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都会丨夏永《黄楼图》

美国大都会丨夏永《黄楼图》

00:00
16:05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博物馆有得聊,我是冯海啸。这期节目我接着给您介绍。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绘画艺术,提起界画可能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界画是在中国绘画中单独的一个绘画品种。画面主要以描绘楼阁,建筑山水为主,往往一幅精彩的界画在山水背景的映衬下显得富丽堂皇。由于画面主要表现的是亭台楼阁,山水建筑,所以在绘画的时候,画家要用界尺为工具引线表现出建筑的结构,这样的画种又叫界画。


界画的历史比较早,相传在晋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在我们留下的界画实物中,早期的界画很难见到,反而是元朝以后,我们能看到一些精彩的界画作品。这期节目我就介绍一幅元代画家夏永所画的界画《黄楼图》。


元朝画家夏永,在绘画史上名头并不是很大,知道的人也不太多。关于他的材料也比较少,他的界画技艺非常突出,主要学习的是他同时代的老师王振鹏,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夏勇的画作数量特别少,也就是五六幅的样子而尺幅还都不是很大。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着一幅他的尺幅高20.7厘米,横26.8厘米。就在这么一个不大的尺幅上面,在画面的右下角,作者描绘出复杂精湛的楼台建筑,所绘画的是位于徐州的黄楼,画面右下角描绘的黄楼,处理的非常的繁密线条精细,用后人形容可以说是细若蚊睫,意思说夏勇的界画线条精细得就像蚊子的睫毛一样的细密,现场看我想应当拿着画境或者是放大镜才能看清楚,整个这座楼阁的轮廓成一个近似的梯形,屹立在画幅的右下角,在层层的城墙上面,描绘着细腻的柱子,窗户楼沿在楼阁的平台上,还种植着粗壮的松树向外探出,楼阁的最高处能看到,这是一个重檐歇山顶的建筑,建筑的戗脊和垂脊还有上面的吻兽十分的突出且清晰。精彩的斗拱绘画也很精细,笔力得当充分的表现出宋元时期建筑特征。整个这幅画儿以空白为背景,在远处和楼阁相映衬的地方淡淡的皴染了一些朦胧的远山,以他精细的披麻皴的笔法,画出了时隐时现的山峦,在云雾山峦之间有一位骑着仙鹤的仙人正在向远处飞去,大面积的空白的背景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更加精彩的是,在这个空白背景的空间里面,夏勇用很精湛的细若蚊足的蝇头小楷,题写了一千多字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大文豪苏辙,也就是苏轼的弟弟,所写的《黄楼赋》。


这件作品它带有很强的夏永自己的风格,既然夏永的画作留下来不多我们怎么能够认定这是他的风格。夏永的画作面貌,我认为还是比较近似的,我们能见到的他留下来的画作,描绘的基本是《滕王阁》《黄鹤楼》画面构图非常的类似。要么这个楼阁处理在画幅的右下角,要么处理在左下角。同时呢,在空白的背景上画一点远山,画一个飞翔的仙鹤,上面骑载着的仙人,然后题写精彩的小楷的文字,比如《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在元朝蒙古族统治的时代,我国的山水画非常的发达,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人山水画画作。在这个文人山水画而异常繁荣的时期,很少有画家进行界画创作,虽然夏永留下来的作品很少,但是起码他也让我们看到了元朝界画的成就。


画界画的时候,是用界尺作为引线的工具,听着容易,实际上画起来并不轻松,他的方法我简单的来说,画家要左手按住界尺,界尺的外沿有一个凹槽,画家右手要拿两支笔,好像我们今天吃饭用筷子一样,后面的这支笔笔头朝上笔管朝下,顶住界尺的凹槽,前面的那只笔笔头朝下,笔头蘸墨进行打线。两根笔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差不多是我们一个手指的宽度,将近有一厘米左右。要画好界画线条要非常的均匀、工整、平行。表现出建筑上的瓦垅、柱子、梁房还有窗格,所以在打线的时候要目测看好线条之间的距离有多大,不能错,一点儿一点儿的,随着打线随着往后移动尺子,这样的技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出来的,精湛的画家却可以非常的纯熟,一幅好的界画配合着后面的山水,能够展现出一种仙山楼阁的意蕴。


夏永的界画又很小,长宽大多也就是20多厘米,甚至还有小小的团扇的扇面儿存世,我在猜想是不是他所绘画的界画曾经是用作大幅壁画的文本小稿?而这也未可知,因为在元朝的时候道教和佛教的都比较兴盛,道观寺庙他们墙壁也需要大量的壁画创作。我猜测夏永的这些画幅小的界画,很可能是用作大幅壁画创作的粉本,当然这个观点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另外我介绍的这幅作品,《黄楼图》,在这幅作品的背后还有一些,很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很有趣的情节。黄楼这个建筑现在就在江苏的徐州。徐州古称彭城,如果我们到当地去参观的话黄楼已经不是画面上这个样子了,应当经过后世的改建,黄楼在徐州也是著名的景点之一。为什么是这样这和一个历史上很有名的大文人分不开,就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轼,就在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的时候,七月黄河决口,大水将近淹没了彭城,这个时候苏轼正好被自请外放到彭场做太守,就是当地的地方官,大水将要淹城,城中的很多百姓,尤其是富户都非常的着急,要迁到城外去避难。作为一城的太守苏轼,非常的镇定率领民众,拿着工具聚集石土干草,来进行抗洪救灾。当时的水据文献记载的是两丈八尺,比城里的地面还高出了一丈零九寸,但是苏轼劝说城防的守卫积极的防御,却说城里的富户人家不要往城外跑,积极的参与抗洪救灾。他主持把河水引向黄河的故道。在城东南筑起长堤,苏轼还亲自在这个场地上搭了一个草棚指挥救灾,他说人在城在誓与徐州城共存亡。终于,在苏轼的领导之下军民齐心合力战胜了水患徐州城被保住了。当大水退了之后苏轼就命人在城的东门盖了一座黄楼。这也就是这种黄楼的来历,为了取以土胜水的这个寓意,黄楼的外观还涂抹黄土,楼盖好以后,苏轼,就让他的弟弟苏辙,以及他的弟子也是他的好友秦观分别作了黄楼赋。今天黄楼赋还被镌刻在黄楼上,当我们知道了这个黄楼的来历再欣赏夏永的这幅画作似乎让我们有在尺幅之间凭吊古今,睹物思人的感觉。这是小小的画作,让我们看到了苏轼在做地方官的时候,身先士卒治理水患的功绩,所以有学者就提出来,这幅画作可能有政治讽喻的意味,作者以北宋熙宁十年的那场大洪水为背景创作这幅画作,但是那上面的黄楼赋,却又用小到无法辨识的字迹来抄录,这就掩盖了画家画这幅画的真实用意。他隐晦的表达出作者已经意识到了1340年的时候洪灾将重新来临,甚至它预示着重大的社会动乱,这场而社会动乱的最终导致了不到20年蒙元政权的彻底覆灭。学者的这种推测是不是有道理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夏永留下来的楼阁亭台的界画作品,大多数都是这个构图,不光画过黄楼还画过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构图类似上面都有细若蚊足的小字的题记,是不是每幅画都有这样的意义我想这就有些牵强了。画家毕竟是画家,在画面中未必能够承载过多的政治隐喻的信息,如果学者们的猜测成立的话,那是不是他的其他的画作,也都带有类似的政治隐喻的目的?我认为一幅精彩的界画作品,可能会带有凭吊古迹怀念古人的情绪,但是过多的政治的隐喻被附加的绘画的欣赏中,我觉得这就想得有点儿多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呢,这幅精彩的画作让我们看到了元朝界画极高的成就,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和现在保留下来的黄楼大不一样的,宋元时期的黄楼的面貌。它可以作为我们古建筑的一个重要的参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唐朝念丁丁

    冯老师讲的真细致 我了解到了界画及它的画法 谢谢老师 会一直听这个节目

    博物馆有得聊 回复 @唐朝念丁丁: 谢谢

  • 明湖醉月

  • 87241814

    用什么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