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章】孔子“三忘”与老子“三去”
 36.10万
试听180

【二九章】孔子“三忘”与老子“三去”

00:00
14:36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要谈老子的三去主义,要介绍《老子·第29章》,这一章内容并不复杂。我们把原文先读一遍,《老子·第29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

或强或羸(léi);或培或堕。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它的内容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再用白话说一遍:想要治理天下而有所作为,我看他是不能达到目的了。天下是个神妙之物,对它不可以有为,不可以控制。有为就会落败,控制就会失去。所以,一切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性缓,有的性急;有的强壮,有的瘦弱;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因此,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

我们题目所列的老子的“三去主义”,就讲最后那三点“去甚,去奢,去泰”。这也是圣人的一种作为。


你看第一句,“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这违背老子的思想。你想要“为”“有为”,老子当然主张“无为”了,所以在这里怎么去理解呢?先看“取”这个字。“取”这个字,几乎研究《老子》的专家都认为,这个“取天下”不是一般所谓的去夺取天下,不是的。这个“取”就是指治理天下,这个“取”等于“治”。


所以老子说,你要治理天下而有所作为,那就不行了,你是达不到这样的目的的。接着很有趣,他说“吾见其不得已”,这里念的时候要特别留意了。这“不得已”三个字,不是一般所说的“不得已”,不得不,被迫的,勉强的,委屈的,不能不做的,不是。念的时候要记得“吾见其不得已”,“已”是一个语助词。“不得”就是他不能够得到他的目的。你如果想要有所作为,把天下治好,不可能的,为什么?后面就是理由。


他说,天下是一个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神器”两个字很有意思,是一种神妙的器具,神妙之物。


我们先看王弼怎么解释,王弼说:万物以自然为性,所以你可以顺着它,而不可能去采取特定的作为;你可以通达它,而不可以去控制它。他讲的是整个天下了。事实上,天下是由人组成的。你如果讲到人的话,那就更有趣了。不要忘记,人是万物之灵。那么众人合在一起的话,那么多人都不一样,合成一个一个从小到大的团体。它长期下来之后,很奇怪,为什么叫神器呢?长期下来,每一个团体,从小到大的团体,都会有自己保持平衡的作用,它会保持整体的均衡。不能保持平衡的,在发展过程中都被淘汰了。而最后留下来的就是一种稳定的状态。所以这里面就很神奇了,你不可能去安排。


比如说你讲到理想国,都会知道在古希腊时代有柏拉图,柏拉图就写一篇对话录,里面就谈理想国。它里面分得真是有趣,他说理想国最好人口多少?5040人。哪里有这样的一种城邦?不要说国家了,5040个人。他为什么算出这样的人数呢?因为柏拉图认为城邦有三个阶级:第一个是领导者;第二是卫士或军人;第三个是一般百姓。因为你分三个阶级,所以你的人口一定要能够被3除尽。5040可以被3除尽,他是以这样来算的。人口那么少的话,说实在的,比较简单、朴素。你说各自有自己的职位,好好尽自己的责任,把一个小国甚至小的乡村(5000多人而已)治好,显然不是很难的事情。所以,柏拉图是一种三分法,他就说我要这样设计。事实上根本不可能成功。


所以一般讲西方的理想国就是一种乌托邦。到后面,确实有一位英国哲学家就写了《乌托邦》。也是一样,说他到外地旅游,看到了有的地方确实是一种乌托邦的结构,都设计得很好。但是不要忘记,如果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让你掌握,每一个人都可以预测的话,那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呢?


所以在这个时候还不如顺其自然,让这一群人在一个地方自己求得某种平衡,这叫做“神器”。人就是天下最神秘的生物。这种神秘的生物,他爱好的是什么?爱好的是稳定、和谐、安静,好好过日子嘛。你不要特别有为,你有为的话就会造成复杂的情况。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治一乱。人心到底需要什么呢?人心当然希望你可以保持我们前面所说的“自然的均衡”。像天下这样一种众人组合起来的一个世界,它是神妙之物,你不可能去有为,不可以控制。有为就会落败,控制就会失去。


所以后面老子直接就说有四组八种情况。他说的是一切事物,事实上你把它理解为“人”比较适合。因为天下神器是由人组成的嘛。那人的话有四组:


第一组“或行或随”。有人走前面,有人跟后面,本来就如此。你说你现在很年轻,跟在后面,心里觉得不太舒服。你不要着急,总有一天你会走在前面了。对不对?你就按照年纪,保持健康的身体,好好地努力去做,轮也轮到你了。你将来就是“行”,走在前面,就会有更年轻的一代跟在后面了。那时候说不定你还羡慕说,后面那些人太年轻了,让人羡慕。所以这是行与随。


第二个是“嘘”与“吹”。我们现在把“吹嘘”两个字合在一起,是说一个人在吹牛了。事实上“嘘”与 “吹”两个字,意思类似,用法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个性很缓慢,有些人个性很急躁,急躁叫做“吹”,缓慢的叫做“嘘”。所以“嘘”这个字就好像你慢慢吐气。在庄子的《齐物论》一开头就说,南郭子綦()靠着桌子坐着,忽然就“仰天而嘘”。这个“嘘”就是缓缓吐气出来,看起来很轻松、休闲的样子。后面有个学生就问了,老师今天的情况很特别,后面就引出一大堆重要的、有趣的内容。人的个性本来就有人慢,有人急,有人是慢郎中,有人就是急惊风了,要各适其性。你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说,所有人都应该如何,个性都应该怎么样,这不可能的。


第三组是“或强或羸”。“强”就是强壮,“羸”就是柔弱、瘦弱。以一个标准来看,譬如说你要挑担子,强壮的挑起来很轻松,瘦弱的就劳累了。你也可以把这种想法用到更大的团体。有的公司很强壮,有的相反。你不能说都是公司、都做这个行业,就要一视同仁,这不可能的。你要让它各自发展特性,然后整体合起来,自然就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人类社会奇妙的地方。


最后“或培或堕”。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你说大家都要成功,那怎么可能呢?你在这里的人都成功,代表有另外的、别的地方的人可能都失败了。


所以这个世界一向是多元而复杂,多彩多姿。你不能用人的脑袋去设计、去决定要它如何,你只有让它各自发展,它本身就会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你说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加起来七十几亿人都发财,怎么可能呢?都发财的话,那个财也不叫“财”了。它本身就有一种不断地在变化的过程。所以我们对这整个的现象,不可能把它说清楚,更不要想去有所作为或加以控制。


所以这一章的重点是天下不是你可以去掌握的,这也是为什么老子要强调“无为而治”。他的“无为”也包括对人性的了解,也就是说天下人有四组八种情况,各自有它的特色。他们在一起之后,彼此之间就会慢慢协调,互相截长补短。大家配合起来,正好可以做成某些事情,维持一种发展的状态。


所以老子了解这一点之后,最后决定如何?就是他的结论。他说圣人怎么办?“去甚、去奢、去泰”。做任何事情,第一个要去除极端,不要走极端,说我们所有人都一定要如何;第二个去除奢侈,不要浪费;第三个是“去泰”,“泰”这个字,泰山的“泰”,在这边是指过度,超过了。


所以老子的“三去”要记下来,很容易记,去甚、去奢、去泰。跟别人来往,在任何状况中,都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守住一个正常的、平安的情况是比较理想的。


我们看到老子的“三去”,就要想到孔子的“三忘”。在《论语》里面,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被别人问倒了,别人问他说:你们老师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哪?子路口才不太好,他就没有回答。孔子知道这个事之后,就把子路找来,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来介绍我孔子?所以下面是孔子自己说自己的,“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说他自己发奋努力去念书或做事,就会忘记吃饭,快乐起来就会忘记了忧愁,然后不知道自己已经老了。我把这个称作孔子的“三忘”,就是忘食、忘忧、忘老这三点。


因为儒家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跟老子这一方面是不一样的。他认为该做的事就努力做,至于能不能成功,成功不必在我,我尽量做就是了,好歹留下一个做人的典范。所以这三点不容易,忘记吃饭,忘记忧愁,忘记衰老。我到现在,也将近70了,只能学到孔子的三分之一,就是忘记衰老,另外两个都忘不了。代表修养还不够,德行、智慧都还要努力上进。


至于老子的“去甚、去奢、去泰”更是不容易。我们有时候做事一鼓作气,就希望把它全部做完毕。像我现在做《老子》的音频,就很着急,希望说赶快做完。但是我心里想,你把这个事情做完毕之后,如果没有做得很理想,那怎么办呢?如果同学们有各种问题,你没有妥善地回答,那怎么办呢?所以对我来说的话,我还是不能着急,要设法去甚、去奢、去泰。


课后思考:

同学们想想看,老子这三点有点相似,反正就是说,你要排除所有过度的事。做任何事情,按照自己的本性,是前面讲的四组八种的哪一种,你四组里面各选一个,自己是怎么样去搭配形成自己的个性,那你就设法去按照老子的教训,设法去做到老子的目标。同时,我们对于自己生活里面大大小小的事情也不要太勉强,你能够维持一种生活的状态,觉得一天天过去还算平安愉快,就维持它的情况。它里面也有很神妙的平衡在里面。


不知道你觉得如何?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精选用户评论
  • 穿云雁1

    对于“去泰”,我的理解是满足。

其他用户评论
  • 老酱翁

    泰,解释为过度不好,过度与极端意思相近,甚和泰没什么区别,否极泰来,泰还是用本义较好,安定平和是好的,但是老子看来不能太安逸,去泰就是要居安思危。

    善语结善缘此言不虚 回复 @老酱翁: 如果是安定平和,跟前面的四组八种情况对照,就没有用过度解释得更吻合了。去后面应该是不好的,浪费的,过度的,极端的……

    宝马喝拿铁 回复 @老酱翁: 说的真好

  • 荡相遣执

    老子:是故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孔子: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老子之三去,做事不求极端,生活不求奢侈,行为不求过激。道家求的是自保。按照自保原则,一生无大起大落,平淡度事。不亦乐乎! 孔子皓首穷经,发愤读书做学问,竟忘了吃饭,这种求学精神值得钦佩,对有志于学者值得效仿;遇到高兴的事,载歌载舞,忘了忧愁和烦恼,仿佛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虽至暮年,壮心不已,仿佛自己仍然可以纵横天下,教化百姓,为天下苍生鞠功尽瘁。 圣人之言,皆人生智慧。我将何以从之?老子之境,孔子之为,犹日月之明。昼而日运,夜而月行。周天之功,和合之气,方为大宝。拥此宝者,方不怠也!

    1599312qbtp 回复 @荡相遣执: 道行已经比较深了。佩服。

    行者无疆杳无边际 回复 @荡相遣执: 您说的太棒了👏🌟👏

  • Cheryl喜乐

    老师把老子的"三去"和孔子的"三忘"做对比,我觉得很有意思。很多人说老子代表出世,孔子代表入世,其实我感觉老子也很入世,他的道德经大部分说给圣人(悟道的统治者)听,可见他对于天下之治的关心,这是非常入世的态度。然而他比孔子高明,看得更高,更透,所以懂得顺势而为,以一种欲擒故纵的态度去治理社会,乃至对待人生,正所谓四两拨千斤。想想多少人从小被灌输了多少生命不止奋斗不休的鸡血理念,造成多少人生坎坷和不如意。如果学学老子的处事哲理,其实事情水到渠成,可以少操多少心?幸福指数可以提升多少百分点?

  • 此事楞严常露布

    不可能全天下一起发财。比如说,我炒股发财了,必定就有人在股市上亏惨了。我炒房发财了,房价就哄抬上去了,必定就有人买不起房了。我开矿发财了,必定就毁坏了自然环境,导致那些高度依赖自然环境,从事农林业的人受到了损失。

  • 昕_ri

    为什么文稿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