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攻篇1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谋攻篇1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00:00
18:18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洪兵。

本集,我们要讨论孙子说的一句名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名言,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名气甚至比孙子本人还要大。可能有人不知道孙子,但却知道这句名言。


孙子说: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句中的“殆”,是“危险”的意思。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本段中孙子最后说的话是“每战必殆”,可许多版本是“每战必败”。这是根据军事科学院《孙子校释》综合考证而做出的修改,用“每战必殆”更为准确。


用现在的话说,孙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或者胜利,或者失败;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每次作战都会有危险。


孙子在谋攻篇最后一段话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众所皆知的至理名言。把“谋”落到“知”上,上升到哲学层次,使人在战争中的聪明才智建立在坚实的客观认知的基础上。


我们先来说一说“知”这个字的涵义。

“知”,是中国战略又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它将我们带入力量运用的战略决策领域之中,这个领域同时也是战略主体行为研究的领域。


“知”决定了战略统帅的判断和决心,因而也就决定的对抗中“力量”使用的方向,决定了“力量”是否能够达到“胜利”的结果。


“知”,是中国“以智克力”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战略统帅思维活动之中,并贯穿于力量对抗战略指导的全过程,它与哲学认识论、人类思维科学以及力量对抗中信息的作用,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知”,就是我们常讲的“知道”、“了解”等意思。按照现代信息理论来解释,这就是获得了想要得到信息。


要是按照哲学理论来解释,这个“知”可就复杂了,它涉及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涉及到人类思维的发生机制,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以及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一些反映。


由此,产生了哲学上的认识论,出现了许多抽象的“映像”、“感知”等概念。历史上关于“唯心论与唯物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争论,都与这个“知”字有关。


就战略而言,这里所谈的“知”,不仅仅是对一般现象和一般情况的掌握,而是强调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对认识对象及其相关要素全局性的掌握。


在中国战略中,“知”与“智”,智慧的“智”,是联系起来看的。甚至可以这样说,在一些中国战略思想家的眼中,“知”即是“智”。老子曾经说过:“知人者智”,后面的那个“智”,就是智慧的“智”。 


我国《孙子兵法》研究专家吴如嵩认为,“孙子尚智,把智列为五德之首。古代,‘智’与‘知’是一个字,二者通用。因此,我们在分析‘智’的内容时,就应既包括智慧方面的才能,又包括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 


还有,在中国战略中,“知”与“事”,事情的“事”,是两个对应的范畴。“知”是讲如何思考和制定战略,包含有“智慧”的含义;“事”是讲如何组织和实施战略,包含有“行动”的意思。


例如,在《淮南子•兵略训》一书中,将“权”分为“知权”和“事权”。据此,我们能够从这两者的对应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知”的涵义。


我们接下来说一说“知”的内容。

要想达到“知”,就需要掌握“知”的内容,需要明白自己究竟应当“知”些什么。

首先,要知彼知己,就是说,要了解自己的对手,同时也要熟悉自身的情况。这方面讲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做起来却非常困难。有些人明于知彼,却暗于知己;有些人明于知己,却暗于知彼。这样,无法达到战略上所要求的建立在辩证统一认识上的“知”,容易犯战略上片面性的错误。还有,有些人认为自己既知了彼,也知了己,但实际上知得不够,知得不透,这也同时达不到战略上的要求。


另外,就现代战略而言,“知”不仅仅体现在我方对敌方的所“知”上,还要体现在如何控制敌方对我方的所“知”上。简言之,就是控制对方所“知”,让对方的“知”按照我的要求走,让对方所“知”的结果,就是我想要给他的结果。这因为,对抗的真正目的是征服对方的意志,这需要让对方按照我的设想对力量的对比和对抗的结局做出判断。


这个问题,极为复杂,涉及到心理学、认知学、信息制造与传递、以及孙子前面所说的“示形”等很多方面的知识。现代战略对抗中,所谓的战略威慑感知,就属于这一方面的问题。国内外有专门的机构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


总之,“知”,要知其根本,知其实质,知其长远。“知”,要善于从敌人表面的强大中,看到其外强中干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战略认识论。与之相反,有人在进行敌我对比时,只看军队数量而不看质量,只看武器优劣而不看民心士气,这样的对比是不可能抓住实质的。


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秦军统帅苻坚夸口说自己的兵马多得不得了,投鞭于江,即可以阻断其流,以为仅凭兵力数量优势就可以打败东晋,结果终因内部矛盾重重、指挥失误而遭到惨败。


“知”要知道敌我双方的强中之弱,或者弱中之强,这样就可以扬长避短,获取胜利。例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战,诸葛亮和周瑜,就看到了曹操大军的强中之弱,利用曹军士兵不服水性的弱点,先是使用苦肉计,诱使曹军将战船连结起来,然后用火攻的方法,大败曹军。


这是曹操一个失败的战例。实际上,曹操是研究孙子兵法的,他在知彼知己方面,有许多地方做得不错。譬如在前面说过,他在知彼方面,在研究他的对手袁绍方面,就做得很成功。


说到这里,我想问你:知己难,还是知彼难?我个人认为,知己比知彼更难,有句话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自己这样也好,那样也好,就是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别人看出来并给你指出来了,你还不高兴。所以,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在“知己”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点,这与人们的思维习惯有关。说到“己”,人们一般就认为是“自己”,如果扩大一些看,这个“己”还包括自己的朋友或者合作的伙伴。我们一定要相信和帮助我们的朋友,但我们同时一定要了解我们的朋友,有时候我们的朋友无心犯的一个错误,就有可能给你造成很大的被动。


这又要说到美国大兵在伊拉克战争中实战总结了,这些大兵们说:友军的炮火打自己最精确。在这场战争中,美国的一些飞机和坦克不是被对方摧毁的,而是被自己的友军误伤的。


最后,我们谈谈“知”与“胜”的关系。

这个“胜”,是胜利的“胜”。

孙子所说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对“知”的必要性做了言简意赅的阐述,简言之,不知者,不能胜。


就战略而言,“知”与“胜”的必然联系所形成的这种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要想战胜对方,必须对双方的情况了如指掌,这样才能熟悉彼此力量对比的现状,正确判断彼此的强点和弱点,针对对方的战略企图,制定和实施自己的战略对策。


第二,中国战略讲“易胜”。在实际的战略对抗中,不只是强调力量在整体上的优势,更加强调力量因时因地恰到好处运用而形成的局部优势。这就需要“知”,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信息”的作用,它能够使力量的作用放大,使战略决策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毛泽东对孙子的这句名言非常推崇,在他的军事著作中多处引用。他在《论持久战》中说: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报道,有一位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老革命,回忆起他见到主席的一段故事,他这样说:这时,我因此突然联想到解放战争,就问他:主席,你是如何领导全军打败蒋介石800万军队的?他就给我讲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后,接着说:“蒋介石一翘屁股,我就知道他拉什么屎!”一句话,把我们都逗乐了。


毛泽东有一幅题词,写的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可以说这是孙子的话,但又不是孙子的原话,有两个地方改动了,一是把“知己”放在“知彼”的前面,二是把“殆”字改为了“胜”字。毛泽东的这个改动绝不是随意的,一定有他的想法。


我觉得这个改动很好,在东方战略家的眼中,“己”和“彼”两者,通常都把“己”放在前面,因为东方战略家特别强调做事首先要做好自己。


如孙子所说,“自保而全胜”,“先为不可胜”,“恃吾有以待也”,全都是首先强调自己。自己在先,求其在我,这是东方战略的重要思想,毛泽东的这个改动,我认为更符合孙子兵法的思想。还有,这个“胜”字也改得好,更有气势,更贴近现实,更便于理解。


学习孙子兵法,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学,要用现实的态度去学,学以致用,重在理解孙子的思想,而不是他的字句和发音。对孙子的解读,贴近现实就是最好的,便于理解就是最好的。


孙子兵法的谋攻篇全部讲完了,这一篇是孙子兵法的核心篇章之一,孙子的许多著名战略思想都出自于这一篇,如“全国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全争于天下”。孙子的“全争”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并且是非常难以理解的战略制胜的秘诀,希望你能根据自己的实践去深入的体会。


这一篇的重点是孙子的全胜战略思想,另外孙子还有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是“先胜”,这个战略思想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孙子兵法的形篇中谈到。


本集结束,送你一句话,就是毛泽东改动过的孙子的名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曦葙蓠丶橴淇

    很多人可以走进你的生活,很少人可以走进你的生命

  • 和_vvv

    求其在我。

  • 月亮晒黑

    打枪战游戏,需要知道自己的水平。

  • 大虫下

    孙子说: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 白楚妍

    孙子说: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 亮子二哥

    签到

  • 三木之印

    精彩演讲

    我这里有你的全世界 回复 @三木之印: 人生就是串冰糖葫芦……串的好人上人,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