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金句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我们继续讲课。《西厢记》概要
我们上次讲了元杂剧中的关汉卿,现在我要讲第二个了不起的作家叫王实甫,我们不知道他的生平,我们光知道他是大都人,他写了一个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西厢记》,提出了一个“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的理想,这个理想实在是在一个黑暗的时代极其让人向往的一个目标。
情节我就不讲的很复杂了,大家都知道了,张生,一个考生,在一个庙里边偶然遇到了崔莺莺来烧香,两人眼睛一看,初递秋波,两个人都爱上了,光这样在庙里边两个少男少女看了一眼爱上,这个情景很多。但是一定要发生一个事件,才可能让他们就进一步谈恋爱的可能,就出现了一个军事事件,需要张生去搬他的朋友的兵来解决。那个军事事件,把这个庙包围了,崔莺莺就提出,如果谁能够来解救的话,我就把自己嫁给他。这样的话,张生做到了这一点,尽管不是他解救的,但是他是请人去来救的。
那这样就要谈婚论嫁了,但是谈婚论嫁的时候,麻烦非常多,两方面的门第,两方面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很多很多的障碍,其中还有一个老太太,我们想象当中的老太太,她一定是阻止的,犹豫的,一定是失信的。当年她也同意,谁能解救,女儿嫁给谁,后来肯定是要抵赖的。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出现了,这个就是丫环红娘。她泼辣,她健康,她做事风风火火,她嘲笑了张生和崔莺莺的那种羞羞答答、进一步退两步的这种犹豫不决,然后当面又批评了老太太,你为什么能够把自己讲过的话赖掉,然后又在她的安排下,让张生和崔莺莺幽会,成了事实上的夫妻。
这个红娘不得了,在她认认真真的张罗之下,张生和崔莺莺真的好上了,但是要好上的时候,还有最后一点,张生必须去考状元。于是他们有一个长亭送别,当然结果大家可以想象了,一定考上状元了,皆大欢喜了。
但是这个戏,好多书一定会这么讲,这是一个反封建的戏,我觉得我们这种讲法过于意识形态化了,不要老是反封建,反封建的作品太多了,这个反封建的《西厢记》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艺术水准很高。它写了好多极其可爱的人物,而且合情合理的,显得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的追求,曲折的追求,用诗化的方式表达了一群非常好的人的一个故事,这个是了不得的,是这样的一个东西。而不是说,我反封建,我就一定是这样,反封建一来,老太太成了封建的代表人物,那老太太坏吗?其实也不是那么坏。敌人是谁?是那个来包围的孙飞虎,抢人吗?又不对,那个其实是个象征性的部件,是这个戏剧的一个棋子而已。
我们以后分析戏剧,不要简单地落入到反封建主义、反什么,这个不好的,就像我们讲《红楼梦》,如果它是反封建主义的话,我们就很伤心。反封建主义,怎么让那么多完全没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读者都如此如迷呢?为什么一定要把贾宝玉、林黛玉说成是反封建的斗士,干嘛这样来呢?我们的文化上经常有这个毛病,就是把艺术政治化。
《西厢记》的魅力
其实王实甫的《西厢记》,原来有一种根源,譬如像有一个很有名的文人叫元稹,他曾经写过《莺莺传》,但那个等于是和张生和崔莺莺好了一阵,后来由于门不当户不对,后来终于走了,是一个偶然相遇而最后终于分手的一个普通故事了。
后来到了金朝的时候,有个叫董解元,他写的叫《西厢记诸宫调》,故事就好一点了,比较完整了,但是它里边有一些段落不合情理,譬如张生和崔莺莺要自杀、要上吊等等的,张生甚至于还有过,如果崔莺莺不行的话,我有没有可能就和红娘结婚了。这个完全不对的,把戏就写散写乱了。到王实甫,把一切都能够写好,写好了以后,提出了一个极其美丽的理想,“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这里面,我需要讲一个非常有趣的感受,这好像是一个喜剧的结尾,但这个喜剧结尾呢,王实甫自己也感觉是勉强的。我们好多大团圆的结尾,真正大艺术家会感到没有底气,真正大艺术家更会关注这个事情本身的悲剧美。譬如《西厢记》这个故事,张生为了证明自己有本事,门当户对,一定要去考个状元,后来考了状元回来了,这个故事已经庸俗了。
其实,你想想看,这个张生躲在庙里读书,家境可见也不好,然后终于在红娘的折腾下,他们已经好上了,结果这段时间全部在谈恋爱,他一点没时间可以考试,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张生要考上状元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这一点王实甫感觉到了,王实甫在他们告别,他要去考状元的时候,崔莺莺和张生已经感觉到两个人不能见面了,这种悲剧感浓重的压在心头,所以当时王实甫借用了范仲淹曾经写过的词句,崔莺莺唱,就在告别的时候,“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那么个早晨,是什么东西把枫叶都染红了呢?是离别的人的眼泪把它们全染红了,这是多么具有诗意,又多么充满悲凉的诗句。无论崔莺莺、张生,也无论是王实甫,都感觉到,这个告别是永久的了。所以他给她最美的景象,“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多美的景象,让他在这儿做个结束。
但因为中国的观众不太能够接受以悲剧的结尾,一定要有个结果,所以肯定敲锣打鼓,做了状元,大家站在一起。按照现在说法,一起拍照,当时没有拍照,那就大家欢乐,在鼓乐齐鸣当中,戏才能结束,大家才能回家,这是一个大艺术家和中国观众的习惯的审美结构妥协的结果。这个就叫做《西厢记》。
请大家记住那个美丽的故事,一个勇敢,带有点羞羞答答的崔莺莺,一个勇敢又有一点进退维谷的张生,特别要记住,那个泼辣的,办法非常多的,在困难时候都有她来解决问题的那个丫环,红娘。这些美丽的形象组合成了一个在黑暗时代的美丽画卷,让我们感到了元杂剧的强大的魅力。
《赵氏孤儿》概要
我在讲元杂剧的时候,讲完了关汉卿,讲到了王实甫,我现在必须要讲第三个重要人物的作品了,这个重要人物叫纪君祥,我们仍然不知道他的生平,也只知道他是大都的,北京人,纪,纪律的纪,君,君子的君,吉祥的祥,纪君祥。他写这个作品,当时就是世界著名,现在经常被搬演,有的时候还拍电影,《赵氏孤儿》我们需要知道一下,这也是要进入到我们必须记忆里边的。
这个呢是一个历史故事,很少有这样的历史故事,让我们隔了那么多的时间还震撼。而且我们知道,它里边可能有夸张虚构的成分,但是我们还是震撼了,为了保留一个重要的孩子,因为这个孩子代表着一个政治集团的血脉,于是许许多多人都为他而牺牲。孤儿的妈妈把他交给医生,希望医生能够把孤儿带出去,为了让医生消除疑虑,妈妈自杀,告诉医生,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知道,你放心,我已经死了,我不可能在严刑拷打下吐露这个风声,那个医生把孤儿放在药箱里边带出去的时候,被守门的人搜出来了,但是没想到守门的人也深通大道,放走了医生和孤儿,自己拔剑自刎。
那么,独裁者他知道孤儿已经逃出去了,就下令全国,要把一样年龄的婴儿全部杀掉,医生为了拯救其他婴儿,决定把自己的婴儿拿出来来替代。但你为什么窝藏婴儿?你必然也得死。但是有一个大夫叫公孙杵臼的,他觉得医生还那么年轻,你死的太早,我年纪大了,还是由我来替代,说我藏了婴儿,他又自己死了。你看,那么多人前赴后继,一批一批死,只是为了保护赵氏孤儿的安全。
这个事情,在历史中真实如何,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为了一个他们认准的道义目的,都可以舍弃生命,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变成了一个壮烈的接力赛,这个让人非常震撼。
请听众注意,这个戏的名字叫《赵氏孤儿》,这个戏写在元代,因为宋代灭亡了,大家知道宋代的王姓就姓赵。《赵氏孤儿》是悼念这一个刚刚灭亡的朝代,有这样的意思。
《赵氏孤儿》的传播
但是,这个戏实在是因为有太震撼人心的情节了,所以早早的通过传教士传到了欧洲,被那个法国的思想家伏尔泰和德国的大文豪歌德接过去了,他们都写孤儿的戏了。
譬如伏尔泰写的戏,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他就是把那个成吉思汗写在戏里边了。成吉思汗本来和一个女孩子谈恋爱,但是因为成吉思汗少数民族,女孩子的家里不同意,这个女孩子就嫁给了另外一个大臣了。到后来成吉思汗已经席卷整个世界的时候,就是知道这个事情发生以后,就一定要来追溯,有过那个婴儿。就是现在已经和那个女孩子结婚的大臣,一定要用自己的婴儿来替代。
成吉思汗为什么追溯一个婴儿呢?追溯一个宋朝皇帝的婴儿,因为他怕宋朝能够延续下去。那么叫尚德的大臣,就一定要把自己的婴儿用来替代。那么尚德的妻子不是成吉思汗曾经追求过的女孩子嘛,她觉得干嘛用我们的婴儿去替代宋朝皇帝的婴儿?不可以的。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伏尔泰这儿,就出现了和我们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不一样的思维走向,在纪君祥看来,为了一个政治集团的延续,大家为这个婴儿死,用自己的婴儿去替代他死,是对的。但是在伏尔泰看来,不对,天下的婴儿都是平等的,宋朝皇帝的婴儿是婴儿,我们家的婴儿也是婴儿,我们没有理由去替代他。所以,既然成吉思汗曾经追求过我,当然这都是艺术的虚构了。既然成吉思汗追求过我,我就一定要去给成吉思汗评理。那么评理以后,成吉思汗虽然考虑可以答应条件,但是实际上他们最后还是悲剧结尾。这个女孩子和大臣紧紧抱在一起死了,抱着死了以后,成吉思汗为此而感到感动。
在这里边,尽管后面半部,这个戏写得有一点勉强,写的有点不顺,但是我们大概就能够知道伏尔泰,这个法国的思想家,他所表达的一个意思,就是中国的赵氏孤儿确实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不能为了一个封建王朝的一个政治理念,去牺牲平民的婴儿,所以这个女孩子要给成吉思汗理论,理论不成呢,一定要一起自杀。你忠于宋朝我能够理解,但是我忠于我们的婴儿,我们没有另外的选择,我们只有自杀,这当然有点勉强,但是这个思想已经比较清楚了。
歌德居然也写过一个《埃尔泊若》的戏剧作品,但是他没有完成,写着写着他就写不下去了,他也是用了《赵氏孤儿》结尾的那一笔。屠岸贾,那个坏蛋,他终于把人家好多人保存下来的婴儿,也就是他要追查的婴儿,居然抚养了多年,把婴儿抚养大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戏剧场面了。他要追溯的人,其实就在自己家里边,有好多烈士把他完成了这么一个递交。
婴儿大了以后,毫不犹豫的就杀死了这个独裁者,这我们中国人都能够想象了。但是歌德按照这个结局写的时候,他当然用的不是同样的情节,用的是弟弟和哥哥之间的关系,终于要杀死一个伤害者的时候,确实这个刀就下不去了。歌德在这里有一个想法,十多年来真心诚意的抚养,已经有真实的感情建立了,和原来我是谁的血缘,只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传说,马上拿起刀来为抽象的传说去杀掉十几年实实在在的抚育之恩。歌德做不到,所以歌德一直没有写下去。
我讲这个例子,大家看看吧,两个欧洲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那么的喜欢《赵氏孤儿》,自己动笔写,但写到关键时刻,他们犹豫了,伏尔泰犹豫了,觉得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婴儿去换;歌德犹豫了,觉得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养父就因为血缘关系杀掉。这两个欧洲思维和中国思维区别很大,但是有这两个欧洲重量级的人物的参与,我们倒过来就会觉得元杂剧的《赵氏孤儿》,确实产生了世界级的影响,这一点了不起。
我把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把王实甫的《西厢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看成是元代记忆序列里边的基础记忆。
好,我们下一次讲扩大记忆。
(根据余老师个人时间安排,本周不公布优秀学员)
《西厢记》的经典不是反封建,是可爱的人物以及合情合理的剧情,表达人们对美好的追求。《赵氏孤儿》的影响之大,引发伏尔泰和歌德的深度思考。听完秋雨老师的这一课,我想了想,之前我从教科书上看到的套语式的引导,让本身懒惰的我错过了欣赏。曾经,我和孩子讨论两部电影《英伦对决》、《摔跤吧爸爸》。孩子觉得《英伦对决》好,场面大,气势感染力强,而我觉得《摔跤吧爸爸》好,因为,《摔》里的爸爸更真实。再看《摔》里的女儿,惰性、青春期的叛逆,都是合情合理的真实,所以,《摔》里的爸爸在他曲折、美好的追求路上,他身上有许多家长的影子,真让我感动。
先生,感谢您今日讲到了一些比较文学的内容,谢谢~我觉得近段时间通过对比较文学的学习,收获很大,我似乎对这个方向很感兴趣。。。
以前叫醒我的是闹钟,现在是秋雨老师的文化必须课。感恩秋雨老师!
听友109322093 回复 @明凡书苑: 说得好
秋雨老师就是把中国文化的大珠小珠穿起来的巨匠。让我深深感动。
余老师,“晓来谁染霜林醉”这句话准确地说应该是将枫叶红了说成“醉了”,是拟人,再推出是离人泪把枫叶灌醉。如果仅仅解释成“眼泪把枫叶染红”,就少了一层韵味。与您商榷。
成晓雷 回复 @苏老师的语文课: 这句词,余老师并没有细讲,只是一语带过了,红了、醉了是拟人,很简单的,一想就想到了,知道这首词的人都知道。余老师只要再多加上一句话就OK了。
从思维角度去看戏继而引发的思考,是真正的看戏,小时候看戏只是看热闹,被剧情被表演被台词卷裹着看,现在想想,什么都没留下,所以有很长很长时间不爱看不看电视不看电影了,自从听了秋雨先生的课,真正打动我的是先生的思维,不仅真真正正的热爱上了中国文化,也送给我一把迷宫的钥匙,感恩!
王实甫怕观众给他寄刀片,不敢写成悲剧,话说为什么悲剧才是艺术呢,毕竟我们欣赏艺术,是希望从中得到快乐与美好
生命是平等的,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
购买了专辑,还整天叫再买,要投诉报料
艺术政治化是人之所为,艺术为政治服务也是人为。其实艺术本身就是人为,是人为加工后的故事、情节、人生、人性,或者叫戏剧化了的人文。关键以影响力和受众度的大小来评价艺术水平的高低就对了。
SZHL 回复 @华Liu: 你这最后一句话,LOW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