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金句
今日研习
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第三十八堂佛学修心课的佛学课,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应对这个世界对我的恶意?
其实讲的是六度中的忍辱。关于忍辱,先讲两个人发生的事。第一个是佛陀,佛陀在金刚经里讲过这样一段话:“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佛陀讲了,我在过去某一世遭受歌利王肢解的时候,假如还有分别心,还有对于自我的执着,那么,就会心生嗔恨。因为没有了分别心,没有了对于自我,没有了对于存在的执着,一片清净,所以,肢解的时候只是在肢解,很平静地看着身体肢解。佛陀在这里讲的是忍辱的最高境界,就是当我们完全忘掉了自我,超越了我、人、众生、时间之间的界限,融入无限的虚无。那么,即使面临最可怕的恶意,也不会恐惧,也不会受到伤害。这个境界非常高了,我们普通人好像很难理解。
那么,另一个人发生的事是我们普通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做到的。虚云大师是中国近代的高僧,对于中国现代佛教的复兴有伟大贡献。禅宗的祖庭南华寺就在在他的努力下重新修复的。1950年虚云大师从香港返回广东韶关,1951年全国镇压反革命,云门寺受牵连,当时大师已经112岁的高龄,受到侮辱、毒打,被打成重伤,他却毫无怨恨,只对弟子歉疚,他说老人业重,连累各位。还写了一副对联来感叹这件事:“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这是凡间一个有修为的高僧,表现出来的忍辱。
那么,佛学里的忍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到底应该怎么修行忍辱呢?忍辱,忍的是辱,什么是辱呢?“辱”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这个字的上面是“辰”字,是“蜃”字简省的写法,蜃指一种大蛤蜊,蛤蜊外壳坚硬,原始人用它的壳制成除草的农具。“辱”字下面是手的形状,意思是用手持耕作的工具除草,所以有人认为“辱”是“农”的本字,也有的资料认为“辰”是除去害虫的意思,意为以手除去害虫。许慎《说文解字》认为,“辰”指农时失去耕种的时机,就会受到羞辱。辱的本意大概可以这样理解。
2.
忍辱作为佛学俗语,是由梵语翻译而来,它大概的意思是安忍、忍耐。忍辱,讲的是在任何违逆之境,都能安然处之,内心没有怨恨、埋怨。
忍辱在大的分类上有三种:第一种是耐怨害忍,就是可以忍受他人的侮辱,忍受他人的攻击,心里毫不动摇,心里很安定;第二种是安受苦忍,大意是面对疾病、天气寒热、饥渴等种种苦事都能忍受,内心不动摇,很安定;第三种是谛察法忍,指的是谛观诸法不生不灭之真理,心中没有妄念,而安住于不生不灭的法理。
忍辱的核心,可以说面对外境引发的各种困扰、烦恼的时候,能够让自己回到内心,用智慧去化解外来的各种困扰、烦恼。
《瑜伽师地论》里解释什么是忍辱,有三种表现形态,第一种是不忿怒,第二种是不抱怨,第三种是不怀恶,即不记仇。在《大智度论》里又讲到,忍辱的表现形态就是面对其他人的恶意,或攻击、侮辱的时候,心里不回忿怒,不会有嗔恨心。另一方面,面对其他人的赞美、恭维的时候,也不得意。这叫众生中忍,有点像老庄的“不以物喜,不以物悲。”
在《优婆塞戒经》里讲到,忍有两种:第一是世间忍,就是能忍饥、渴、寒、热、苦、乐;第二是出世间忍,即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等等,可以忍受难以忍受的东西,可以实行那难以实行的东西,就叫忍辱。
所以,忍辱的重点不是“忍”,而是当“辱”来临的时候,我们不会生发“嗔恨心”。如果别人辱骂我的时候,我忍住了,没有回骂,也没有动手去打,但是,心中充满愤怒,诅咒那个人下地狱。那么,这不是忍辱,而是忍气吞声。
在佛学里,一般讲“忍辱”会讲到六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比如,别人无缘无故骂我,我很生气,但马上提醒自己,回骂过去没有意义,争吵没有意义,用力忍住了自己的脾气。这就叫力忍。通过自己说服自己,尽力忍住,不对别人的恶意有回应。
第二个层次叫“忘忍”,就是他骂我,我不仅当时忍住了没有回应,而且,马上就忘记了,没有任何想要报复的念头。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
第三个层次叫“反忍”,就是人家骂我,我不去责怪他骂我,而是反向思维,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是不是自己有做的不对的地方。
第四个层次叫“观忍”,就是人家骂我,我只是把它看作一种缘起,一种因缘聚合。缘起缘灭,“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一观,也就没有什么可计较的,就当作是一个肥皂泡。
第五个层次叫“喜忍”,人家骂我了,直接的反应是愤怒、不高兴,但是,反过来以欢喜心去应对。为什么欢喜呢?因为这是这个骂我,正好给了我一个机会修行忍辱,也有佛教徒会认为这是给自己一个机会消业,把骂我的人看做菩萨,是来度化我的。所以,骂我,也欢喜。
第六个层次叫“慈忍”,人家骂我,但我从他的角度去考虑,对方这样做,很可能是无明业障,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样做,会带给他什么业力。所以,对他不仅不生气,还怜悯他。这是关于忍辱的六个层次。
3.
关于忍辱,很容易引起两个误解:
第一是认为忍辱是逃避,是懦弱。但实际上,我们看前面佛陀面对歌利王的杀戮,以及虚云大师面对毒打,表现出来的绝对不是懦弱,不是躲到深山老林,而是面对凌辱,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的大无畏。把生死都置之度外。
第二是认为忍辱是对于坏人的姑息。关于这点慧思禅师说得很清楚:“若有菩萨行世俗忍,不治恶人,令其长恶败坏正法,此菩萨即是恶魔非菩萨也,亦复不得名声闻也。何以故?求世俗忍不能护法,外虽似忍纯行魔业。菩萨若修大慈大悲,具足忍辱,建立大乘,及护众生,不得专执世俗忍也。何以故?若有菩萨将护恶人,不能治罚,令其长恶恼乱善人,败坏正法,此人实非,外现诈似,常作是言‘我行忍辱’。其人命终,与诸恶人,具堕地狱,是故不得名为忍辱。”慧思禅师在这段话里讲得很清楚,忍辱不是姑息养奸,不是助纣为虐,恰恰相反,忍辱是面对邪恶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为了保护善法勇于和坏人斗争。
在《了凡四训》里袁了凡讲了一人的经历,也很有启发性。这个人是朝廷高官,但为人很仁慈,退休后回到乡里,有一天同村的一个年轻人借着喝了一点酒到他家门口无理取闹,砸烂了东西,他的佣人想把那个年轻人抓起来押送到官府,但这个退休的高官说算了,要与人为善,就没有去追究那个年轻人。后来,几年后,那个年轻人因为触犯更大的罪行,被官府抓获,判了死罪。那个高官就很感叹,说当初如果我把他送到官府,给他一点小小的惩罚,也许他不至于以后犯死罪,当初我不计较,表面看是忍辱,是仁慈,其实是害了那个年轻人。
实际上,在佛学里我们要了解忍辱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忍辱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断绝恶缘。所以,一方面,是以非暴力、以慈悲应对外来的敌意和侮辱,不要去冤冤相报;另一方面,对于各种恶行,要以世间的法律对待,每一个人造成了对于他人的侵害,都应该承担法律上的后果。所以,忍辱不是没有原则,不是姑息养奸。
有一位法师说得好:“真正的忍辱,其核心不是在逆境前的低姿态,而是心中明晰的智慧力:对业果的信心,对宗旨的坚定或对烦恼的观照。忍辱是为了降伏自己的烦恼,并不是最终目的。在内心不起烦恼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真正用善去自利利他。做一个善良的人,不等于简单的忍让,还有许许多多善法要去学习,福德智慧要去培养。自他的烦恼,都是我们要调伏的对象,先自调伏,再帮助他人。真正的忍辱并不是软弱无能的代名词,而是有力量、有智慧的象征,真正的忍辱是超越表面的逆境,升华内心的悲智,如烈火出真金。”
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会和大家分享:如何不断向上向善而让自己成为自己?祝大家有平静喜乐的每一天。
要是费勇老师说普通话就好了 我老公也是发音不准 我很多时候都要问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平卷舌随意发音 喜马拉雅有字幕 我老公说话没有字幕
小米儿_w3 回复 @柠檬麻麻666: 费勇老师的说有个口齿清晰的人读过,但我觉得没有温度,不如费老师这样的说来。
你这样图啥?反人性?自虐狂?
邹三岁半了 回复 @自在平凡: 对,你说的都对
老人业重,连累各位!看到这句话突然鼻子就酸了。
忍辱的境界 mark mark
老师您认为算命,比如说手相面相等等,有没有准确性呢?
沉睡的耳朵_e3 回复 @梦海狂龙: 佛学不是算命术,更多是哲学
这样容易被别人欺负上头曰子恨难过的,各位修者心里要有点数啊。
邹三岁半了 回复 @jsmg00tgrmelzmr9fd5z: 难过是因为你的内心不够强大,不够豁达
谢谢费勇老师!
吃亏是福,逆来顺受。时间久了,终会有福享。
应该反思自己,70岁的老人去做保姆,肯定是经济状况不好,70岁的人也精力有限,你断了她的生活来源,她肯定是怨恨你的,
听友63732137 回复 @铁木真酒业: 呵呵你已经是圣母了,不用来听课了。
感谢费老师,许多心结都是在您的讲解中豁然开朗,感恩缘分让我们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