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潘毅老师:①购买本课程《中医文化必修课》②正安答摩景天微信号【damotiaoli】,发送数字666 ,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潘毅老师也会进群答疑哦。
【课程内容】
各位听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什么是湿。
在南方做医生,听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湿」字。患者经常一张嘴,就来一句:「医生,我有湿。」
到底什么是湿?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中医是怎么判断有「湿」的呢?是不是一定要在气候或环境潮湿下得病才能叫「湿」呢?
不一定!虽然在气候或环境潮湿下确实较易得湿病,但注意:易得,不等于必得。
中医判断「湿」,主要是看患者身上是否出现具有「湿」的特征的证候。
也就是说,「湿」是抽象而来的,凡患者身上具有湿的征象,就是得了湿性病证。
下来,我们就看看湿邪具有什么征象或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
阴邪,是指湿的性质,放在阴阳比较中属于阴。
道理很简单,因为湿性类水,水是偏冷的,阴性明显,所以湿也属阴邪。
2.湿容易阻遏气机
湿易阻遏气机,简单讲就是湿容易妨碍人体气的流动。
人体里面的水液跟气是什么关系?关系是:气行则水行!水行则气顺!
但这里千万不要理解为是一股气推着一股水走,实际没有那么具体。
人体中水液跟气的关系,有点像半气态半液态的雾露状。
这样我们就可以想象,所谓湿,按照现代人的思维想象,有一点像体内的水分子多了,呈弥散、雾露状态。
我们看看这个繁体的「濕」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上部是个日字,下部是个丝字。整个字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太阳晒下来,水气丝丝蒸发成水雾弥漫的状态,就是湿。
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南方多湿,因为南方气候炎热,日照时间长,烈日一下晒,就把海里面、江里面、河里面、池里面,溪里面乃至于地里面的水蒸发向上,这叫「地气上为云」,地气上升成为积雨云后,再「天气下为雨」。
这样,天地阴阳升降交感,反复循环,云雨交替变化,就形成了湿的大环境。
再有一个,古代有一个说法,叫「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什么意思呢?我们看看,中国的地势,他实际是西北高而东南低,东南地势低,水往低处流,所以容易聚湿。
同时,地势低,也意味着土气薄弱。因为按天人相应观念,中医五脏中,脾的功能类似于消化系统,具有生化、承载、接受,容纳的土的意象,地气薄就是土气薄,土气薄,对应到人体上,就意味着容易脾虚。
而脾是干吗的?脾的功能之一是运化水液。也就是说,要不就把多余的水湿化掉,要不就把水湿运走。
脾虚意味着它的运化水湿功能减退,就容易内生出湿。
南方的土气有多薄,看看广州,广州最高的山是白云山,主峰高382米,你都不好意思称「海拔」两个字。
我们再回看看「气」,气无形,是运动性很强,肉眼看不见的极精微物质。
所以,当这个湿-也就是雾露状的东东在体内多了,就类似于体内水分子多了,那么,无形之气运行的流畅度一定是减慢的,这在中医就叫气滞。
气滞有什么表现呢?
用一个字讲,就是「胀」。
用两个字讲,就是「胀闷」,或「胀痛」。区别仅在前者轻,后者重而已。
为什么是「胀」?其实道理很简单,气在哪里憋住了,那么憋住的位置「气」就相对多了。气多了,就像泵自行车的轮胎一样,如果轮胎没有气,我们就泵气直至饱满,气一饱满就会发胀。所以,人体局部有胀感,经常就是气滞的表现。
湿易阻滞气机,即是说,有湿停留的地方,除了湿本来的症状之外,也很容易出现局部的胀闷感。
这也反过来提醒我们,治疗湿病的时候,要加行气药。
道理有两方面,第一是因为湿容易阻滞气机,第二是因为气行可帮助湿行而散去,这样就有助于湿症的改善。
但加行气药,不用加得那么笨,不需要几味袪湿药再叠加几味行气药,因为有的行气药本来就能袪湿,有的袪湿药本来就能行气。像陈皮、白豆蔻、砂仁、厚朴这些药物,就是袪湿跟行气都兼备的。
3.湿易损伤阳气
对中医有点感觉的听友可能会知道,寒邪容易伤阳。现在说,湿邪也容易伤阳,那两者有什么区别?
可以这样理解:寒邪的阴性大于湿邪,「阴胜则阳病」,所以寒邪伤阳,会伤得比较重,同时不太分部位,什么地方都可以伤。
湿邪伤阳,就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它最容易伤的脏腑是脾。
为什么?因为脾的生理特性类似于阴土,阴土,就是潮湿低洼的土。而土要化生万物,就应该是干湿适中,所以过于湿的阴土就喜欢干燥而厌恶湿,换一种表达就是脾对湿特别敏感,特别害怕,所以脾阳就容易为湿所伤。
阳气代表功能,脾阳一受损,脾的功能就下降,就嗯,容易出现腹胀、口淡、不想吃饭、大便溏而黏等表现。
4.湿性重浊
这里,重,的意思是沉重。
只要人体出现了全身或是局部的沉重感,都算是湿。因为湿性类水,水的比重比较大。
比如关节痛,假如是游走性的,我们叫作风痹;假如关节痛不是游走性的,而是呈沉重感,于雨天加重的,我们就叫作湿痹。
有时候病人的主述模棱两可,比如他说医生我很疲倦,很多人可能会误会,直接把疲倦当作了气虚。
这不一定对啊!因为疲倦感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无力感,另一种是沉重感。
如果疲倦是无力感,一般偏气虚;如果疲倦是偏沉重感,一般就偏湿。
可能有人说,我分不清楚,好像有一点无力感,又有一点沉重感,那算什么?
其实很简单,可以判断为气虚夹湿。
关于「重」字,医书还常出现一个词——里急后重,指的是排便的时候排到最后,有一点拉不干净的感觉,拉完又想拉,肛门有重坠感。
肛门有重坠感符合「重」字,所以也算是湿。同时,拉不干净,符合湿性黏滞的黏性,所以是湿。
浊,是指分泌物、排泄物浑浊。比如小便浑浊,女性带下浑浊等。
「浊」的症状常与下面要谈到的「黏」的特性同见。
5.湿性黏滞
黏,就是黏腻,是指症状的黏腻性。下来我们就看看,就黏腻性特征的症状常见有多少。
妇女的带下量多,带下通常具黏腻性,也有浑浊性,符合浊和黏,是湿。
男子的慢性前列腺炎,小便到了最后,会带一点黏液,这种黏液的黏是湿。
大便擦不干净,很废纸的黏算湿,更严重的就是里急后重。
早上起来眼屎很多,眼屎是黏性的,这是湿。
渗液性皮肤病,如湿疹或某些癣,渗液性是湿。
面部有油垢感,油垢的感觉是黏的,是湿。
头发油性,属湿,等等。
还有更易判断的,就是出现黏腻舌苔,如下图。
我们可以自己对照一下,凡是分泌物、排泄物是浑浊或黏黏的,通通都可以用湿来命名或概括。
滞:是指病程的缠绵性。
只要病带了个「湿」字,这个病的周期就有黏乎乎的感觉,会比较长。
比如感冒,如果是外感风寒或者是外感风热,假如处理正确,一般也就两三天可以解决。但如果带了一个湿字,比如外感风寒湿,那么,它好转的周期可能就得多那么两天。如果是脾虚有湿,那么病程就更长了。
这既可以理解为停滞,也可理解为黏性,所以,黏,不只是指症状黏乎乎,连整个病程都可能是黏乎乎缠缠绵绵的。
6.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易袭阴位,简单理解就是水往低处流。
按照阴阳学说的分类,人体的上部外部属阳,下部、内部或者隐蔽的部位属阴。上面列举的很多症状,要么是小便,要么是大便,要么就是外生殖器,要么就是出现在一些隐蔽的部位,要么就常见于人体的下部,这些就是阴位,所以湿为阴邪,易袭阴位。
湿性趋下,指的是致病有往下走的特征,这可以跟风邪相鉴别。「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因为风邪易袭阳位;而「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因为湿邪易袭阴位。
注意,以上讲的湿是外感六淫的外湿,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这些是外来的。
人体还有另一种湿叫作内湿——就是脾虚生湿。脾的其中一个功能是运行水湿。当脾虚,脾的功能下降的时候,运不动水湿,一样可以产生水湿痰饮,这是内生的。
它的表现就是脾虚的表现,比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腹胀,消化不好,大便容易烂,还有病程比较长,如果再加上重浊、黏滞、趋下、阻遏气机这些特征的症状,就是脾虚有湿,也就是内湿。
另外,如兼有寒的表现,比如人比较怕冷,或者局部有寒冷的感觉,或者吃东西不能耐受生冷或者寒凉的食物,还有就是分泌物,排泄物偏于清稀,那就是寒湿;
如兼有热的表现,比如人比较怕热,或者吃东西喜欢吃生冷、寒凉,但是不能耐受温燥,同时分泌物排泄物颜色比较深,那就是湿热。
记住啰!湿的致病特点是:湿为阴邪,容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估计听下来,不少人会觉得自己有湿,应该会更关心如何祛湿。
这正是我们下一讲要讲的。谢谢大家收听!
(本集完)
老师讲的太清楚了谢谢
湿邪为阴邪,重着粘滞
张家口
有书吗?
😊
我也有湿热,阴部潮湿,舌苔黄腻,多梦,易头痛,期待老师的下节祛湿课,谢谢老师的讲解
老師講的非常清楚細緻幷分析透徹。感謝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