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商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商

00:00
25:13

——· 思维导图 ·——


——· 关于本书 ·——

本书从家长的角度入手,介绍了如何通过讨论、排练、游戏等方式,轻松地帮助孩子解决一些社交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孩子的社交商,提高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章都总结有简单明了的小秘诀、小游戏、小测验,便于上手,使得本书非常具有实用价值。


——· 关于作者 ·——

作者凯西·柯恩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著名心理医师,有多年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辅导经验。她经常做客电视台,在华盛顿有自己的心理健康诊所,撰写了多本关于少儿心理健康和家庭亲子关系的书籍。


——· 本书金句 ·——

1.在我们这个全球化的世界里,沟通和联系日益增强,对于所有的孩子而言,学业和社交两方面的成功都非常关键。


2.对孩子来说,有一两个好朋友,远比有一大堆熟人更重要。


3.赞赏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4.相互独立和彼此连结并不矛盾,帮助孩子重视他人的意见和意愿,才能发展长久的友谊和深入的关系。


5.帮助孩子看到犯错是人生的一部分,犯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要从错误中学习,然后生活还会继续。


6.你对别人包容和接纳的程度,孩子会直接从你身上学习到。


——· 核心内容 ·——

一、孩子如何才能顺利地加入已有团队?


孩子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尝试加入已有团队。


1.观察。


搞清楚他们到底在做什么,试着判断这个团队适不适合自己。


2.寻找和善面孔。


一般情况下,不要去找团队中的孩子王。孩子王一般比较强势,相对来说,在团队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孩子会更容易接触,也更友好。


3.在行动前想好打招呼的话。


类似“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咱们一起玩吧。”这样的话。


4.提醒孩子做到自我觉察。


对于外向冲动型的孩子,要提醒他注意他人的意见。尤其是想加入一个已有团队时,过于强势、喜欢表现的孩子往往是不被接受的。这时应该先以尊重对方的规矩为主。


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可以让友谊更加长久。


这些方式包括:


1.良好的眼神交流。


聊天时正视对方很重要,这会让对方感到受重视,也更相信你所说的话。即使在孩子的世界中,一个很少看别人眼睛的孩子,也会让人觉得没有魄力,爱走神,存在感不强。


2.主动倾听。


优秀的主持人,在嘉宾说话时,除了会仔细看着对方之外,还会不时地点头,说一些“嗯”“对”“原来是这样”之类的话来回应。这些简短的回应,既不会打断对方的话,又能够让对方知道自己在仔细听,让对方有兴趣继续说下去。孩子也可以学习这种办法。此外,孩子还需要真的了解所谈的内容,有自己的想法,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小伙伴,把握主动权。


3.说话流利清晰。


4.尊重他人的身体空间。


孩子越小,越不需要身体空间。刚出生的宝宝,喜欢别人紧紧地抱着他,这样才有安全感。但是孩子越大,越要求独立,这时就开始希望和别人保留一定距离。有的孩子这方面发育得慢一些,没有这个意识,经常无意识侵入别人的身体空间,容易被对方排斥。家长要提醒孩子注意这点。


5.具有同理心等。


如果孩子上来就讲“你说得不对”“你的想法有错”,将自己和对方置于对立的地位,对方心中不爽,交流自然也就无法继续。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如果对于游戏规则等有不同意见,先肯定自己能够接受的那些,再尝试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这样更容易被接受。


三、如何解决孩子和他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1.家长为孩子示范如何化解冲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学习如何去面对冲突、解决冲突。如果他从来没有见过父母争吵,一旦他在外面和他人有意见不同时,他可能就会感到不知所措,或者觉得都是自己的错。


父母的争吵应该为孩子做出如下正面示范:就事论事,不“翻小茬儿”;用“我觉得”句式来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也可以尝试说出对方的感受,有助于进一步沟通;注意自己的肢体动作,不要有抱紧双臂或者用手指指着对方的行为等等。


2.了解愤怒是正常情绪。


愤怒和高兴、自信等一样,都是正常的情绪。如果家长一直压制孩子的情绪,孩子要么会对情绪失去控制,要么整个人变得压抑。这两种倾向都可能造成孩子的学习障碍,容易和人冲突,还可能会导致生病。


首先要了解愤怒是可以接受的情绪;接下来找到是什么事情激怒自己;学会辨别愤怒情绪的预警信号,比如心跳加快、脸发热、头疼、身体发抖等;然后尝试用适当的方法来表达和疏解愤怒。


3.学会用健康的方式表达和排解愤怒。


自己在屋子里呆一会儿;去户外散步或者大喊大叫一通;也有人用画画的方式,把惹自己生气的人或事画下来;打枕头或者做运动;读书、听音乐、看喜欢的动画片等,这些都是比较健康的发泄方式。


四、作为家长,如果孩子不愿说、不敢说的话,我们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社交困扰。


如果孩子有下面这些现象,家长一定要关注。这些现象包括成绩突然下降、不愿上学、经常说自己不舒服去医院又查不出来、经常丢饭费或学习用具、动不动发脾气、身上有伤又说不清如何受伤的、和同学一起玩的次数减少等等。


如果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确实经常受嘲笑、被捉弄或者被孤立。作者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提高孩子的自我尊严;二是避免一些可能引起嘲笑的行为;三是必要的时候家长要介入。


想要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家长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下面这些方法可以尝试: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多加锻炼,促进身体健康;鼓励孩子的正面行为;正确地赞赏和管教孩子;引导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对话”;提供自我监督的机会;鼓励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帮助孩子从错误中成长等。



撰稿:搬书回巢

讲述:李斌

绘图:洛思思

- END -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