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洪兵。
在这一集里,孙子继续谈攻守,在下面的话中,谈到“自保而全胜”这句话,这是在孙子兵法研究领域中,谈论比较多的一句话。
孙子说: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
孙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要想不被敌所战胜,就要组织好防御;要想战胜敌人,就要采取进攻行动。采取防御,是因为敌人兵力有余;采取进攻,就是因为敌人兵力不足。善于防御的军队,藏于九地之下;善于进攻的人,动于九天之上。这样话,就能保全自己,达到全胜的目的。
这段话在文字上真是非常美,就像读诗一样。“不可”与“可”、“余”与“不足”、“守”与“攻”、“九地之下”与“九天之上”对应得非常好,并且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势。
在传统的权威解释中,将“九地之下”与“九天之上”作了展开的解释,通常是这样说的: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地下,展开自己的兵力就象自重霄而降。我觉得,一解释,还不如不解释,反而将原句的战略气势解没有了。这么美的句子,这么有气势的比喻,真是动不得一丝一毫,还是原汁原味的更好。
这段话与上段话在逻辑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何实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认为,这要明白“攻”与“守”的道理。
这段话有四层意思。
一、“攻”与“守”的目的和功能。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用我们现在军事概念说:守,就是保存自己;攻,就是消灭敌人。孙子由“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逻辑起点,提出了“防守”与“进攻”两种行动样式。
这是战争中的两种最基本的行动样式,也是所有竞争方式两种最基本的行动样式,其他任何行动样式要么是这两种行动样式的更具体的展现,要么就是围绕着这两种行动样式而组织实施的。
战争中的所有奥妙,无非就是“攻守之道”。作为一名将帅,他的指挥艺术,无非就是体现于这种基本行动样式的组织与转换上。
为什么要守?为了不被敌人战胜,这是指防守的目的。为什么要攻?为了战胜敌人,这是指进攻的目的。从孙子兵法这个角度去理解“守”与“攻”的道理,简单明了,一语中的。
“不可胜者,守也”,要想不被敌人战胜,将帅们通常采取防守手段。这是指防守的功能。为什么防守可以不被敌人战胜?因为防守者掌握着有备的、可以形成以逸待劳的优势,可以有优先的时间和空间的选择权,可以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和人和等各方面的有利条件,以少量的兵力,对抗并且消耗对方优势的兵力。
“可胜者,攻也”,要想战胜敌人,将帅们通常采取进攻手段,这是指进攻的功能。为什么进攻可以战胜敌人?道理很简单,要想战胜敌人,在实际的力量对抗的过程中,必须让他真实感觉到你的力量的存在和巨大威力。
在物理学上,这就是一个作用力的问题,如果一个物体没有得到这个作用力,它是不会动的。进攻,就是让你的作战力量,产生作用力,让你的对手在实际力量对抗过程中,在这种作用力下屈服。
二、防守与进攻,与力量对比有着直接的关系。
“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孙子明确阐述了攻守行动与力量之间的关系。力量的多与少,决定了双方对抗应采取何种行动样式。力量多,能够战胜对手,则进攻;力量少,无法战胜对手,则防守。
这是一般的规律,这就是孙子前面说的“识众寡之用”。精通兵法的人都清楚,进攻者要比防守者拥有更多的兵力,甚至要多到数倍以上,如孙子前面所说:五则攻之。
孙子兵法前后篇的意思是连贯的,意思是一致的。说到“守则有余,攻则不足”,我们有必要把孙子前面的论述再回顾一下,就会更加清楚孙子通篇所说的意思。前后联系对照地学,这也是我学习孙子兵法的一点体会。
说到“攻则不足”,请联想孙子在前面《谋攻篇》里说到的“五则攻之”、“倍则战之”。在解释这句话时,我们想像了一下,孙子是这样说的:当你的兵力比敌人多出五倍,那是绝对的优势,你就有绝对获胜的把握,主动权也在你手里。
还记得我说过的话吗?“可胜者,攻也”。你可以发动进攻,一战而胜之。当你的兵力比敌人多出两倍,那只是相对的优势,你获胜的把握就少了一些,但你也有主动权,你可以一战,但要巧战,把我所说的一些战法都要巧妙地用上。
说到“守则有余”,请联想孙子在前面《谋攻篇》里说到的“少则能守之”。在解释这句话时,我们想像了一下,孙子是这样说的:当你的兵力少于敌人的时候,要记住我说的话“不可胜者,守也”,通过坚强的防守,改变战场的态势,创造有利的战机。
三、形象的比喻。
孙子用十分简明和形象的比喻对防守与进攻提出了要求,这就是“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一位优秀的将帅,他所组织的防守坚不可摧,就像孙子所说的“九地之下”;他所组织的进攻雷霆万均,就像孙子所说的“九天之上”。
防守,是以弱制强的行动,在作战上多借助于有利的地形来实施,即使是现代战争,防守者依然要选择有利的地形来隐蔽自己,或构筑坚固的地下工事来防护自己。
我常想,现代战争的九地之下在哪里?我们深藏于什么地方才算是九地之下?这就是深海,我专门研究过深海作战,也为此请教过一些专家,深海的隐蔽性极强,尽管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但还没有特别有效地观察海底的探测设备。深藏在深海之中的战略核潜艇,是强敌最害怕的武器,因而它的战略威慑作用也最大。
进攻,是以强制弱的行动,在作战上多追求一种自上而下的“势”。
在现代战争,“动于九天之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不仅仅空中打击力量已经成为进攻力量的主角,而且太空军事力量也被应用于战场。我在16年前,就对太空战做过专门研究,撰写了太空战的专著,在中央电视台做过太空战的专访。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查到。
对于这一点,我感到惊奇是,在二千五百年前,处在平面战场上的孙子,就已经为我们勾画出现代立体战争的场面,并且形容得如此地贴切,以至于我们还找不出更好的词语来替代孙子的这一形容。我在太空战研究报告的第一句话就是,孙子曰:动于九天之上。
我们下面说的第四点,就是孙子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理念:自保而全胜。
“自保而全胜”是将“攻”与“守”作为辩证统一体来考虑。
中国古人谈攻守,不是将两者分开来谈,而是将两者统一起来谈。在中国战略家们看来,没有“攻”,也就无所谓“守”;“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与“守”是互相转换的。
在战略被动的“守”中寓有主动的战役、战斗的“攻”,这是中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特色,它充分体现在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中,它充分体现在中国“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中。
“攻”与“守”分别有各自的利与弊。中国战略善于从攻守辩证统一的角度,分析“攻”与“守”各自的作用及其利弊,根据力量和相关客观情况,扬长避短,综合考虑这两种样式的运用。
中国古兵书《投笔肤谈》关于“攻”与“守”的利弊分析颇有道理,其中这样谈到:
“凡以守待敌者佚,以攻待敌者劳,劳佚之相乘,而利归于守也。攻则力合而难敌,守则势分而难救,分合之相乘,而利归于攻也。守之顺者攻之逆,攻之易者守之难,攻守之相乘,而胜负之机不定也。故欲低昂之,不可不如持衡然。”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劳佚的角度上看,守者佚而攻者劳,守者有利;从分合的角度看,攻者合而守者分,攻者有利。对于守者有利的方面则是对于攻者不利的方面,对于攻者有利的方面则是对守者不利的方面。攻守各有利弊,胜负的结果难于从攻守的形式上来确定,关键是把握住攻守平衡,把握住攻守之间的辩证关系。
孙子在这段话中深刻触及到战争最本质的一个问题。所谓“不可胜者”,是讲“保存自己”;所谓“可胜者”,是讲“消灭敌人”。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双方对抗的所有意图或行动,都是围绕着“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本质而展开的。我们只有紧紧把握住这个本质问题,才能始终把握住战争的规律,才会形成高人一筹的战略决策。
毛泽东对这个问题有过深入的研究,在他的军事著作中,经常提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句话。他说:
“一切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都根据于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在这个基本的原则上,发生了指导整个军事行动的一系列的所谓原则,从射击原则(荫蔽身体,发扬火力,前者为了保存自己,后者为了消灭敌人)起,到战略原则止,都贯彻这个基本原则的精神。一切技术的、战术的、战役的、战略的原则,都是执行这个基本原则时的条件。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看一位优秀艺术家的表演,看一位出色运动员的比赛,会有一种“轻松自如”的感觉。在别人看起来十分艰难的事情,可在他们做起来显得特别的容易。
在战争中,在竞争中,都是同样,一名优秀的军事家,一名优秀的战略家,他的行动,他的战绩,给人们的感觉都是那么轻松自如,易如反掌。这里面道理何在?这就是我们下一集要谈的孙子兵法的“易胜”思想。
本集结束,送给你的不是一句话,而是四个字:量力而行。如果你结合孙子这段话去理解这个四个字,会发现里面更深的战略含义。
吐字听着太累了
洪兵老师,形篇里应该是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吧???还是特意此讲!!!
洪兵老师,俺很喜欢您的课!一直在听,也一直在意会!俺觉得“藏于九之下,和动于九天之上”,里面的“藏”贵在一个“静”!而“动”则是聚焦优势兵力,全面攻击!故此藏,与动,也就是静与动!静的时候,完全不给敌人有任何破绽,可乘之机;动则是石破天惊,排山倒海不给敌人任何反击机会!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洪兵教授 回复 @无心道魔红孩儿: 👍
无量天尊,洪老师的课,总会给人“意会”的空间!所谓量力而行,是不是要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采取或防守,或进攻?
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前者是前提,围绕这个前提,可做大量的准备,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消灭敌人,或者和敌人共同生存,医学生带瘤生存,就是这个道理。
我会员资格明年到期,为啥还要求我购买专辑?
守则不足,功则有余
比如原神是否是抄袭游戏。 可以退到原神是垃圾游戏,,再证明原神不是抄袭游戏。
九地之下,九天之上
讲的很细
洪兵教授 回复 @德佑众团房产赵华: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