

 

     苏轼虽然一生颠沛,但他生长在一个温暖的家庭,拥有亲情,也拥有爱情,拥有灵魂的知音。

     这使得他能淡然的看待世界,也能写出真正温暖的诗句来。

   

   苏轼的磨砺与蜕变

   苏轼因为写诗,小小不言的愤世嫉俗,积少成多得罪了当权的改革派。被贬到了黄州,结果,他在那里种瓜种菜,享受到真正的田园生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让他快乐,他褪去了青涩叛逆,成为了真正的自己。仿佛酿成的醇酒,再次出现时他成熟、幽默、温暖、睿智,痛苦的洗礼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端看我们如何去渡过。于是他用菜园的名字自号,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响亮的名字"东坡"。

 

     历史,滚滚向前,北宋政坛的风云变幻,让他一直如同暴风雨中的海燕。这是林语堂的比喻,多么恰当啊。

     人无法不受到历史和环境的影响,但是,东坡兄用事实证明了。人可以活出自我,活出强大:)

     总之是值得一读的书,豆瓣评分,8.5 推荐指数 嗷嗷嗷+4颗星 跟着大师去追星的时候觉得生为苏粉是一件粉幸福的事,林大大一生推:))以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