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和喜马拉雅共同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节目。
前面我们讲了宋朝女性的财产权与离婚权,下面我们将目光转向宋朝的读报人。我先讲一个小故事:北宋末年,宋王朝与金国闹翻,金国发兵南下,包围了开封城,宋徽宗与宋钦宗父子被迫前往城外金营,与金国元帅谈判,却被扣留在金营。开封城内,人心惶惶,不知事态发展如何。这一天早晨,关心时政的开封市民在报摊买了一份报纸,看到报上刊登的一则新闻说:金营元帅将召集开封城内的文武百官、士大夫、市民代表前往秘书省开会,推举出新的皇帝。大家才知道大事不妙,要换皇帝了。
当时,徽宗的儿子赵构——也就是后来的宋高宗,逃脱在外,率领一支军队驻扎于山东的济州,对京城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心里非常焦虑。赵构的亲信便发出招募信息:哪一个人有办法潜回开封城打探消息,重重有赏。有一个叫做李宗的小吏,自告奋勇说:我可以。于是,这个李宗被派回开封。他打扮成农夫的样子,设法混入了开封城。一个小吏怎么打探朝廷的重大消息?他想到了一个很简单的办法——买一份报纸。几天后,李宗带着报纸,设法出了开封城,回到山东。赵构看了报纸刊登的消息,这才知道开封城的百官、军民已经被迫推选了张邦昌为新皇帝。张邦昌是北宋末的宰相,靖康年间,因为投靠了金兵,深受金国青睐,所以被金兵扶植为傀儡皇帝。
上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北宋末年,开封的市场中已出现了报纸,想了解时政新闻的市民,可以向卖报纸的小贩买一份。这种报纸,宋人称之为“朝报[①]”,朝廷的朝;或者称为“邸报[②]”,官邸的邸。
从朝报、邸报的名称便可以看出,这是官方发行的机关报。也许,有了解邸报历史的朋友会说,中国汉唐时期已经有邸报了。没错,汉朝与唐朝也有邸报,不过,汉唐邸报的性质与宋朝的不太一样。汉朝时,各郡国在京城设有联络机构,叫做“邸”;唐朝时,各个藩镇也在京师派驻联络机构,叫做“进奏院”。当时驻扎在京城的邸、进奏院,不是一个,而是几十个,有点像后来的“驻京办”。它们的职责之一,是将朝廷的重大消息抄录下来,不定期寄回本地。这就是最早的邸报。这时候的邸报,是手抄的,通常每次只抄录一份,抄好之后,通过邮递系统送回本地,阅读者是该地的行政官员。所以,这个时候的邸报,并不是报纸,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传递信息的公文。
宋朝京师也设有进奏院,负责刊印邸报。但宋朝的进奏院并不是各地派驻京城的联络处,而是中央政府设立的一个机构。如果说,汉唐时期的邸、进奏院有点像“驻京办”,那么宋朝的进奏院则像是“国务院新闻办”,它的职责之一,是定期将重要的皇帝诏令、大臣奏章、人事任免消息等抄录下来,整理成文稿,送枢密院审查,然后刻板印刷,印成邸报,寄往各地[③],甚至在京城的报摊上销售。这时的邸报,虽然性质还是政府的公报,但已出现了新闻媒体的特点,与汉唐时候的邸报不一样。
宋朝开封的一般市民,也可以通过阅读邸报,了解朝廷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所以,赵构阵营派回来的情报人员,才可以通过买一份报纸得知京城最近发生的大事。
除了前面我们介绍的邸报,宋朝京城还出现了一种私人印卖的报纸,叫做“小报[④]”。如果说,邸报类似于机关报,小报则是市场化的民间小报。小报的办报人到底是什么人,我们尚不知道,办报人的身份似乎很神秘,因为在宋朝,小报是非法的,办报人不便于公开身份。
可以知道的是,小报养着一批线人、通信员,有些线人负责打探宰相机构的消息,有些线人负责打探京城其他政府部门的消息,还有的线人负责打探内廷的消息,分工明确[⑤]。一有可以报道的消息,这些线人立即记录下来,飞快送到小报编辑部,小报的工作人员马上雕版、印刷,然后送到订户手里。市场上的书报摊,也有人偷偷卖小报。
我们目前还不知道宋代一份小报的定价,不过有一则记载可以参考:宋宁宗时,有人在市井中叫卖漫画:一张纸上画着一群乌贼出没于潮头,题为“满朝都是贼[⑥]”,一份卖一文钱。当时的小报,估计也是一份卖一二文钱。
那么,为什么在官办的邸报之外,还会冒出民办的小报呢?主要是因为,小报可以弥补邸报的不足。
首先,从报道内容来看,我们知道,邸报的内容要先送枢密院审查[⑦],哪些内容可以报道,哪些内容不可以报道,都有明确的规定,比如一些会影响民心的灾难新闻,军事方面的信息,尚未最后决定的人事任免消息,都是不允许公开报道的。
而小报呢,由于是非法出版物,绕过了审查,报道内容不受限制,邸报不能报的内容,小报也敢报出来。换句话说,读者可以从小报中读到更多的消息。
其次,从发行的速度来看,由于邸报的内容要审查通过才能刊登出来,而审查需要时间,往往等到审查通过,已经过了好几天。而且,邸报的发行周期是每五天出版一期,每十天往各地邮寄一次,也就是说,通常两期合并在一起邮寄,因为这样可以节约邮递的成本。但这个环节花费几天,那个环节耽误几天,等外地的读者收到邸报时,新闻早已变成了旧闻[⑧]。
而小报绕过了审查,探知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之后,马上就可以雕版开印。为了抢时间,小报通常采用蜡板来雕刻,蜡板是由蜂蜡与松香制成的,质地软,雕刻容易,速度快。小报印出来之后,很快就可以通过隐秘的发行渠道销售出去。
也因此,小报非常受欢迎,发行量非常大,不过我们不知道具体的发行量,只知道有一些办小报的人,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收益,也激励了很多人冒险发行小报。
当然,小报为了抢时效,又缺乏必要的审稿机制,很多时候将小道消息、传闻,甚至不实的信息也刊布出来,真实性与权威性都远远比不上邸报。有时候,小报还捏造假新闻,比如北宋末,宰相蔡京被罢免,小报便刊发了一道宋徽宗痛骂蔡京的圣旨[⑨]。但是,这道圣旨其实是小报伪造出来的。将宋徽宗弄得很尴尬,特别下了一道诏书澄清事实,还让官府调查到底是哪一个胆大包天之徒伪造了圣旨,举报者奖赏500贯钱,但是什么都没查出来,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这是宋王朝对民间小报无可奈何的体现。小报经常报道虚假新闻,或者透露不宜公开的信息,宋政府很想将小报一禁了之,但,就是禁不了。这也反映了当时朝廷对民间控制力并不强大的一面。
邸报、小报并存,小报风行一时,是宋朝社会特有的风景。宋朝之后是元朝,一般认为,元朝官方已停止了发行邸报;民间倒出现一种类似宋朝小报的报纸,叫做“小本”,但发行并不顺利。清代前期也有小报,但乾隆时便被消灭了。清代官府的控制力远胜于宋王朝,将办小报的人抓几个,砍头,便没有谁敢再办小报了。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新闻史的一个变局。
邸报则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出现了民间“抄报行”,他们的工作是到衙门抄录邸报的内容,然后到市场上销售。为了吸引眼球,抄报行有时还会刻意多抄录一些奇闻异事,比如有官员在奏章中报告说,某地出现了一个“男变女”的怪事。像这样的神奇事件,抄报行是一定会抄录下来的。
不过,我们要注意,明清的抄报行绝不是近代的报社,因为他们只能抄录邸报内容,可以是摘录,但不能修改、增添文字,更不能发表意见。
学过新闻史的朋友可能知道,1609年,德国出现一份报纸,一周出一期,每期只有一页,只刊登一条新闻,发行范围是德国的中南部城市奥格斯堡。这份报纸叫做《通告——报道或新闻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出版的印刷品周刊。但了解了宋朝小报之后,我们会知道,世界上最的报纸,其实出现在13世纪之前的中国宋代。宋代邸报也是定期出版,印刷发行,发行范围是全国;宋代小报则可能是不定期出版,但也是印刷发行,发行范围通常在京城,然后传播到各地。
好了,今天我们先讲到这。在下一讲中,我们会讲到宋朝的“经济开发区”。感谢你收听今天的《中国历史大变局》,再见。
[①]《靖康要录》载:“凌晨有卖朝报者”;
[②]《宋史·韩琦传》中有:“邸报云,某有恩命改职增秩,贫儒至此,诚为光宠。”是邸报最早的文字记载;
[③]《宋会要辑稿》中载:“国朝置进奏院于京师,而诸路州郡亦各有进奏吏,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达于四方,谓之邸报。”
[④]小报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北宋中期,《宋会要辑稿》中记载:“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诏:不得非时供报朝廷事宜,令进奏官五人为保,犯者科违制之罪。”
[⑤]《朝野类要》载:“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衷私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
[⑥]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戊集“满朝都是贼”条载:“韩(侂胄)用事岁久,人不能平。
[⑦]仁宗四年(1052)九月诏:“访闻诸州进奏官日近多撰合事端誊报煽惑人心,将机密不合报外之事供申。今后许经开封府陈告。……今后只得以枢密院送下报状供申逐处施行。”
[⑧]《宋会要辑稿·刑法》朝廷诏令:“动辄年旬日,俟许报行,方敢传录,而官吏迎合意旨,多是删去紧要事目,止传常程文书,偏州下邑往往有经历时月不闻”;
[⑨]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小报”假冒徽宗的口气发布了一则抨击蔡京的诏书,说“蔡京目不明而强视,耳不聪而强听,公行狡诈,行迹谄谀,内外不仁,上下无检……”
👍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