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集 痰-痰为什么分广义与狭义?

第111集 痰-痰为什么分广义与狭义?

00:00
12:57


如何找到潘毅老师:①购买本课程《中医文化必修课》②正安答摩景天微信号【damotiaoli】,发送数字666 ,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潘毅老师也会进群答疑哦。


【课程内容】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下来这两讲,我们就讲痰的致病特点。


 

痰是机体肺、脾、肾、三焦、肝这些跟水液代谢相关的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这里先复习一下上面几个脏腑的相关功能,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其中包括运化水液;肾主水;三焦是水液跟气运行的通道;肝主疏泄,气行则水行。所以,一旦它们的功能出现失调,就容易产生水湿痰饮。



那么水湿痰饮这几者又如何分辨呢?

 


水就是水肿,也包括腹水;


 

湿,我们可以理解为类似于体内水分子增多了,呈弥散状态,而以粘滞、重浊、趋下,容易阻遏气机、损伤脾阳等为致病特征;

 


痰与饮常常并称,但两者却有区别。一般以稠浊为痰,清稀为饮。

 


饮又因它们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金匮要略》就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之分。


 

由于饮不像痰一样具话题性或启发性,同时专业性也太强,所以,这里仅以痰作为讨论对象。


 


 


痰,属于病理产物性病因。


 

所谓病理性产物,多有形可见,或者摸得着。作为继发性病因,它是多种因缘和合后产生的结果,这个果又可作为下一阶段疾患之因。


 

痰的内涵比较复杂,有无形、有形之别;广义、狭义之分。它的「象」也变化多端,时而面目清晰、时而轮廓模糊。


 

我们先讲痰的分类。


 

1.狭义之痰


 

狭义之痰即视之可见、闻之有声之痰。或咳吐而出,或呕恶而出,或停于喉而未出,就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痰。


 

2.广义之痰

 


包括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


 

①有形之痰

 


有形之痰指的是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有形的实质之痰。


 

甲 视之可见之痰

 


即咳咯或呕吐而出者。

 


若痰白清稀,属寒痰;


痰黄粘稠,坚而成块,属热痰;


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者,属湿痰;


痰少而粘,难于咯出者,属燥痰;


痰清稀而带泡沫属风痰。


 

实质是可见之痰分别兼见寒象、热象、湿象、燥象、风象的据象推因。


 

其中,寒痰、湿痰用的药差不多,比如制半夏、旋复花、陈皮、橘红等;


热痰、燥痰,用的药也差不多,比如川贝、浙贝、瓜蒌、竹茹等;


风痰,常用天南星、胆南星、白附子、僵蚕等。


 

乙 闻之有声之痰

 


即听得见喉中有痰鸣声,至于这痰的属性是寒、热、燥、湿的哪一种,就需要看全身或局部兼什么表现来定。比如见舌红、苔黄、脉数,就算见不到痰的质地、痰色,亦可初定为热痰。

 


丙 触之有形之痰

 


即可触及痰核类物,多为软性结块或包块状物,可有一定的活动度。

 


常见以下名字听起来有点古怪的病症:


 

比如瘿(yǐng)瘤(就是甲状腺肿大,包括地方性缺碘的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的其他肿瘤等);

 


瘰(luǒ)疬(lì)(就是颈部淋巴结结核病);

 


痰核(指皮下肿起如核的结块,结块多少不一,不红不肿,不硬不痛,用手触摸,如同果核状软滑而能移动,多见于现代所说的慢性淋巴结炎);

 


乳癖(也就是乳腺增生);

 


还有流痰(是发生在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成脓后,可沿组织间隙流窜于病变附近或较远的空隙处形成脓肿,破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所以名流痰)。

 


流注(是以发生在肌肉深部的转移性、多发性脓肿为表现的全身感染性疾病,流注发无定处,漫肿不红,连接三四处);

 


还有现代病名中的脂肪瘤、某些囊肿等。

 


这类病证,多为软性结块或包块状物,可有一定的活动度。也就是说,不管西医什么病名,只要有这些特征的,一般用化痰散结药往往有效。所以,反过来以效应符号「痰」来命名。

 


②无形之痰

 


是指由痰引起的一些症状或体征,如头晕目眩而有昏沉感,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识昏胡,癫狂等,虽看不到实质之痰,但以化痰药治疗往往有效。

 


因为无形质可征,所以称无形之痰,本质上仍是根据功效反推来命名的「病因」。

 


它们与有形之痰相似之处为多见滑腻舌苔,脉多见滑。

 


如果以「象」来归纳,视之可见者为「见乃谓之象」;闻之有声、触之有形者为「感乃谓之象」,而无形之痰与触之有形者又有共同点,就是根据效应之象来反推命名。

 


一言以蔽之,凡以化痰药治之有效的病,统一用「痰」这个符号来概括。

 


所以,中医的「痰」,本质上是一个以「见象」「感象」「效象」为依据的符号式病因。

 


 


 

当然,有效,不等于全效。这类痰病,以化痰药治之,有的效显,有的效隐,有的效速,有的效迟也属自然。

 


符号式病因于现代人看来或许有点难以理解,但若平心静气地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来看古人,您又不得不佩服这可能是一种不失聪明的做法。

 


因为病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

 


现代医学比较擅长的是一因一果、一因多果等因果比较分明的病。比如感染性疾病。

 


他们如果碰到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的病证,则常为之挠头。更何况这里还没有把「缘」放进去,如果「缘」一加入,那么复杂的因--果关系就纠缠交织,讲究精确的还原分析方法,面对这样的局,那只能叫一个纠结!

 


像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这些常见的慢性病我们见过有几个能治好的?多半是仅能控制而已。

 


为什么?

 


因为这些正是多因多缘导致之果的病,其中的因--果纠缠互结。在机理分析上,你以为条条大道通罗马,始终能搞清楚。其实更多的是条条大道如迷宫,您就是不知道具体这个病人走的是那一条道。

 


他们治疗方法就是在主要通道上围追堵截。也就是说,在中间环节,主要路口上做文章,却难以找到准确的方法让他去不了罗马,根治了这个疾病。

 


而符号式的「痰」,本质上是以效命名,对「果」有效,从逻辑上来说,则对引起此果的「因」「缘」也应当有效,因为是「因」「缘」的共力产生果。

 


既然因--果关系纠缠交织,难以将之完全明晰,则不如将之简化,以「痰」这一个字来概括这种「因」「缘」「果」复杂的统一体。这也符合中医一贯以效为目的的价值取向。

 


对千头万绪纷纭、千丝万缕纠缠的问题,西方人的态度是今天疏不清,明天再疏,这一代理还乱,下一辈再理,上穷碧落下黄泉地穷根究底。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似乎更能体现。

 


而东方人的心性则是,既然千头万绪,欲理还乱,越理越乱,则何必纠缠,不如运般若智慧,慧剑一挥,断!直取本质,化繁为简,以合简易之道。

 


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禅宗能在中土开枝散叶,绝非偶然。「痰」之义就是取简为道。

 


不同的文化心理,导致不同的价值取向、处理方式,实在可以说是各有各精彩。

 


(本集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微雨燕飞_o5

    佩服古人智慧,老师讲得精彩

  • 靖_x4

    潘老师在哪里有出诊呀

  • 朱丽华_dv

    潘老师的音频课以后会整理成书吗?

    正安答摩 回复 @朱丽华_dv: 会的哦,课程结束开始整理书稿~

  • jinjingwen

    太精彩了

  • 阳光日子儿V

    太精彩了,期待下期

  • 玉兰花香港潘朵拉国际

    言简意赅

  • 穿云雁1

    对于病因的复杂性,需要充分考虑,做辩象求因式论证,不能简单处置。

  • 听友227095130

    特别好

  • 1311996zqmh

    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