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本集节目集中讨论了巴赫、亨德尔之前,也就是巴洛克晚期之前的西方音乐风格,由于宗教的影响、音乐写作手法的不同等因素,使得在1700年之前的西方音乐,与今天呈现出非常不同的面貌。
1、巴洛克晚期之前的音乐为何少见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焦元溥,欢迎您收听《焦享乐:一听就懂的古典音乐史》。在这120集节目的第一集,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古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这个时期好几百年,我们不可能用二十分钟的节目介绍完,所以与其说要介绍这个时期的音乐,不如我们来解答一个非常非常根本而且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这个时期的音乐我们很少听?
我说这段时期的音乐很少听是有事实根据的,大家可以翻翻看您手上所能拿到的任何一个音乐会场馆或者是交响乐团的年度曲目规划,可以发现,一般的音乐会就是从巴洛克时代的作品开始,甚至是从巴洛克的中晚期开始,还没有到巴洛克早期的音乐,在节目单上面我们鲜少看到巴洛克早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更早的中古时期的音乐。
一般人从巴洛克晚期开始聆听的做法也不单单只是我们而已,举个例子,2011年的1月《》的乐评人托马西尼(Anthony Tommasini),在《》上面开了一个为期两周的“谁是十大作曲家”的讨论,我这里不去讨论他的名单,但是我想要看一下他的游戏规则。
他的游戏规则是什么呢?他要把讨论专注在晚期巴洛克之后的作曲家,换句话说他的选择几乎就是从巴赫跟亨德尔开始,如果您愿意,当然可以加上维瓦尔第、斯卡拉蒂这样的作曲家,但他明显就是不要讨论我们刚刚说的中古、文艺复兴到早期巴洛克的作曲家。为什么呢?他的理由是:晚期巴洛克之前的这种音乐传统和风格,和晚期巴洛克实在是太不相同了,不同到几乎是另外一种艺术形式。他这样讲有道理吗?我们可以来听听看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
《感恩上帝:节庆弥撒的格列高利圣咏》之“赐我平安”Adorate Deum / Gregorian Chant from the Properof the Mass / Introitus: Da pacem
2、中古时期的音乐是什么样子
听到这样的音乐以及演唱,大家有没有一种好象身在教堂的感觉。没有错,如果要讨论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就必须要讨论到教会的历史,非常多和声对位音乐写作的规则都是由教士在教堂里面经由不断地唱歌实践而发展出来的一套音乐写作技法,我们现在所听到的是《格列高利圣咏》中的一首,这是以教宗格列高利一世的名字来命名的,它在西元590—604年的时候,也就是相当于隋朝这个时候,担任教皇,他下令搜集当时流传于教会还有民间的歌曲,编成了这一本曲集,所以后世把这个曲集称为《格列高利圣咏》,也有人翻成《格里果圣歌》。
西方在此之前当然有音乐,而且我们应该可以想像之前的音乐其实也非常丰富,但是这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有系统地搜集、整理、记载音乐,之前的很多作品缺乏良好的记谱形式的话,我们现在也没有办法知道它的样子。
格列高利教皇不只下令搜集和编纂,有了成果之后也进行推广,使各地的教会都在弥撒和礼拜仪式的时候用这样的音乐,因此可以说是西方基督教音乐的源头了。
《格列高利圣咏》的音乐风格是什么呢?第一个,这是一个单线条的演唱,顶多就是一个人独唱或者是齐唱的差别,也没有伴奏。这样的音乐节奏是蛮自由的,但是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单调?
没有错,我们觉得单调,以前的僧侣他们也觉得单调,所以慢慢他们就找出来,说不定我们可以为这样一段旋律再加另外一个旋律,但是要加怎样的旋律呢?怎么样的声音能够配合它又是和谐的声音呢?我们来听听看十四世纪法国中世纪作曲家马肖(Guillaume de Machaut)所写的精彩音乐。
马肖: 《圣母弥撒曲/真言集》之“垂怜经” MACHAUT: Messe deNostre Dame (La) / Le Voir Dit / Kyrie
这首马肖的代表作《圣母弥撒曲》,有非常精密的音乐写作结构,像是一个很精彩的数学游戏。不过我们如果不看乐谱,就听音乐的话,大家觉得音乐有了多线条真的丰富很多,可是以我们现在的耳朵来听,好象还是有点单调,为什么呢?
因为在马肖那个年代,要从一条旋律到多条旋律,那就要找能够跟原来的声音和谐的旋律,那个时候被认为和谐的旋律其实相对有限,主要是四度、五度,就是“哆、来、咪、发、唆”,还有比它高一倍,也就是八度。所以在十四世纪的复音音乐当中,四度、五度、八度占据绝大多数的作品。
如果以二十一世纪的耳朵再回来听十四世纪的音乐,这个音乐是结构很复杂、很精巧,但是我们的耳朵可能没办法感受到它结构上面的妙处,只会觉得这样的声响真的是单调。但作曲家其实也不愿意这么单调,之所以只能够用这一些音程、很单调的和弦,在于这是教会规定的。
教会有自己的想法,神父、主教认为这些和弦比较具有神圣性,很纯洁。不过这和作曲家或一般人的标准可能不太一样,但是就像我们看到时代不断地演进,这种对于神圣性的坚持,最后也是逐渐被打破了。
3、三和弦的诞生影响了今天的作曲
在刚刚我们听到马肖的《圣母弥撒曲》大概五十多年之后,我们听听看英国作曲家也是占星家John Dunstaple(约翰·邓斯泰布尔)所写的音乐,这也是宗教作品,可是我们听这个声音就会发现丰富很多,变化也很多,更接近我们这个时代的耳朵。
邓斯泰布尔:《弥撒曲乐章》 Credo a 4,JD12,DUNSTABLE: Quam pulchra es / Veni Sancte Spiritus / Mass Movements/ Credo a 4,JD12
刚才那段马肖的作品我们听到的,主要是四度、五度,还有八度。可是这个作品里面,不只是有四度还有三度,不只有五度还有六度,音与音之间容许叠合的比例放宽了、变多了,我们就听到这样丰富的音乐。
而且邓斯泰布尔还做了一件事情,是什么呢?就是大量使用三和弦。三和弦现在已经变成我们的音乐常识,就是哆、咪、唆,这个三和弦的声音组成听起来非常简单,但它包含了什么?
哆咪是一个大三度,咪、唆之间又有半音,所以是一个小三度。所以三和弦结合了大三度、小三度。度之间就是音与音之间的距离,大家如果对这种音乐名词感到非常困惑的话,其实没有关系,我们不需要知道这么多的名词,不需要去分辨这么多的术语,我们只要知道结果,就是三和弦哆咪唆这样的和声骨干后来成为几乎所有受到西方音乐影响的作品的骨干,也就是说从十五世纪早期到现在大家所听到任何一首流行歌曲,都是建立在所谓的三和弦这样的和声基础之上。
接下来再发展一点点,到了1450年左右,我们可以说到了十五世纪中期,西方世界(其实也是整个人类世界)所有我们目前所熟知的音乐写作素材跟技法,包括旋律,节奏,和声,主奏跟伴奏的差别,有人声也有乐器,还有科学化的记谱,这些都已经出现了。
但既然如此,让我们回到我们节目一开始的问题,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听西方古典音乐,为什么不从1450年这个时期的音乐开始听,为什么还要再往后推个两百多年,这中间到底有什么差异?
为什么《》乐评家托马西尼会说这个时期的音乐跟我们所熟知巴洛克晚期的音乐有根本上的不同呢?
好,我们就再听一下这个邓斯泰布尔的作品。
4、中古时期的旋律比和声更重要
这种音乐形式叫做复调(polyphony),所谓复调顾名思义,就是两条或者是以上的旋律线,而这个旋律线它们有主从之间的关系吗?
没有。
谁是主旋律、谁是伴奏?没有。它们相对来讲是平等的旋律线,同时演奏,当然它们互相辉映,但是彼此是有独立性的,每个声部都一样重要。让我们快转时空到三百多年后,巴赫所写的《B小调弥撒曲》,同样是宗教音乐,同样有合唱,当然这个有乐团伴奏,但是我们如果先不管乐团伴奏,我们仔细听这个合唱的声音,和之前的音乐不一样究竟在哪里。
巴赫:《B小调弥撒曲》之“求主垂怜”BACH,J.S.: Mass in B Minor, BWV 232 / Kyrie eleison
大家听出来哪里不一样了吗?
刚才这一段虽然有好多不同的声部,而且是从最低音的旋律、最低音的声部开始,可是一层一层往上叠,这几个声部之间并不都是一样重要,当一个声部成为主旋律的时候,其他就是陪衬。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这一整段音乐的写法,也可以发现,有稳固的低音部,也有明显的高音部,而中间的声部像是填充物,让声音丰满。
但不是每个声部都一样重要,我们还是听到了很多线条,线条之间并不各自独立,如果大家容许我用一点点术语来说的话,你会发现我们现在听到的音乐,和声感、和声的“进行”很强,强到压过了旋律线自己的行进,但是像我们刚才所听到的邓斯泰布尔的作品,就会发现每一个旋律还是有自己各自的走法,旋律要比和声重要。
我们现在听到的这样的音乐写作法,当然一直到现在的流行歌曲都是以这种方式和概念来写作。
所以就音乐写法上来讲,巴洛克晚期的音乐跟之前的作品确实有这样根本性的不同,而我们的耳朵当然也就比较熟悉巴洛克晚期到现在的音乐语汇了。
本集小结
最后让我为今天的节目做一个结论,无论你喜欢的音乐是哪一种,产生那种音乐的所有的条件,像是旋律、节奏、和声等等元素,在1450年左右都已经被发现了,但为什么我们所熟知的古典音乐大概是从1700年之后才开始算起呢?
原因就在于音乐写法的不同。
中古、文艺复兴,还有巴洛克早期的音乐不是不好,但对现代人的耳朵来讲,有那么一点违和感,所以除了专门的音乐会之外,大家比较少在音乐会里面听到这样的作品,但它们绝对也有价值被大家认识与喜爱。
本集节目在此告一段落,非常感谢大家的收听,在下一集的节目里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一直说音乐史中,中古、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但这个时期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中间是不是有非常明确的分割点?
我们刚才说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不常听,可是这段时期的音乐确实也影响了后来的发展,如果要论影响,最大的影响又会是什么呢?
我们下一集节目再见。
*本集古典音乐配乐版权由“库客音乐”授权提供。
焦老师的37节课怎么买
一听到中世纪的音乐有一种有点可怕的精神洗脑感觉
感谢焦老师 ,讲得太棒啦!
1999年圣诞之夜参加过在新西兰奥克兰的两条新年弥撒,唱诗班分别用传统和现代方式演唱宗教歌曲,用现代方式演唱时请的是最名的流行歌声,也很有趣。 正如焦老师所说,是中古和巴洛克不同的延续。听你文,找到了这种方法的出处。 受益匪浅。
原来这就是阿卡贝拉
非常感谢!
受益
Good
试听起码有一个完整的单元吧!这样才能判断这个节目是否适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