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孙策为何保留战袍,太史慈为什么愿意

38.孙策为何保留战袍,太史慈为什么愿意

00:00
07:44

38.孙策为何保留战袍,太史慈为什么愿意

 

第二天再战的时候,孙策却不见太史慈,为什么?我们总以为身为老板,都希望自己的手下好好表现,其实并不尽然。老板与部属也有派系之分,让与自己不同阵营的部属表现越好,岂不是越让自己难堪?


所以太史慈虽是刘繇的战将,但因他不是自己的亲信,刘繇便看不得太史慈太过能干。


第一次太史慈执意出战,已经让刘繇怒气难平,第二次自然坚决不会再给太史慈出风头的机会了。即使派出的其他将领不是孙策的对手,刘繇也心甘情愿,觉得这是自己的权利。

 

拒绝太史慈出战的刘繇很快就被打败,孙策随即攻破了城池。中国人非常聪明,发现平地难守,便砌砖围墙,这样城池就易守难攻了。


攻城者若想取胜,必然死伤众多。而一旦城破,城中的人也难以逃脱。按照常理来讲,孙策既然能够攻破城池,定会有办法让太史慈无法脱身。但他却预留了一条生路给太史慈。


可见,想要置人死地还是留有活路,采取的处理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有时我们能够幸运地走出困境,千万不要把功劳完全归于自己,有人在暗中相助也说不定。

 

孙策得知逃脱后的太史慈在泾县招募兵勇要为刘繇报仇时,就按照周瑜的计策三面攻打泾县,并在城东设下埋伏生擒了太史慈。太史慈被押见孙策,孙策以礼相待,太史慈并不予理会。


大家可以想象,如果太史慈一开始就马上表示投降,孙策会作何感想?他一定会认为此人太不可信,现在归降于我,以后还会再投靠别人,说不定一翻脸又把太史慈杀掉了。


可见在紧急情况下,人的临场反应非常重要。但这种本能反应是装不出来的,它是个人修养的表现,是一种长期的积累,也是一个人的命运。太史慈被擒后,完全是一副要杀要剐悉听尊便的态度,反而使得孙策对他更加地敬重。

 

孙策再三吐露对太史慈的英雄相惜之情,诚请太史慈入账。太史慈进入孙策账中,见到孙策悬挂着与自己相斗时留下的破烂战袍,他是什么反应呢?


他第一感觉肯定会认为很奇怪,因为我们说过,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他转念一想,会觉察到孙策很在意两人之间的那场搏斗,慢慢也会认识到孙策为了收降自己,当时是手下留情了的。


想到这里,太史慈难免会为孙策的良苦用心而有所感动。其实,这正是孙策的高明之处。


人与人之间,与其不断地用语言去刺激、去说服,不如创设一些情境,让对方在情境当中去感受、去领悟,这样无声胜有声的说服力更大。


现在孙策就是用这种办法,他把破烂的战袍挂在那里,让太史慈自己去感受,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

 

终于,太史慈被孙策感动,归顺于他。太史慈为什么愿意投降?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谈一谈。


我们认为“三国”是一个国家,而不是三个国家。只是因为所拥立的集团不一样,所以暂时分成三个不同的阵营。这样理解就会明白,《三国演义》记录的是同一个国家里面不同势力相互竞争的历史。


如果“三国”是三个国家,那任何人的投降都是叛国行径,那还得了?对于中国人来说,只要牵扯到国家利益的问题,那是非常严肃的。只要通敌叛国,出卖国家利益,绝对是不赦之罪。

 

太史慈的投降,其实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讲的跳槽。孙策费尽苦心招揽人才,而太史慈原来的老板又心胸狭窄、嫉才妒能,在这种情况之下,太史慈归顺孙策,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


所以太史慈的投降不是叛国,他只是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势力当中,换一个阵营去实现心中的理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你的需要是什么

    孙策最后也很傻

    曾仕强学堂 回复 @你的需要是什么:

  • 宁宁的喵喵咪

    这个声音大多了,认真听,仔细听

  • 1855080uoj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