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可能解开了《论语》一个千年难题

014.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可能解开了《论语》一个千年难题

00:00
26:54

大家好,我是杨鹏。欢迎来到我的《论语》课堂。今天我们讲第十四课,《论语》八佾篇第十三章。本章以解难著称,学界众说纷纭。今天我的解读,有可能解开了《论语》注解界的一个千年难题。解读会比较学术化,我先念一遍原文: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我简单翻译一下。


王孙贾问孔子:“与其取悦于奥神,不如取悦于灶神,说的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于上天,向任何神祷告都没用了。”


从字面上看,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神学的对话。王孙贾提到的, 是在奥神和灶神之间,应该更重视谁的问题。孔子则跳出了奥神和灶神的选择范围,认为比这两个更重要的,是不要得罪上天这个最高神。


这段对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对《论语》研究界来说,这是一个至今没有解开的谜语,本课应该可以解开谜底了。


学术界通常这么解释:“奥”指房屋的西南角,也指在西南角祭祀的家神。“灶”指灶神。“奥神”地位高于“灶神”,但“灶神”更管用些。“奥神”比喻名义地位高却没有实权的人,“灶神”比喻名义地位不高但掌握实际权力的人。


学界通常认为,本章中王孙贾是劝孔子,现官不如现管,不要只看人名义上的地位,而要去取悦有实权的人。


这段对话,从神学层面看是讨论关于奥神、灶神和至上神上天的关系。孔子认为至上神上天比奥神、灶神更重要,表示自己听从上天,不在奥神和灶神之间去选择。


同时,这段对话,是一种政治隐喻,对应着比喻现实中的政治人物。那么,隐喻的是些什么人物?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杨伯峻先生和李零先生倾向于认为,“奥神”比喻国君卫灵公,有名无实。“灶神”比喻卫灵公夫人南子这样的实权人物。


钱穆先生和李泽厚先生,倾向于认为“奥神”指南子王孙贾自比有实权的“灶神”。


上面几位先生在解释这些比喻对象的时候,都没能提供出证据,且都承认自己的解释不能当成定论,只属于猜测或者假说,他们把谜语留给了读者。


我今天会提出一个新的观点,超出了过去的解释范围,我将用证据和逻辑来支持我这个新观点。我的观点如下:


”奥“和”灶“,隐喻的是方位及对应的人。“奥”指西南方的女主人,隐喻南子及其势力;“灶”指东方的长子,隐喻太子蒯(kuǎi)聩(kuì)及其势力。王孙贾是劝孔子别跟南子走得太近。


我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研究《易经》中得到的启发。懂《易经》的朋友,理解本章很容易。不懂《易经》的朋友,得细心一点跟着论证走。


就我的阅读范围看,我这个看法,历史上没有人讲过。若有人知道过去有这样的解释,请告诉我。我解释如下,大家注意看我的证据和逻辑链条。


本章是王孙贾和孔子借用民间谚语的神学话语来讨论政治问题的隐喻。要理解这段政治隐喻,需要把这段对话放回到当时卫国的政治背景中去思考。


当时的背景是什么呢?


《论语·宪问》记载:孔子对季康子说,虽然卫灵公无道,但卫国有三个优秀的大臣。有仲叔圉(yǔ)负责外交接待宾客、祝鮀(tuó)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领导军队。像这样,卫国怎会灭亡?


《论语·宪问》原文: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王孙贾是卫国负责军事的大夫。可以看出孔子很欣赏王孙贾,他认为王孙贾是卫国的三位国家栋梁之一。如果子孙贾是一位势力小人,以自己实权在握而威慑孔子,让孔子听他的(钱穆、李泽厚先生),孔子不会在离开卫国后还赞美王孙贾。


公元前497年,孔子离开鲁国到卫国。公元前495-493年,孔子在卫国朝廷工作,没有行政职务但享受卫国高规格款待,地位有点相当于国宾级顾问。


公元前496年,卫国发生了一件重大政治的事件。卫灵公的太子蒯聩对卫灵公夫人南子干预朝政和私生活放荡不满,计划谋杀南子。谋杀计划失败,太子蒯聩先逃往宋国,再到晋国,得到了晋国支持。这样一来,卫国的国内政治就更加国际化了,成了当时晋国、齐国、宋国等大国政治斗争的一部分。


卫灵公之下,卫国国内政治势力分成了夫人南子和太子蒯聩两派,双方处于高度对立和紧张的状态。


南子是宋国人,聪明能干。她能够干预朝政,靠卫灵公的信任,也靠宋国的支持。南子与宋国公子朝有私情,在私生活上名声不好,卫国拥护太子蒯聩的人比拥护南子的人要多。卫灵公是卫国这种政治对立局面得以稳定的唯一平衡力量,然而,他已经没有能力来解决这个里通外国的国内政治矛盾了。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有十年在卫国,受到卫灵公款待。孔子关注政治,他与卫国各派政治人物有交往很正常。


面对卫国这种太子与南子冲突的情况,作为分管卫国军事的实权人物王孙贾,他不会不焦虑,不会不选择。他对孔子说的这个政治隐喻,一方面是劝孔子小心,别在政治上站错队,同时也想请教孔子对卫国这场政治内斗应有的态度。


王孙贾和孔子的这段对话,应当发生在孔子见南子以后。在卫国夫人南子、太子蒯聩两派势力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敏感期,孔子作为一位文化名流,他去见了南子,就成了增加南子政治影响力的一种行为。 



电影《孔子》剧照。孔子见南子,子路有意见。一般都从男女问题角度去看这问题。其实,子路的卫国主人孔悝是南子政敌,子路在南子私生活作风和政治立场上皆反对南子,似乎这才是子路表达不满的原因。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卫国大夫孔悝(kuī)的家臣,孔悝后来支持太子起兵杀死了南子。《论语·雍也》记载: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子路对孔子去拜见南子很不满,或许我们该从子路的主人孔悝是南子政敌的这个角度来理解。子路卷进卫国这场内乱,最终为救孔悝而被杀。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我们来分析这一章。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奥”是什么意思?“奥”指房屋的西南角,也指过去在西南角祭祀的神,这是学界主流看法。


在周文王后天八卦中,坤卦是第二卦,代表阴、代表地。坤卦的方位就是西南方位。



周文王后天八卦,坤卦方位上指西南,人上指女主人。震卦方位上指东,人上指长子


请大家注意一个重要的信息,周文王后天八卦的坤”卦,在方位上指房屋的西南方位,在人上是指母亲,指家里女主人。


直到今天,一般风水师会建议让女主人的床摆放在房屋的西南方位。


本章中的“奥”, 指西南方位,也指西南方位上的女主人,暗喻的就是卫灵公夫人南子


把西南方位的“奥”说成卫灵公肯定是不对的。周文王后天八卦中,男主人的方位在乾位,乾位在西北角。


确认了“奥”隐喻南子,我们再来看看“灶”隐喻的是谁。“灶”隐喻太子蒯聩。我的论证如下。


“奥”隐喻方位,“灶”首先是隐喻方位,我先确立“灶神”的神位所放的方位。道教称“灶神”为“九天司命定福东厨烟主保灶护宅真君”,称“东厨”,说明“灶神”方位在东,坐东朝西。传统上,“灶神”牌位是坐东朝西的。从方位来看,“灶”隐喻东方。


从先天八卦看,离、火的方位在东方。”灶神“起源在周文王之前,其方位与周文王之前的先天八卦的火的东方方位一致。


“奥”指西南方,西南方是女主人的方位,指女主人。“灶”指东方,那么东方的方位指什么人呢?周文王后天八卦中,东方是第三卦震卦。震卦在人上指谁呢?指的就是长子。对卫国来说,指的就是太子蒯聩。


大家可以去查查周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和所指人方面的资料,毫无疑问,西南方为坤,指女主人,而东方为震,就指长子。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这句话中的“奥”和“灶”,隐喻的都是方位,这样的隐喻,在政治上非常清楚地指向了南子和太子。


王孙贾这句隐喻的问话,意思就是:"你去讨好南子,不如去支持太子,你说呢?"


“坤”卦对应南子, 我们去读“坤“卦的卦辞,就会发现有这样的句子:

“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这信息实在太明显了,你成为西南方位女主人的朋友,就会失去东北方位太子这个朋友。


可能有朋友会有疑虑,卦辞说“东北丧朋”,丧失东北方位的朋友,但周文王后天八卦中太子的方位是在震位,是东方,有偏差。其实,在伏羲先天八卦中,震位正好是在东北方位,对应长子。懂八卦方位史的人,无论是震位在东方(后天八卦)还是震位在东北方(先天八卦),在人上都指长子、太子。




据传这是伏羲所创先天八卦。“灶神”坐东朝西,这是传统,猜测这可能与先天八卦(离位、火位在东)有关。周文王创后天八卦,离位、火位在南方,所以现在也有人布置“灶神”坐南朝北。但传统道教,一定是布置为坐东朝西的。就本文而言,并不需要用“灶神”与八卦的关系来论证“灶神”坐东朝西,“灶神”为道教东厨之神,这是传统。“灶神”隐喻东方的观点,可以依靠道教“东厨”的说法及“灶神”神位的传统而成立。


卦辞中还有这样的句子: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龙在野外作战,血色玄黄。这是暗示南子会面临太子发动的战争。


王孙贾这句话末必是在威胁孔子,应该是作为朋友对孔子的善意提醒。


“震”卦对应长子,对应太子蒯聩。


研究“震”卦,我们会发现,《周易》“震”卦的卦辞有:


“不丧匕[bǐ][chàng]。”


译文是:“不会失去祭祀用的勺和酒。“


”,指勺。“鬯”,指祭祀用酒。


《周易·震·彖》最后一句是:


“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译文:“可以守宗庙社稷,成为祭祀之主。“


这也是明确的隐喻,太子蒯聩不会丧失继承卫国的权力,他会成为社稷之主、卫国国君。




孔子听到这儿,怎么反应呢?孔子的回答是: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不然”,不是这个样子。我既不讨好奥神,也不讨好灶神。我知道,不能得罪的是上天,得罪了上天这个至高神,再向奥神、灶神或者任何神祈祷,都没用。


王孙贾问的是一个神学问题,孔子回答的也是神学回答。对孔子来说,他畏天命,敬奉的是上天,这是至上神。同时孔子对其他的鬼神采取的是“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孔子敬天,因此他对“奥神”和“灶神”就敬而远之,这符合他一贯的神学立场。


一般人理解的政治,首先要分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但孔子表示,他要从政,不是建立在敌我划分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践行上天之道的基础上。孔子不会为了讨好南子而帮助南子,也不会为迎合太子蒯聩去投靠太子蒯聩。孔子认为自己只是按天道公正仁爱的准则去做事,不是要卷入卫国两派宫廷政治斗争。


落到政治现实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孔子这个回答视为孔子对王孙贾的建议。这建议就是:不要陷入到南子和太子蒯聩的派系斗争中,重要的是跟从卫灵公,不要得罪卫灵公。卫国政治中,卫灵公如天,南子如奥,太子如灶。


从《史记》和《孔子家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卫灵公的评价是褒贬各半。孔子认为卫灵公私生活上有问题,但认为卫灵公善用人才,在治国上是贤明之君。那种把卫灵公当成有名无实的国君的说法(杨伯峻、李零先生),不符合孔子对卫灵公的评价,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卫国政治险恶。王孙贾和孔子都是精通《易经》的人。他们俩这种借神学讲政治的隐喻交流,就算在公开场合进行,外人也未必听得懂。


王孙贾的提醒没有错。公元前481年,卫灵公死后,太子蒯聩和孔悝等人在晋国的支持下发动兵变,杀死了南子,太子蒯聩顺利当上了卫国国君,就是后来的卫庄公。


孔子在南子被杀前三年,已经离开卫国返回鲁国。


春秋时期的卫国,是一个小国,夹在晋国、齐国、鲁国、宋国、郑国这些大国中间,国际政治斗争卷入卫国国内政治。卫国内政上派系林立,政治斗争残酷凶险。这种环境中的政治思考者们,对人性及政治,会有特殊体会。卫国是一个被大国政治卷入而内乱不断的国家、一个仰仗大国权力平衡来保持稳定的脆弱的国家、一个没有实力又最渴求实力的国家。




卫国,周文王九子康叔封所建。卫灵公为第二十八代国君。春秋时期,卫国夹在晋、齐、鲁、宋、郑大国中间,国际政治交织,内部政治派系冲突严重。


孔子以后,中国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李悝(公元前455—前395年)、吴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商鞅(公元前395年-前338年)都是卫国人,他们都认定人性幽暗残暴、唯名利是从,他们都厌恶内乱而迷恋权力集中的强权秩序,这与卫国长期的、险恶的派系政治斗争环境不无关系。


孔子鲁国从政失败后,在卫国旁观政治十年,这应当是他对政治实际运作有深度思考的十年。从他与王孙贾的政治隐喻对话,从他在南子被杀前三年离开卫国返回鲁国,从他返回鲁国后潜心文化事业、不再对政治实务感兴趣来看,也许他已经看到,他的政治理想、他的为人做事,与现实权力政治之间有着巨大鸿沟。


孔子本是一个卫国政治的旁观者,但因为他有知礼之名,身上有可被政治家们利用的文化影响力价值,孔子还是差点被卷入到卫国派系政治之中。王孙贾的提醒,对孔子是有益的。


开创性的思想家们都有一个特点,他们有现实关怀,与现实力量有互动,他们的许多思想都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发的,是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孔子身在政治场中,没有离场,但又保有某种中立,不陷入派系斗争,对他这样一位以政治思考为事业的人来说,可能是合适的定位。


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这本书中,解释孔子“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句话,他这么说:


“上天,这是众神的君主。如果事奉上天不完备,去事奉众神就毫无益处。”


《春秋繁露》原文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备,虽百神犹无益也。“


上天是众神之神,主宰一切。要超越鬼神,去敬奉上天。董仲舒很理解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意思:信仰上天,远离众鬼神。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这句话说明,孔子信仰上天,远离自然神。


许多人习惯用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说法来说孔子没有至上神信仰,这是不明白,孔子时代,“神”这个概念主要指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及方位等自然神。本章中的"奥”“灶”,都属于自然神范围。“鬼”这个概念主要指死后之灵、祖先之灵。


孔子有信仰,他信的至上神是“天”


我们最后小结一下:


第一点,本章可能解决了一个困惑学界上千年的学术问题:“奥”隐喻南子,“灶”隐喻太子蒯聩。


第二点,孔子的态度是,献身从政,要基于天道准则,坚守信仰和价值底线,不要陷入政治帮派斗争之中。这也说明,孔子对政治派系的超然态度,说明他是一位政治思想家,不是一位现实政治参与者。政治参与者,不可能不结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