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孙权为何拒绝袁绍结盟抗曹的请求,曹操为何退守官渡
公元200年,袁绍率七十万大军征讨曹操。在此期间,袁绍帐下的谋士们不是被随军收押、就是被打入死牢、甚至还有人被逼无奈投靠了曹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这些事情我们又可以看出,在袁绍的这些谋士身上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呢?与之相比,曹操麾下的谋士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汉献帝建安五年八月,袁绍起兵七十万攻伐曹操。沮授分析军情,提出缓攻的建议。他认为如果快攻的话,就正好上了曹操的当,因为曹操兵少,粮草也不足,所希望的正是速战速决。
而袁绍这边正好相反,兵多粮足,可以慢慢用时间来换取空间。到时候曹操粮草供应不足,必败无疑。所以沮授劝袁绍,不要着急,慢慢来。袁绍不听,沮授反被下令收押。
我们看看袁绍的一贯表现,往往应该听的偏不听,不应该听的倒是全听进去了。
现实中这样的人很多,甚至我们自己也该时常反省一下,是不是不该怀疑的时候在怀疑,而该怀疑的时候却偏偏相信了?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袁绍不折不扣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非常吃亏。
各位要冷静想一想,沮授和袁绍很熟。如果两人不熟,而犯这样的毛病还情有可原,沮授和袁绍都有很长时间的相处,他应该摸清楚袁绍的性格特征:
第一个,不喜欢听不好听的话,他的耳朵很奇怪,只喜欢听好听的话,只要是不好听的话,马上就翻脸;
第二个,他经常唱反调。你说该打他就不打,你说要快他就要慢。你摸不清楚他,摸清楚空了就倒过来和他沟通。
所以沮授聪明是够的,才智是有余的,就是沟通能力非常之差,他经常没有别人的存在。
玩玩很多才艺很高、智慧很高的人,其实不应该讲智慧高,只能讲知识很丰富,他会认为只要我是对的,就应该这样讲,就不需要顾虑别人,这种人的自我意识太高了。
袁绍没有采纳沮授的劝告,催动七十万大军前去征讨曹操。在两军对峙之际,曹操却先发制人,厉声质问袁绍。
曹操质问得理直气壮:我表奏你袁绍为大将军,你就应该好好地把差事干好,为什么要叛逆作乱呢?
曹操站在汉献帝的立场来讲这番话当然有道理,他是汉朝的丞相,讨伐他不就等于叛逆吗?
可袁绍讲得也是慷慨激昂:你曹操表面上是汉相,实际上却是汉贼,所以讨你就是讨贼,而且我有根据——汉献帝所写的血诏。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道理都是相对的,就看从哪边来讲。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都会有不同的道理。
所以,中国人的道理很难一下子说清楚,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常把“很难讲”挂在口头的原因。
曹操与袁绍,到底哪个说得有道理,也真的很难讲。如果站在曹操是丞相的立场,袁绍自然就是叛逆;但如果认为曹操私心自用,完全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袁绍当然就是在讨贼。双方各有各的道理。
曹操以七万大军,对抗袁绍的七十万大军,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要想取胜,绝非易事,稍有差池,就可能全军覆没。
曹操想了半天,对是否能够获胜也怀有疑虑,所以产生退意,打算退守官渡,以后再和袁绍决战。但刘晔表示了不同意见。
戏说三国
曾仕强学堂 回复 @抱朴守拙散人:
把易经,论语,道德经等等国家传统文化经典都纳入教育体制内!
曾仕强学堂 回复 @鬼谷子生: 非常好的提议!
袁绍以多抵寡 自然生了轻敌之心 从他的角度 当时那个心态 极难谨慎小心待之
评三国,论智慧。说话的艺术沮授聪明是够的,才智是有余的,就是沟通能力非常之差,他经常没有别人的存在。 很多才艺很高、智慧很高的人,其实不应该讲智慧高,只能讲知识很丰富,他会认为只要我是对的,就应该这样讲,就不需要顾虑别人,这种人的自我意识太高了,也可以说没有智慧。
有学识的人比比皆是,但智慧之人难得。有学识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自我意识太高,沟通能力较差,智慧之人,能融通,有应变的好习惯,与智慧之人为伍,真是三生有幸啊!
永远的三国
很不错
仔细品
曾仕强学堂 回复 @1512655牛哥: 感恩关注,感恩留言,一路的陪伴,感恩相随!祝元亨利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