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于赓哲 | 犬牙交错:晚唐政治局面的混乱

5.20 于赓哲 | 犬牙交错:晚唐政治局面的混乱

00:00
20:50

大家好,我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和喜马拉雅联合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


我们今天谈一谈,唐朝安史之乱之后,高力士的继任者李辅国。李辅国,那才是唐朝宦官专权的第一人。这个家伙本名叫李静忠,曾经担任过高力士的仆役,后来入东宫伺候太子李亨。在马嵬坡兵变当中,他参与了诛杀杨国忠的行动。也正是他后来与张良娣、建宁王等人一块劝说李亨与唐玄宗分道扬镳,前往河西,后来又前往灵武,然后在那当了皇帝。因此李辅国对于唐肃宗来说,那可以说有拥立之功,但是这个家伙可没有高力士那样自我约束的自觉性,他是唐朝宦官专权的第一人。他的权势非常之大,而且他还设置一种专门机构叫察事厅子,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明朝太监手里边所掌握的东厂,就是一个特务机构,专门来侦察百官的行动。而且他后来权势大到何等地步,他曾经对年轻的唐代宗说了这么一番话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分”[①],意思就是说,皇上你就坐在那,什么事也别管,外边的一切军国要务由我来处分。到了这样的一种地步,他后来被程元振派人给刺杀了,但是宦官专权从他这个时候开始已经变得是不可收拾,而且宦官专权这阵儿还得到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援,也就是君权。


我前面说了,在唐玄宗时期就已经让宦官担任监军使,而且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初,监军使边令诚曾经杀害过大将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件事就已经足见宦官之嚣张。而到了安史之乱相州战役的时候,宦官鱼朝恩总监九军,号称叫做“观军容宣慰处置使”[②],后来又加名号曰“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也就是全国的总监军。观军容使的设置,使得宦官掌握了中央的军队,尤其是在唐德宗时期扶持神策军成为中央禁军,而神策军是宦官的军队。


宦官以神策军中尉的名义掌握这支军队,使得神策军变成了效忠宦官的武装力量。而且当时为了分外朝宰相之权,皇帝为宦官还设置了很多新的机构,都由宦官来担任,而这些宦官就此与南衙相对抗,权势变得无以复加。这些机构包括枢密使、宣徽使、学士使、内弓箭库使、内庄宅使等等等等。


另外一个,当时在唐玄宗时期,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市舶使也由宦官来担任,这个时候仍然是宦官掌握。而这个市舶使使得宦官——换句话说,宦官在远洋贸易、港口贸易这方面也有自己的发言权,因此宦官权势日渐增大,尤其是枢密使。枢密使是唐代宗时期创立的,由宦官来担任。刚开始它的职能非常简单,就是替皇上掌管枢密、储存文书,但是不久,枢密使就开始侵夺宰相之权,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宰相、枢密共参国政的局面。而唐代的很多大宦官,一般来讲,我们去看唐朝后期的大宦官,你要判断哪些宦官是大宦官的话,你就要注意,他们一般头衔,有的加“枢密使”,有的加“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这样的名号。但凡有这样名号的宦官,一般来讲就是宦官的头领,就是大宦官。


宦官的权势后来大到何等地步?大到可以参与军国大政,甚至决定君主的废立。南衙北司之争也是愈演愈烈,朝臣之间由于党争的需要,往往去勾结宦官;宦官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需要朝臣的帮助。这两派之间是既争斗又互相地利用,关系是错综复杂。比如说晚唐时期,宰相崔胤他就要联合外边的藩镇,也就是朱温;而宦官则联合另外一个藩镇,也就是李茂贞,双方就这样子展开了激烈的争斗,而且最后以朱温围攻李茂贞,李茂贞屈服,唐昭宗被朱温给劫持走而宣告结束。


所以你通过这个事件就能看得出,当时藩镇、朝臣、宦官之间是怎样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且朝臣不是说对宦官没有反抗,有。但是这些反抗曾经遭到过残酷的镇压。比方说“二王八司马”事件,比方说“甘露之变”,都是这样。我们首先说一下“二王八司马“”事件。“二王八司马”事件与“永贞革新”密切相关。“永贞”是唐顺宗的年号,顺宗是唐德宗去世之后继位的皇帝,但是顺宗早年间是相当有作为的一位年轻人。可是当皇帝的时候,顺宗已经力不从心了,为什么呢?


顺宗在当皇帝之前就已经严重中风了,他的继位典礼甚至都是被人抬到大殿之上去。上台了之后,他当时委任王叔文等人进行了一番改革,王叔文他们这个集团当中,参与者有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等这些人。这些人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就针对两个问题,一个是宦官专权,一个是藩镇割据,所以他们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收夺宦官兵权,制裁嚣张的藩镇,打击贪官污吏,废除宫市[③]、五坊小儿[④]以及减免民间欠税和各种杂税。


而这些改革势必要破坏宦官集团的既得利益,所以后来,宦官俱文珍等人联合神策军暗中策划宫廷政变,然后由韦皋等人趁机上表,胁迫顺宗禅让。而顺宗久病失语,又遭到了宦官与藩镇联手的反抗,所以被迫禅让于唐宪宗。而宦官得势了之后,王叔文等人遭到了贬逐,尤其是王叔文、王伾等这些人后来又被赐死了,而柳宗元他们八个人则被贬到了外地去当司马。比方说我们也知道柳宗元被贬到了柳州,所以为什么在文学上有时候把柳宗元称之为叫“柳柳州”,就是因为他在柳州担任过柳州司马。而二王和八个司马合起来,就是所谓“二王八司马”事件。二王八司马事件就体现为朝臣与宦官之间的斗争。


但是在宦官与藩镇联手的反弹之下,这场改革可以说很快就宣告失败。而后来继位的唐宪宗虽然是宦官拥立的,但是最后也死于宦官之手,他主要是因为晚年唐宪宗服用丹药,导致重金属中毒。重金属中毒带来的一个症状就是脾气起伏不定,喜怒无常,而陈弘志等人主要是伺候他,由于受不了唐宪宗对他的责罚,打骂,因此最后杀害了唐宪宗。他杀害唐宪宗之后,其他的宦官把他也给诛杀了,而且王守澄、梁守谦等宦官还借此夺取了大权,拥立了唐穆宗。


我这里顺便说一句,咱们就着这个唐宪宗之死,咱们说一句,唐宪宗死于宦官之手,而且不止一位唐朝的皇帝死于宦官之手,可是为什么引不起其他皇帝对于宦官的警觉呢?原因是这样子,对于皇帝来说,他们遇到哪一个皇帝出事情,他们的思维模式跟我们不一样,他们不会去从整体上否定整个宦官专权,而只会把这个视之为偶然事件,或者是皇帝本身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比方说唐宪宗之死,你不服丹药多好。你如果脾气不那样的暴戾无常,不就没有这些事情了?所以说你会发现,皇帝似乎根本不至于对整个宦官集团持否定的态度,只会认为某些宦官是不好的,或者是某位皇帝是做的不对的,大概有这样一种心态。


其实这种心态在历史上非常常见,比如说咱就还是借着唐宪宗这个事。唐宪宗是吃丹药死的。那历史上死于丹药的人可以说是多如牛毛,唐太宗不也是死于丹药吗?可是唐朝为什么皇帝还是矢志不渝地吃丹药?原因很简单,他们不至于总体上去否定丹药的价值,而是认为你服用丹药的方式不对。你比方说韩愈,韩愈就是就这样的人。韩愈当时写过文章,专门抨击服丹药的这种行为,他说我身边有多少人都是吃丹药死的,丹药这个东西只能杀人,不能救人。他有这样的认识,但是你以为韩愈就此,就终生不碰丹药了吗?不是。


韩愈到了自己的晚年也开始吃丹药,而且他的心理,跟刚才我们所说的皇帝们对宦官的心理是一样的。他不否定丹药本身,而是认为前面那些吃丹药死的人是因为服用方式不对。因此韩愈吃丹药的方式是不直接服用。他把丹药用来喂鸡,然后他吃鸡肉。我们知道重金属会残留在鸡肉里边,结果自己还是因为重金属中毒而死,所以后人写诗云“退之服硫磺,一病讫不痊”[⑤],说的就是他这件事。我们说这个无关的事情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韩愈这个心理就是皇帝们对宦官的心理,跟这个思维模式是如出一辙的。


而到了后来,唐敬宗也是被宦官刘克明等人所杀的。而唐文宗则是被宦官们给拥立起来的。武宗是由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等人拥立的,宣宗也是众宦官拥立的,唐懿宗是宦官王宗实等人拥立的,唐僖宗是宦官刘行深等人拥立的,唐昭宗是宦官杨复恭等人拥立的……你就可见,唐朝后期的皇帝,还必须得有宦官的加持,才能够当上皇帝。而且后来又发生了一个著名事件——甘露之变,所以说不是所有的皇帝都甘于接受宦官的专政,唐文宗就不愿意接受。


唐文宗前面我们说了,也是宦官拥立的。但是唐文宗上台之后,矢志不渝地想铲除宦官专政。太和四年的时候,他曾经委任宋申锡为宰相,试图让宋申锡去主持消灭宦官的事务。但是这件事情遭到了宦官先发制人的反击,诬称宋申锡谋反,最后唐文宗无奈把宋申锡贬官到外地去了。结果到了太和八年,宦官王守澄将李训、郑注两个人引荐给了唐文宗,而唐文宗任命李训为宰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然后,别看李训和郑注是宦官推荐给皇帝的,这两个人在对待宦官的问题上与皇帝是一致的,他们也想铲除宦官。


于是唐文宗、李训、郑注联合起来密谋如何铲除宦官。他们最后密谋的策略是这样子,李训主内、郑注主外,郑注在凤翔担任节度使,然后在那积攒兵力作为外援,而李训则准备发动宫廷政变,联合金吾大将军韩约等人决定刺杀宦官。而唐文宗对这一切当然知情,而且唐文宗非常地支持。在太和九年11月21日,李训开始动手了,他当时让金吾大将军韩约给皇帝奏称,说左金吾仗院内有一棵石榴树,上面降了甘露,大家要知道,降甘露在唐代是作为祥瑞来对待的。


皇帝听了之后假意欣喜,然后皇帝让大宦官仇士良、鱼志弘等人去左金吾仗院内去看一看,视察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甘露。而仇士良、鱼志弘等人当然没有任何的戒备,他们就来到了左金吾仗院内,左金吾仗院在哪呢?就在大明宫里边。所以说说实话,中层干部有多么重要,就在这就能体现出来。负责具体执行的人不行,你这个计划再完美也不行。问题就出在这个韩约身上,怎么呢?韩约带着仇士良和鱼志弘等人进入左金吾仗院内的时候,韩约越走就越慌张,他自己已经把自己给吓住了,举止慌张,而仇士良、鱼志弘等人由此就产生了戒心。


一进到院子里以后,四处一张望,他们竟然看到了伏兵了!于是仇士良、鱼志弘等人转过身来飞奔往回跑,然后这些禁军在后面就追,结果这些宦官们直奔含元殿,然后抓住皇上拥着皇上就往内廷里边跑。原因很简单,他们想跑入内廷,把内廷大门关上,然后召神策军过来保护自己。对于李训他们来说,当然不能让宦官把皇帝给劫持走,于是李训等人指挥着金吾卫的将士,在后面就追击,连续杀死宦官数十人。


然后抓住了皇帝的一只手,然后双方就展开了对皇帝的争夺,而仇士良这阵站了出来,一拳将李训击倒在地。从这点上来说,大家也不要把宦官都理解为都是那种娘娘腔,手无缚鸡之力,人家能把李训一拳打倒在地,可见这个力量还是可以的。就趁着这一刹那,然后这些宦官裹挟着唐文宗进入了宣政门,然后把门关上,紧急召唤神策军入园。而李训一看大门关闭了,李训就知道大势已去,于是他骑上马就逃了。神策军这阵儿赶过来了,于是乎神策军关起长安城的城门,就开始搜查李训等这些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李训、王涯、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都遭到了杀害,而且据说当时受牵累者众多,当时整个长安城可以称得上是一片血雨腥风。


而郑注这阵儿正在率领500个士兵奔赴长安,想来作为外援,中途听到了政变失败的消息之后,他无奈返回了凤翔。结果到了那之后,监军宦官已经得到了政变的消息,监军宦官将郑注给杀死了。这场屠杀规模之大,使得过了几天再上朝的时候,据说朝堂为之一空,就可见影响有多么的巨大。


而宦官集团最后是怎么覆灭的呢?宦官集团的覆灭主要是灭于朱温之手,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唐昭宗时期宦官、藩镇以及外朝大臣之间还是那种错综复杂的、又有勾结又斗争的局面。宰相崔胤勾结的是朱温,宦官韩全诲等人勾结的是李茂贞,后来宦官等拥着唐昭宗投奔了李茂贞。结果朱温来到了关中西部,来围攻李茂贞,李茂贞被迫求和,而讲和的条件就是交出皇帝和众多宦官。紧跟着朱温对被俘的宦官展开了一场大屠杀,宦官全部被杀,而宦官专权当然就此也就宣告结束。宦官专权虽然结束了,但是唐距离它的灭亡也没有多长时间了。


一言以蔽之,宦官专权贯穿了几乎整个唐朝历史的后半阶段,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不和谐的插曲。但是这个不和谐的插曲之所以诞生,实际上说白了,还是皇权的需要。宦官能够势力坐大,与皇帝的需求是密切相关的,能够满足他私人的利益。与此同时,也能够变成他与外朝之间互相对抗的一个工具。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这把工具有时候是一把双刃剑,反过来也能伤到他自己。不管怎么样说,宦官专权在整个唐朝后期历史上是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而后来北宋建国之后,对宦官专权的警惕,应该说也是来自于唐朝的教训。整个宋朝应该说,没有什么明显的宦官专权的迹象,这是对历史教训的汲取。明天我们将重点谈一谈,唐朝灭亡之后,中国的政治中心是为什么由长安要转移到开封,中国的政治中心为什么发生了东移?我们留待明天。


好,感谢您收听今天的《中国历史大变局》,我们下次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你知道我国历史上哪些跟丹药有关的人物和故事?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们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起来统一给大家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中统一推送哦~~


[①]出自《旧唐书·宦官传·李辅国》。

[②]即观军容使。

[③]一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又指中唐以后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

[④]对五坊人员的蔑称,因其仗势虐人,百姓恶之,故称。五坊指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是唐代设立的管理皇帝鹰犬的机构。

[⑤]出自白居易《思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智莱在线

    这个老师口齿伶俐,思路清晰,有板有眼,播讲基调温和,高品质!

  • 毛毛牛bj

    晚唐时的宦官真是大权在握,皇上想殺他们都不敢,还要靠中层干部来施计。那个“甘露之变”很有故事性,惊心动魄。一帮阉人毁了大唐,怪谁?皇上。皇上致始至终都没有意识到宦官是祸害,原因是皇上需要他们,没有他们皇上不知道怎么活,怎么执政,昏庸成这样,大唐非灭不可。朱温殺净宦官,杀得好。

  • n8k8mwyv0c5aogp0spcc

    唐朝晚期的宦官专权与东汉末年又何期相似!士大夫集团与外戚之间的权力又被边缘化!

  • 洹上的梦

    谢谢上传

  • 看穿万古洪荒

    不管怎么说,宦官无论如何专权,有一点可以肯定,宦官绝不可能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所以,晚唐宦官们气焰如此嚣张,但也没有一个宦官认真考虑过要篡位。f但是朝臣就不同,从王莽、曹操、司马昭……,一直到赵匡胤,篡位者比比皆是,所以,相较而言,皇帝还是放心宦官。

  • 看穿万古洪荒

    唐朝的宦官是能够废立皇帝的,这种奴废主的政治游戏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空前绝后……!

  • 和_vvv

    双刃剑,宦官专权。

  • 怀之_m8

    讲的真特么好,脑洞大开

  • 道静93

    感谢老师

  • 阪筑人

    唐宪宗早死,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