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我们为什么爱宋朝》音频课,我是廖宝秀。前面两讲中,我们了解了釉色、了解了宋朝的极简主义美学在瓷器上的表现。本节中我们来看看,宋朝人怎么使用瓷器,瓷器又是怎么进入生活中的。
大家都知道,陶瓷器大多都是用作日常生活用器,用途多样,有祭祀用的礼器、陈设器、各种饮食用器等等。宋人讲究生活美学,注重生活与艺术的调和,无论饮宴聚会、文人雅集、居家生活、书斋装饰、燕闲清赏都讲究品味,例如饮用绿色茶末,一般使用“冰瓷雪碗”,延续唐代陆羽以来的青瓷及白瓷,宋代著名的青瓷茶碗,各大名窑如汝窑、南宋官窑、耀州窑、龙泉窑等均有烧造。白瓷则以定窑最好,数量也最多。斗茶时使用的黑釉茶盏,最能衬托茶色,因此福建建窑制作大量的兔毫或鹧鸪斑纹茶盏。建窑以烧造茶盏名闻于世,胎体厚重,可保茶温,使茶末汤花不易消退,而釉色晶黑光亮,带有丝缕条纹的结晶,形如兔毫,成为宋代文人的最爱,甚至美名远播东洋,成为将军以及贵族争相收藏的对象。
▲宋 建窑 黑釉兔毫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绘画所见宋代生活陈设
从众多出土壁画以及宋代绘画中所呈现的图像,我们可以了解到宋人使用这些陶瓷器皿的情景。宋徽宗的《文会图》描绘了宋代上层阶级文人在池畔花园中饮酒、品茶聚会、聆赏音乐的场景。从图中我们可看到,侍僮们正在烹茶备酒,偌大的黑色方形漆案,设置在柳树下,案上成组的餐具与果食摆满桌面。人物、器用、园景描绘细致讲究,漆案上的椭圆形小盘、温碗、执壶、酒托、酒盏,或前面小桌上的黑漆茶托、白瓷茶盏、茶瓶等都可与当代汝窑椭圆洗、或景德镇青白瓷等造型器具相对应。
▲宋徽宗《文会图》及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幅与《文会图》描画内容相近的是传宋徽宗的《十八学士图卷》。虽然是明代的仿作,但是母本应该来自宋代,我们也可以从画上看到与宋代几乎一模一样的兔毫紫盏,就是建窑酱釉兔毫茶盏,这也是宋代文人经常吟咏颂赞的茶器,在梅尧臣、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诗中也一再提及。同样宋代常见的斗笠型青瓷茶盏,也可以在日本奈良能满院寺院所藏的《罗汉图》上见到相同的造型。流风所至,定窑、官窑、龙泉窑、景德镇青白瓷或其它金银器、石制品等都有制作,尽管材质不同,但所呈现的时代风格是一致的。
▲传宋徽宗《十八学士图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建窑 酱釉兔毫紫盏
福建省博物院藏
▲南宋 龙泉窑青瓷斗笠型茶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元《罗汉图》局部
日奈良能满院藏
同样的宋代常见的斗笠型青瓷茶盏,也可以在上图见到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几款宋代瓷器,以及它们在绘画中的使用情形:
纸槌瓶
先谈纸槌瓶,这是宋代流行的样式。北宋汝窑纸槌瓶造型,传世的只有两件,都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不过由于口沿破损,清宫收藏时已将盘口磨掉,这个造型后来也被南宋官窑、龙泉窑沿袭制作。纸槌瓶大多是作为花器使用的,在宋代绘画上我们可以看到纸槌瓶插花的画作,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南宋“胆瓶秋卉”图册,图上插饰菊花的花瓶,与纸槌瓶造型相近,可作为宋代纸槌瓶插花的实例。
▲佚名 胆瓶秋卉图册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定窑、南宋官窑、龙泉窑都有制作纸槌瓶,纸槌瓶造型的由来可能与造纸时所使用打纸浆的锤棒相同,因此而得名。明代袁宏道的《瓶史》中也有记载纸槌瓶用作花器,并且谈到书斋插花:“大抵斋瓶宜矮而小,窑器:如纸槌、鹅颈、花樽、花囊等,皆须形制减小者,方入清供。”这句话是说,书斋的花瓶宜用矮小的,像纸槌、鹅颈、花樽、花囊等窑器都需要缩小形制才能放在书斋里使用。而同样形制的大件器皿则供厅堂使用。南宋官窑出土的各类瓶器均有大小尺寸之分,可见得尺寸大小是依场合使用,有一定的规制。
▲北宋 青瓷奉华纸槌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汝窑 天青纸槌瓶
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
▲南宋 官窑 纸槌瓶
老虎洞南宋官窑遗址出土
▲南宋 龙泉窑双凤耳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琮式瓶
南宋官窑琮式瓶也是作为花器使用的,“琮”的造型来自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古人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因此以圆璧、以及长方形的玉琮作为祭祀天地之用。到了宋代,瓷器仿其造型作为插花用器,在台北故宫所藏的宋代杜良臣所写的一封谢函中,书写信函所用花笺纸上的纹饰,可以看到琮式瓶插饰水仙花的图像。琮式瓶也是宋代流行的瓶制之一,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南宋官窑、龙泉窑都有琮式瓶的造型。
▲宋 杜良臣 致中一哥新恩中除贤弟尺牍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官窑 青瓷琮式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龙泉窑青瓷琮式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官哥大瓶
袁宏道在《瓶史》中提到,如堂中插花,乃以汉之铜壶、太古尊、罍或官、哥大瓶,方入清供。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这件南宋官窑弦纹瓶,见于清代画家郎世宁所画的《聚瑞图》中,图中所用的花瓶可能是宋代所制,也可能是雍正官窑的仿官制品。清朝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官窑制作了不少仿宋官窑造型器,应该都是用来作为宫廷陈设或插花之用。龙泉窑青瓷也制作过类似的造型。
▲ 清 朗世宁《聚瑞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宋 官窑弦纹瓶 清宫旧藏
在宋代绘画中可以说几乎见不到哥窑、钧窑瓷器的使用场景,反而是在明代绘画上时常可以见到。钧窑以花盆花器最为多见,而哥窑则常见于文房用器、花器、茶器、香具等。通过绘画及文献显示,明朝人鉴赏瓷器时,非常注重瓷器釉表的纹理变化。因此,哥釉开片碎器也是明代文人最为喜爱的窑器。明四家之一的沈周在《瓶中腊梅》中所用的花瓶,就是满布细碎开片的哥釉花瓶。另外,明朝晚期的著名画家陈洪绶的绘画中,所画的用器也大多是哥釉开片碎器。这类器皿也可以在故宫藏瓷中找到对应的器物。
▲明 陈洪绶 《闲话宫事图》 局部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哥釉香炉香具
在明代仇英的《蕉荫结夏图》中,两位文人在蕉荫下弹琴听曲,赏书鉴画,一旁茶童手持茶碗、茶托,正在备茶,而前置矮几上有一个插饰折枝花的花尊,以及开片碎器香炉,这个香炉的造型与元明之际的哥釉香炉类似,而插花的出戟花尊也与钧窑或青铜尊很像。画中呈现的正是明代文人的休闲雅事,那就是:听歌拍曲、鼓琴看画、品茶与插花、焚香、赏书鉴画等等,这样呈现了宋代以来的文人休闲生活与四艺的结合。图中的开片哥釉香炉以及钧窑或青铜器的出戟花尊也都可以在故宫藏品中找到相对应的器物。
唐寅的《煎茶图》中,描绘了在幽静清雅的庭园,高耸的湖石修竹前,一位文人席地坐在蒲团上,手持团风搧火煮茶,除了多种茶器外,画上左前方的朱漆矮几具列上,还陈设有白瓷茶锺、朱漆茶托一套,另还有书画轴以及炉、瓶、盒等香器,香炉、香瓶为开片哥釉“碎器”正是明代最流行的样式,双耳投壶式的香瓶内插香铲、香筷(箸),画中文人于此焚香、品茶,雅趣盎然,呈现明代文人生活的雅趣与情趣。画中的哥釉香炉以及投壶式香瓶也都可以在第二讲所提到的洪武四年汪兴祖墓、浙江长兴县明墓等随葬出土的贯耳瓶(投壶)找到相应的造型,传世器中,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也都有造型相近的藏品。
▲明 唐寅 煎茶图轴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哥窑 青瓷鱼耳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哥窑 青瓷贯耳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钧窑花器的使用
明代绘画中,也常见到钧窑花盆的出现,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明代《十八学士图轴》、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明宣宗行乐图》上,都可以看到使用葡萄紫或天蓝釉色的钧窑尊式花盆、以及仰锺式花盆栽植石菖蒲。《十八学士图轴》一共有四轴,主题分别为琴、棋、书、画。第一轴琴的部分,画中五位文人意态悠闲,在牡丹盛开的花园中举行小型雅集,弹琴焚香,画作前方汉白玉石盆中,置有钧窑丁香紫尊形花盆,栽有石菖蒲,下面还放置了一个盆托,另一侧有天蓝长方盆及高圆盆,种植有松树以及棕榈树。
▲明 《十八学士图》及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钧窑 丁香紫尊式花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明宣宗行乐图》 局部
▲明 钧窑 葡萄紫仰钟式花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以上所谈到的,宋、明时期绘画中所呈现的五大名窑瓷器的使用情形,我们可以了解到:除了少部分祭祀礼器之外,大部分都是宫廷或文人的日常生活用器,作为文房清赏或书斋清供。它们共同的特征是:造型简洁、釉色单纯,而且绝大部分都是经典造型,长久以来一直为明清官窑所沿用,甚至到了今天,我们也还是继续沿用宋瓷的造型、釉色。这种美的体现是超越时空、地域的。宋瓷的造型、釉色,经过宋人精粹的美学历程、经验累积,去芜存菁,留下最实用、最简洁也是最富美感的造型器用。宋瓷之美是经典,而宋人的精神反映在瓷器上的,正是这永恒之美。
到这里,有关宋朝瓷器的内容就讲完了。也希望大家在听完本讲课程后,对于宋朝瓷器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本讲课程的最后,也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宋瓷之美,美在哪里?宋瓷为何让人喜爱,百看不厌?今天大家使用的器皿中,哪一些你们认为是来自宋瓷呢?哪一些又是传承了宋朝的美学呢?
我是廖宝秀,非常感谢大家的收听,敬请指教。谢谢!
李健 苏遮幕碧云天
片头音乐是什么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