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分段翻译、注释及讲解

《马说》分段翻译、注释及讲解

00:00
08:12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 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创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文体介绍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注释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同只,只,仅仅。
奴隶人:奴仆。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并列。槽枥:马槽。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一食:吃一次。食,吃。
或:有时。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食,通“饲”,喂。
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

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材:通“才”,才能,才干。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临:面对。
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中心思想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的故事,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