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集 七情-情志是如何致病的(上)

第108集 七情-情志是如何致病的(上)

00:00
15:11


如何找到潘毅老师:①购买本课程《中医文化必修课》②正安答摩景天微信号【damotiaoli】,发送数字666 ,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潘毅老师也会进群答疑哦。


【课程内容】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就讲讲七情是如何导致疾病的。



首先我们先明确概念,什么是「七情」?什么又是「七情内伤」?


 

七情是人体对来自于内外环境各种信息的不同反应。我们经常说,人有七情六欲,那说明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是属于正常的情志活动。


 

七情由神明之心所主,属于「识神」范畴,因此七情变化正常与否,与神明之心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七情又分属于五脏,即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和悲,肾在志为恐,所以又有「五志」之称。


 

精神情志活动是要有物质基础的,脏腑化生和贮藏的精气就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对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所产生正常的七情六欲,反映出的实是脏腑生理功能正常,以及精气充盈且协调的状态。



那么,什么是正常七情六欲呢?就是「反应适度」这几个字。

 





下来,什么是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是指由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使气机紊乱、脏腑损伤、阴阳失调而引起疾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比如,情志上的大喜、大怒、大悲,就是突然强烈的情志刺激,而忧思郁结多半就属于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

 


情志变化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致病。七情能否成为致病因素,主要取决于情志异常变化是否超出了人体的适应范围,也就是与个体耐受和调节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这个个体差异就大了。有的人一点点小事就很上心,反应比较剧烈;有的人是万事不挂心。所以七情是否致病,个体差异特别大。

 


七情致病不同于外感病因之由肌表、口鼻而入,而是直接伤及内脏,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所以又称「内伤七情」。

 


七情内伤的形成主要与社会、疾病和个人体质等背景因素有关。



1.社会因素



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变动,例如战争、社会地位变化、社会角色改变、人际关系不和谐、工作不顺利、婚姻及家庭破裂等,都是导致七情内伤的常见因素。



2.疾病因素



当人患病后,一般都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情绪变化,尤其是患上疑难病和慢性疾病,精神情志活动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容易导致情志内伤,而影响脏腑、气血的正常生理活动。反过来,脏腑、气血等生理活动的异常,又会表现出不同的情志异常反应。



3.体质因素



情志致病,因人而异,七情内伤能否成为病因,取决于情志变化的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心神的调节适应能力。这就是个体的体质不同,心理适应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另外,外环境因素,比如空气、水源污染、噪音等,亦可影响心情,产生负性情绪,而导致疾病发生。






下来,我们主要讨论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不同于外感六淫,常直接伤及脏腑,导致气机逆乱,气血失调而发生各种病变。


 

一、直接伤及内脏



不同的情志变化往往通过影响气机的不同变化,来影响相应的脏腑,而出现相应脏腑机能失调所特有的症状。



五脏与七情,五志的对应性分别是「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忧,肾在志为恐」。



所以,在七情内伤的情况下,它们对脏腑损伤的对应性分别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



下来我们就逐一讨论它们的对应性内在机制。



1. 怒伤肝



为什么怒伤肝?



五志影响对应五脏有个特点:这个脏怕什么,就来什么影响。


 

我们看看肝怕什么?



复习一下,肝为刚脏,病理特点是「肝气、肝阳常为有余」,也就是肝气、肝阳容易升泄太过。



那么,怒伤人有什么特点呢?



《素问·举痛论》概括为:「怒则气上。」成语更有「怒发冲冠」的形容。气上,就是气机上逆。



过度愤怒伤肝,就是大怒、多怒,易使本来就易于升泄的肝气一下升动太过,而致肝气上逆。



这时会有什么表现呢?



通常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胸胁胀满、呼吸急促等;如果气迫血逆,血随气升,则见呕血;若气闭神昏,则见卒然昏倒。这就是「怒伤肝」。



反过来,如果肝气升发太过,又容易导致急躁易怒。



追究它的原因,就因为肝气易升、易动;而怒则气升,同气相求,同象相应而已。



我们还可以参考卦象,怒属震卦。震为雷,为霹雳,为怒。「雷霆震怒」是常听到的比喻。易怒的火爆性格常被形容为霹雳火、或霹雷火。肝火又称雷火,就是源于震卦。






又常被问到:生气发怒,常被称为「发脾气」,为什么不称为「发肝气」?同样,火爆性格常被形容为「脾气大」,为何不称「肝气大」?



现在以清代吴趼人《俏皮话》中一则《内脏官司》作答:



「心是的君主,荀子称为‘天君’。凡是五脏六腑,统统归它掌管。 一天,脾来告状说:‘我是管人体元气的,想不到最近肝依仗它的势力对我大加侵扰,我也不敢与它计较,只是内加修养外加防卫而已。谁知肝又在大发其怒,这明明是肝气,可世上人偏偏称为脾气。肝气发作时,人们莫不说:‘某某脾气不好。’我蒙受了这不白之冤,名誉也给败坏了,所以恳求您为我洗雪冤枉。’ 心听了便传肝来审讯,肝答辩道:‘我用尽气力,发为怒气。它却偷窃我的成果,坐享名誉,我不跟它计较,它反而告我的状吗?’」



从这则俏皮话可以看出,民间之语是习陈相因,只为表达意思,不需要严谨,所以未与医学见解相协调,不足为怪。

 





发怒引起的疾病,如果治疗,以柔肝平肝为主。



柔肝,可以使肝的阴血充足,肝气得涵,则平和而不上逆,即使遇到引起易发怒的情境,也能表现为怒而不过,有所节制。



平肝,就是潜阳,将上逆的怒气直接压下去。



另外,别忘了,「肝喜条达而恶抑郁」,遇到肝气郁结的时候,如果能适度发怒,可使郁气升泄而得解。但是,「适度」二字,说来容易,实在是知易行难的事。如果治疗肝气郁结,原则就是疏肝与柔肝。


 

2.喜伤心



喜为心之志,是指心的状态与喜这种情志有关。



喜,一般来说属于心神对外界信息的良性反应。「人逢喜事精神爽」,本就是心气舒缓和达,神情愉快的表现。



《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缓。」正常情况下,喜悦是一种良性刺激,能缓和紧张情绪,使气血和调,营卫通利,心情舒畅,工作效率得以提高。所以《举痛论》再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这是「喜则气缓」的第一种解释。



喜则气缓,「气缓」本就有「缓和」与「涣散」的双重意思。



那么,「喜则气缓」的第二种解释,那个缓字就可解释为涣散的涣字。凡是过犹不及、狂喜暴乐, 则心气弛缓而涣散,而致精神浮荡,神不守舍。轻则心神不宁,出现少气无力、心悸失眠、精神不集中;重则心神失守,出现神志失常、语无伦次,举止失常,狂乱等病症。



这是「喜则气缓」的病理解释。所以就有「喜伤心」的说法。



比如《儒林外史》这本小说中的范进中举,就可以说是喜伤心的典型案例。可能有人说,这是小说家言,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



这种例证不难找到:比如有人打麻将,麻将胡了,人跟着也过去了。应该说这种人,要不就年龄大了,要不就原来有基础病,比如心脏病、高血压这一类的,心里一高兴,心气涣散,神散则气散,诱发了原来潜在的病,出现危险状态。



《医碥》对这类生理、病理概括为:「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


 

一般来说,大多数心气涣散的表现并不那么严重,经常是遇到了意外之喜,或大喜过望的时候,出现一过性的失态,比如语无伦次,举止失措,过后很快就恢复正常,这一般不需要治疗。



假如稍重一点,要治疗,一般就是补心气、安心神,同时收敛神气,大概用点人参、龙骨、牡蛎、五味子之类就可以了。



心在志为喜,我们也可以从五行角度来理解,心五行属火,火的颜色是红色。



喜事经常用的颜色也是红色,喜之为事,火红热闹,也属火象,这是心在志为喜的另外一个意象。



关于五志伤五脏,由于时间关系,在这讲还讲不完,剩下的内容,我们放到下一讲继续讨论。



(本集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等待戈多_vo

    我就是一点点小事就上心

    偏偏无意穿堂风 回复 @等待戈多_vo: 思虑过度了

  • 52君子陶陶

    心情平和很重要

  • 等待戈多_vo

    商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