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听友你好!我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王敬慧。欢迎你来听我的文学课!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Gone with the Wind这本书,它的英文字面含义是“随风而去”,在中国一般有两种译名,一个是《乱世佳人》,一个是《飘》。
我非常高兴与大家分享自己对这部经典小说的解读,因为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它都在我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曾影响了我作为翻译的职业态度。小时候,我觉得很刺激的事情是偷偷打开父亲的书柜,翻看里面的世界名著。其实我已经到了可以读那些书的年龄,但是在父亲还没有正式说我可以读这些书之前,越界的刺激还是有一点点的。书柜中的《飘》是我比较喜欢的一套书。
当时正念中学,还看不懂英语原版,只能凑合着读完汉语版,但是已经被这本书所打动,觉得女主角的爱情经历好曲折,对破坏了他们原本安逸生活美景的美国北方佬很是反感。再后来,能读英文版了,又有了一个大发现。小说中的主人公英文名字和汉语名字有很大的区别!比如郝思嘉明明是Scarlet O’hara、她的妈妈郝爱兰是Allen O’hara、她的爸爸郝嘉乐其实是Gerald O’hara;追求她的两个孪生兄弟一个是汤伯伦(Brent Tarleton)、一个是汤司徒(Stuart Tarleton);她爱的男人卫希礼是Ashely Wilkes,爱她的男人白瑞德是Rhett Butler、我最喜欢的小说人物韩媚兰英文其实是Melanie Hamilton。译者完全翻译错了,他根本就不应该那样翻译啊!
而当我兴奋地把这个大发现告诉父亲,他的反应却很令我愕然。他说,他觉得这位译者的翻译很好啊,因为这样读起来感觉更加熟悉和亲切。作为不懂英文的读者,其实他并不在乎英文原文的名字是什么的,因为它们只是名称而已;倒是,如果不是这样来翻译,真用什么斯卡利特或斯嘉丽·奥哈拉这样的方法,不是不可以,只是读着要比郝思嘉这名字读来更生硬、拗口。他觉得,要感谢译者这样的翻译,让他能够更容易地读完这一千多页的长篇。
在他看来,这就是发生在一个很远的地方,老郝家,老汤家和老卫家的故事。如果真是要他记住并说出那么多繁杂而不熟悉的英文名字,他认为那就令人为难些。这个学生时代的经历对我有很深刻的影响。之后有机会系统学习英汉翻译原则,知道了这是一种典型的归化的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来的。归化法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属,采取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异化法则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为读者保留异国情调。而我成为一名译者之后,也会尽量使用归化而非异化的翻译方法,因为那个学生时代的经历告诉我,作为译者,我的首要任务是帮助汉语读者了解一个陌生的文本,那么我就应该尽量使用读者熟悉的语言转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尽量让读者觉得容易和舒服,进而愿意阅读、才可能接受和喜欢这个文本。
这本书也成了我和自己女儿进行交流的一个渠道。非常感谢喜马拉雅提出讲这本书的想法,因为要认真为讲述做准备,我顺便在家中重新发起了阅读《飘》的家庭共读活动。观察着17岁的女儿读《飘》,听她给我讲她的感想。我不禁要感慨时代在变、社会在进步,人的见识也在变。我在她的这个年龄,读的是汉语版的《飘》,而她则直接奔向英语版,以一分钟1200个英文词汇的阅读速度,很快就读完这厚厚的一本书;我那个时候读《飘》的感觉,放在现在的情形就好像是在读《五十度灰》,爱情绝对是个不敢谈的禁忌语,而她评价书中人物的爱情与致命弱点,就跟心理分析师一样。
最感慨的是她评价整本书的原话:“这本书怎么觉得和描述中国文革时期的小说很像啊,人们的价值判断发生巨大改变,这些改变说对也不对,说错也不错。但所有发生的事情又都是不由得任何个人不可以逆转的、历史上不得不发生的事情,它改变了许多人,也毁掉了许多人,让那么多过去的认知随风飘走了。”这话我就不做评判了,只能说后生可畏。
下面就说一下我打算怎么解读这本经典作品吧。整体来说,我想和大家聊聊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作者在细节描写处,有什么特别值得说的地方。她描述得怎么样,主人公特别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他们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书和我们当下的读者有什么关系?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出版后盛况。《飘》首次出版时间为1936年。该书上市后的销量打破了当时的许多图书的出版纪录,日销售量最高达到5万册。当时它标价3美元,却可以被炒到了60美元。想一下当时的物价水平,如果想在美国租住一处不错的旅馆,月租金也不过30美元。该书为作者赢得了很多奖项,比如1937年的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此书自1936年首次出版后,在世界上被翻译成29种文字,总共销售了近3000万册。根据此书拍成的电影《乱世佳人》于1939年12月15日在亚特兰大举行首映,引起轰动,并迅速风靡全球。中国的中央电视台也曾经播出过该电影。而扮演男女主角的演员克拉克·盖博和费雯·丽更是因此而吸引了许多中国影迷。
《飘》1936年的问世、以及被好莱坞搬上银幕后所引起轰动,让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名扬四海。面对荣誉,米切尔谦虚地表示,《飘》的文字欠美丽,思想欠伟大,她自己只不过是位业余写作爱好者。她婉拒了各种邀请,一直与丈夫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终生也再未发表任何其他长篇小说。
有人说,“仅因一部作品就名扬天下并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是绝无仅有的。玛格丽特·米切尔便是这样一位独一无二的作家。”其实这样的说法还是有待商榷的。因为细细想来,还是有一些作家,一生也只出版了一部书,但也能够名垂青史。他们只写一本书的原因是不同的,有的是因为自小羸弱多病,如杜鹃啼血般,写完自己的著作后不久便与世长辞,比如创作了《黑骏马》的安娜·塞维尔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也有一些人,发表一部作品后马上成名,尽管被人们一直期待着新作,但是她们却见好就收,从此收笔,比如写了《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哈珀·李,以及本次要讲的作品《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在讲玛格丽特·米切尔生平于创作之前,容我也赞一下哈珀·李对名利声名的淡然。2006年,她拒绝脱口秀主持人温弗瑞·奥普拉的访谈邀请,回复说:“现在的社会,人们拥有着手提电脑、手机、iPod和空空的脑袋,而我依然与书籍一起缓步前行。”
今天要详细介绍的玛格丽特·米切尔——生于1900年,去世于1949年。在她出版《飘》13年之后,她死于一场车祸。她的出生地是美国南部城市亚特兰大,也就是《飘》故事发生的地方。玛格丽特·米切尔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听长辈讲发生在亚特兰大的那些历史故事。她的外祖母常会坐在房前的门廊上,给坐在自己膝上的小玛格丽特指点着远处院子那一边,哪个地方曾经是南部同盟的战壕,南部的士兵是如何浴血奋战,试图捍卫住南方的原则。
我记得中学英文课本里,曾经有过一篇文章讲述发生在南北战争期间的故事:一个北方军的士兵正在负责警戒,他发现一个南方军的军官前来侦查,而那个人正好是这位士兵的父亲。北方军士兵经过一系列思想斗争之后开枪打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这种大义灭亲的故事一直让我倍感痛惜,也越发反感让亲人被迫反目的战争。估计角色对换,如果是父亲需要杀死儿子,他一定下不了手。一位父亲绝对下不了手去杀自己的儿子,他只会杀那些胆敢杀了他儿子的人。比如有一部美国电影,名字是《爱国者》。该电影由梅尔·吉布森主演。电影中的主人公,曾经参加过战争并对其深恶痛绝。他返乡希望过平静的生活。但是独立战争爆发,大儿子参军,二儿子为了保护大哥而死,于是这位父亲带着对英军的仇恨再次参军,重新拿起了武器。其实,所有人都厌恶战争,而摆脱战争的唯一方法是自己一定要强大,让你的对手不敢与你发生冲突。这里面其实表达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多么无私和深厚。
不知道各位是否听到过一个有关盗墓贼的故事。说盗墓一般要两个人,先打一个地洞,其中一人下去取珠宝玉器,另一人上面用绳子拉下面的人上来,但一开始,经常发生拉绳人见财起异抛弃下面同伙而去的事。于是演变为盗墓团伙以父子居多,但也发生了儿子扔下墓里亲爹的事。最后行成行规:儿子下去取货,老子上面拉绳子,就再没出现过把人落在墓坑的事。虽说是故事,但是也在说明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最禁得住考验的。而要谈到爱情的化,那考验可真是要复杂得多。
《飘》讲述的就是关于爱情的不可捉摸和多种多样更多考验,它是关于美国亚特兰大南方种植园主的女儿郝思嘉以及其他人物在内战中的爱恨情仇。这不是一部战争小说,这是一部在讲被战争裹挟的个体的爱情小说。但是要理解这些小说人物的活动,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它发生的背景:美国南北战争。与美国独立战争相比较,美国的南北战争给美国人带来的心理创伤是更加巨大的。独立战争对于美国人民而言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大多数民众都反对英国宗主国的殖民压迫,他们可以一致对外;而南北战争是内战,是北方新兴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之间的矛盾引起,就如同一个大家族里两兄弟之间的手足残杀。
尽管我们现在看来,北方要做的是废除奴隶制,给黑人奴隶以自由,这些听起来确实很具有道义性,但是如果仔细阅读小说《飘》,读者会发现,南北战争也确实打乱了南方种植园主们的原本安逸富庶的生活状态。出于自身的身份和义务,或者出于盲目的自信,这些南方白人走上战场,很多人失去了生命,大多数人失去了昔日生活的辉煌。奴隶所得到的自由只是不用为南方农场主劳作了,要活下去,他们还需要为新兴的工厂主卖命。
《飘》讲述的故事表面是只是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发生的故事,但是它所刻画的人物郝思嘉,白瑞德,卫希礼和韩媚兰所代表的是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类型与形象。他们的习俗礼仪、言行举止、精神观念、政治态度,是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南方地区社会生活的典型体现。
今天这讲就到这里,这一讲我为你介绍了《飘》一书翻译趣事;它的作者玛格丽特·米歇尔以及小说的发生背景;还有就是关于爱,可以说得清楚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和说不清楚的爱情,比如说郝思嘉与白瑞德的爱情。
好啦,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先说到这里,感谢你的收听,下一讲我们继续探讨如何去阅读和理解主人公郝思嘉这个人物的爱情经历,过去的读者与现在的读者对她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在这部小说问世80年后,我们再读它,理解会不会发生变化?还有,你会喜欢这个人物吗?
这个老师也并没有讲几句自己女儿的事情好吧 只说了不到一分钟 而且用自己和家人的读后感来引出《飘》的故事这样的讲法挺好的 生动有趣
梦落花不知 回复 @鹊噪: 我同意你的说法。
非常喜欢王老师的课,无论内容、形式还是讲述方式,都特别“抓人”,让人迫不及待想听下一讲。名家讲述固然重要,但讲得引人入胜更胜于语言表述不清楚的大师。
特别感谢王老师说到了女儿读此书的过程和感受,让我们知道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本书的不同感受。我也是小学6年级时遇到这本书的
老师说话 有点担心 你喘不过气
喜欢王老师的娓娓道来的讲授风格
郝思嘉是傅东华先生的译本,不管是不是认同,这些名字已经为很多中国人所接受了,个别网友表示不喜欢,没啥意义
喜欢老师的课,请多讲,爱听
不能苟同的是翻译人物名字用的规化法,感觉很别扭,还是喜欢保留异国情调的翻译。个人认为应尊重作品本身,要是连区区人名也觉得费劲,那么又怎么去品味整个作品!
父母的家永远是孩子的家,但孩子的家不一定就是父母的家。
王老师的整个飘在其对女儿的极力吹捧中选择全集跳过,我也是母亲 也能体会一位母亲的心情 但作为公众平台发声一位讲者 不分场合 随时随地乐不可支 实在让我对此老师整个认识世界的角度和胸怀产生怀疑 钱花了 再不能搭上时间 果断下一位
游心于世 回复 @Clara_8f: 刚开始为是清华大学老师来讲课感到一阵窃喜,后来觉得她好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