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集 痰-缘何怪病多痰

第112集 痰-缘何怪病多痰

00:00
15:25


如何找到潘毅老师:①购买本课程《中医文化必修课》②正安答摩景天微信号【damotiaoli】,发送数字666 ,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潘毅老师也会进群答疑哦。


【课程内容】

 


各位听众朋友,上一讲,我们讲了痰的概念,这一讲,我们主要讲痰的致病特点。

 


痰的致病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易阻滞气血

 


痰既然有瘿瘤、瘰疬、痰核、乳癖、流痰、阴疽、流注等有形的病理产物,那么,就容易阻滞气机,而见局部胀闷;也易阻碍血行,成痰瘀相兼之局。

 


比如痰滞在肺,肺失宣肃,气失升降,可见喘咳咯痰,胸闷;

 


痰阻于心,心血不畅,可见心前区憋闷,甚至绞痛,心悸;

 


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痰涎,胃脘痞满;

 


痰浊上犯于头,阻滞清阳,可见头重头胀,眩晕,昏冒;

 


痰气结于咽喉,可见咽中梗阻,如若有痰,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

 


痰阻经络,可见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等。

 


所以,治痰必辅行气之品,所谓气行则水行,而活血药也常与化痰药相配。

 


凡触之有形的痰,所选的化痰药必兼散结的功效者才能见效,比如半夏、浙贝、瓜蒌、牡蛎、海蛤壳、浮海石、海藻、昆布等。

 


 


 

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痰,可以随气升降,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无处不到,随所到而影响相关功能,产生各种症状。


 

病可以生痰,痰又可以致病,因果交织,形成复杂病变,所以说致病广泛。有时甚至产生一些难以名状的病症,比如之前讲的瘿瘤、瘰疬、痰核、乳癖、流痰、阴疽、流注等,光是听名就觉得怪怪的,所以又有「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的说法。


 

痰的病有多怪?我们可以从一个病例来看。

 


好多年前,有一男性50余岁患者,找到我诊治面部肿物,当时见面的左颊部有一约1.5×1.5cm的微隆起肿物,色微红,质软,无明显热感,推之可微动,这不为奇。奇就奇在病人说这肿物可在面部移位,时在颧(眼眶下面、两颊上面,突起的部分),是在颊(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的部分),时在左,时在右,往往几天一移。肿物微痛,刻诊伴见舌略红,苔微腻,脉略滑。

 


翻看它的病历,在不同的中、西医院看过,病史约一年,症状描述大体相近,仅是肿物逐渐增大。由于病人不愿作病理检查,所以西医多写为面部肿物待查,没有具体诊断。经中西医治疗一年,也未见效。

 


细想一下,以西医结构之学实在很难解释面部可出现游移性肿物。如果以过敏来考虑,一直以来仅出现一个肿物,只是位置不同,也不太像。

 


既然西医未有解,则不如放下,以中医来解释。

 


微隆之肿物,质软,无明显热感,推之可微动,当为痰结;

 


病位可游移,合风性善行,当有风;

 


肿物色微红,微痛,舌略红,则为微热之象;

 


病在面部,则以阳明经为主属。

 


合起来就是风痰兼热流于阳明之经。

 


处方以牵正散加味:白附子,全蝎,僵蚕,胆南星,天竺黄,升麻。

 


为什么用牵正散加味?

 


牵正散所治的病,本为风痰阻于经络的口眼歪斜,现代医学多为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与这个病虽然不同,但在中医看来,病机相近,都是风痰阻于头面,阳明经脉受病。不同的是:该患者多一个「热」之因。

 


方以白附子之辛散,主入阳明经,善行头面以祛头面之风痰,但究属辛温之品,故轻用之,亦有「治上焦如羽」之意;

 


(注:温病学派主张「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全蝎善走而色青,与风气通,为搜风通络之主将;



僵蚕清虚上行,能祛经络之风痰并散结。


 

原方以热酒调服,宣通血脉而助药势,并引药达病所。但酒的性热,该患者病性偏热,所以弃而不用。


 

胆南星、天竺黄均善祛风痰而清热,亦可制白附子之温性;


 

升麻既可引药上达阳明以代原方热酒的作用,亦具清热解毒,宣散风热之功。



方开七剂,交代每日早上服用,以助药势升散。一周后复诊,肿物已消散无踪。

 


之后这个患者又常因其他疾患来诊,未见肿物复发。

 


这个证在中医看来,实未算奇难,无非就是辨「象」求「因」,再据因而治。西医无诊断,不等于中医就不能以自己的诊断来治,要知道在西医进入中国之前,中医一直就是这样看病的。

 


中医看病本无秘诀,不过就是熟习理、法、方、药,再于临床随「机」变通而用。


 


 


经常听人说中医是经验医学,虽然中医的经验成分的确比较重,但如果仅以「经验医学」四个字来概括却是不恰当的,甚至可说是对中医层次的一种无意识的矮化。

 


就像本例,西医既无明确诊断,也无明显治疗效果;作为医生,我以前也没未见过,在门诊也不可能查阅古文献有没有记载,可说全无经验可凭。

 


可凭借者唯有患者证象表现,再据象来推导出病机,然后顺理选法,据法择方,方证合拍而获效。

 


这就说明了中医早已超越了经验医学范畴,是在众多医学经验事实基础上经往复循环的理性疏理、再实践检验、再理性总结而成就自身理性的学科体系。

 


中医师们每天接诊那么多的患者,不可能每一个都有现成的诊治经验。如何处理?不过就是据体系内的医理来推,再知行合一,据理而行,因理而获效。

 


一门据自身原理操作得这样顺当的学科,如果还要质疑它的道理是否算理,或认为它的道理非得要其他体系的方式来说明或判定不可,是否有点滑稽?

 


痰邪致病不仅广泛,而且变化多端。

 


比如美尼尔氏综合征,平时一如常人,一旦风痰上扰发作时,则见天旋地转般的眩晕;再如痫证,多素有伏痰,平日如常,多因痰而发,发作时突然晕扑,不省人事,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口吐涎沫。

 

 


 


3.痰为阴邪,易蒙神明

 


津液为活水,痰则类死水而暗浊。神以清明为用,尤其畏惧暗浊之蒙。

 


痰蒙神窍,就如火被水晦,就如污水泼白墙,它的症状尤显分明。

 


痰蒙清窍,可见头昏头重,精神不振,甚则神识模糊,昏不知人;

 


痰迷心窍则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之癫证;

 


痰若挟火扰心,轻则心烦失眠,重则狂躁谵语,哭笑无常,狂越妄动,打人毁物,不避亲疏;

 


肝风挟伏痰上蒙神窍则见痫证。

 


这类病症,多半属于上一讲讲过的无形之痰,治疗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经常要加上豁痰开窍的药,比如石菖蒲、远志、天竺黄、竹沥这一类。

 


 


 

4.病势缠绵


 

痰类死水的停蓄,多有形而为阴邪,其粘滞之性较弥散状态的湿更甚。所以多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看看瘿瘤、瘰疬、痰核、乳癖、流痰、阴疽、流注、梅核气、癫、狂、痫这一串病名,有哪一个是能很快见效的?


 

更兼痰阻则气滞,痰凝则血阻,气血受阻,反过来又会促使水凝为痰。痰、气、血交结,病更缠绵。


 

死水则易臭,死痰则易变,所以,痰、气、血互缠之病的恶化屡见不鲜。

 


 


 

5.多见滑腻舌苔


 

滑者水多,腻者湿性。水、湿、痰、饮多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所以滑腻舌苔常为四者共见症状,也为有形、无形、广义、狭义之痰所共见。


 

既然痰为继发性病因,那么,求其病之本——是什么导致的,位置在哪里,再根据病机而治,就属必然。


 

那么,痰之病有没有它的枢机所在?有!


 

痰既为死水一潭般的阴性病理产物,它的病机就在于水的不化、不运。


 

那么,水之化与运靠得又是什么?


 

回答是:阳气!


 

所以,《金匮要略》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就是痰病治疗的基本指引。


 

脾得阳温则湿运,肾得阳温则水化,水湿之源得控,痰自然就难生起。


 

当然,痰的变化也须明察:「肺为贮痰之器。」肺与天气相通,天气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也。


 

所以,痰在肺,有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之变,当因变而治。


 

肝主疏泄,气通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所以瘿瘤、瘰疬、痰核、乳癖、梅核气、囊肿等触之有形之痰多凝于肝经。此时就当效法大禹治水,以疏通为治;如为结块阻塞,则散之、破之。


 

痰阻心脉,仍效法大禹。


 

痰蒙神窍,则宜温化与开窍;心为火脏,痰蓄每易化火而成痰火扰心,则化痰清心开窍为宜。


 

(本集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爱在妙音世界

    谢谢分享。。。

  • 听友217543380

    我就是喉咙里老有痰

  • 等待戈多_vo

    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