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刘晔高度的沟通艺术体现在哪,荀彧为何请曹操死守官渡
事实上,刘晔并没有劝阻曹操退兵。如果刘晔直接说,此刻不能退兵,还要继续对峙,相信曹操同样会听不进去,那刘晔的命运就会和田丰、沮授一样了。
作为部属,很直接地去劝领导,多半会很危险。对比刘晔和田丰、沮授的不同做法,可以看出刘晔的沟通技巧比他们高明太多。
曹操表露出想退兵的意向,刘晔一句话都没有讲。刘晔不说话,倒让曹操很纳闷,反而问他为什么一言不发。
刘晔的回答很巧妙,他说我此来本是要献上一种名为“霹雳车”的战斗装备,以破解袁军的高橹箭楼,没想到丞相却要退兵了。
刘晔的回答没有劝阻的话语,却起到了劝阻的功效,这才是会讲话的人。用不劝阻来劝阻,用没有意见来表达意见,这才是中国人高度的沟通艺术。
一个人讲话,要让对方听得进去才算有效。其实田丰、沮授说得很对,但就算把袁绍一百个错误都指出来,也没什么用,因为袁绍还是听不进去,而他们自己的命也都没有了。
同样是劝阻领导,同样是要领导采纳自己的意见,可刘晔并没有被斩,因为他的方式不同。
他先不说话,而后不慌不忙从反面表达自己的意思,兜了半天圈子,既没有惹怒曹操,最后还能让曹操按自己的计策进行,这才是妥善的沟通方式。
天下事,不是不凑巧加不凑巧,就是凑巧加凑巧,所以有幸有不幸。其实这些都是必然的发展。
曹操本来就有退兵的想法,刘晔如果再惹恼曹操,然后荀彧来信又劝赶快退兵,那刘晔真的可能没命了。
但事实刚好相反,刘晔婉转地劝阻曹操退兵,接着荀彧又正好来信劝曹操死守官渡,这就加强了曹操的信心。
所以很多事情,来得好不如来得巧。荀彧这封信来得很巧,正在曹操左右为难、犹豫不定之时,给他打了一剂强心针。
荀彧在信里告诉曹操,从地形地势上看,官渡易守难攻,在此抵挡袁绍最为有利。只要袁军不能突破,许昌就安全了。
他还提醒曹操,一旦撤退,那就等于拱手将此易守难攻的险要让予了袁军,到时袁绍领军杀到许昌,不是更糟糕吗?荀彧平常的声望很高,他的话曹操才会听得进去,这次当然也没有例外。
一个人的信用度,是靠自己平时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如果别人都不相信一个人的话或是听不懂,甚至根本不愿意听,那这个人自己也负有很大的责任。
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决心死守官渡,但是军中粮草短缺,于是写信向荀彧要粮。打仗除了士气以外,最要紧的就是粮草。
现在曹军粮草出现短缺,想要就地取粮,谈何容易。打起仗来就算有粮也不敢收割,而且存粮也有可能被搜刮一空。
所以曹操只好向许昌求救,写信告诉荀彧,说前方粮草短缺,让他立即想办法接济,这是必然的道理。
正在这时,从抓获的袁军细作口中得知,袁绍令大将韩猛,押运粮草至军前接济。自家的粮,自己去筹,对于敌军的粮,一般有三个办法:一是断粮道,二是抢粮车,三是烧粮仓。
所以当徐晃向曹操报告,说袁绍那边又有一批粮草由韩猛押运而来时,曹操马上动脑筋,下令让人去把粮草抢过来。即使抢不到手,也要将其烧掉,以此断掉袁绍的粮道。
曹操部署兵将成功劫烧了韩猛押运的军粮,韩猛自知罪不容恕,于是自缚于袁绍面前,听候发落。
一名将领,一旦打了败仗,性命就危在旦夕了,因为此时他的生死完全取决于统帅的一句话。统帅说错不在你,他就没事了;统帅一句推出去斩了,这个人就马上人头落地了。
韩猛押运粮草被劫,袁绍一听火冒三丈,下令拖出去斩首,其他人纷纷替韩猛求情。这一幕在《三国演义》中经常出现,将几场不同的斩首情景做个比较,就会知道几个领导人的不同性格。
如果大家都不求情,就表示韩猛平常做人太差了,以至于紧要关头,连个替自己求情的人都没有,那被斩也是活该。
现在很多人求情,袁绍明白大家的想法,也会趁机饶过韩猛一命。因此,大家求情当然是合理的事情。
其实粮草被抢也是经常发生的事,韩猛不会自愿把粮草白白送与曹操,也不可能没有抵抗就逃了回来,他也是没办法才会丢了粮草。
所以没必要为此就把他斩掉。袁绍一时冲动,说要斩他,大家求情,就饶了他一命,这样做应该还是合理的。
曾仕强学堂 回复 @Ricechen: 感恩您对国学的支持,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让我们一起努力传承文化,践行传统美德。
用不劝阻来劝阻,用没有意见来表达意见。一个人的信用度,是靠自己平时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如果别人都不相信一个人的话或是听不懂,甚至根本不愿意听,那这个人自己也负有很大的责任。
一个人的信用度,是靠自己平时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如果别人都不相信一个人的话或是听不懂,甚至根本不愿意听,那这个人自己也负有很大的责任。
所以很多事情,来得好不如来得巧。凑巧加凑巧
作为部属,很直接地去劝领导,多半会很危险。刘晔的回答没有劝阻的话语,却起到了劝阻的功效,这才是会讲话的人。用不劝阻来劝阻,用没有意见来表达意见,这才是中国人高度的沟通艺术。 一个人讲话,要让对方听得进去才算有效。
支持
日常收听。
曾仕强学堂 回复 @转凡成圣一念倾: 亲爱的易友,感恩您的关注,支持和陪伴,虽未曾谋面,但心存感恩,往后的日子里,愿所有的美好都与您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