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自私的定义:自私不是损人利己
 8172
试听180

07自私的定义:自私不是损人利己

00:00
14:39

您好,欢迎收听我的经济学课,从这一次开始,我们才是真正学习经济学,前面介绍的都是科学方法论。如果您对照像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些流行的经济学教材,会发现我们的结果很不一样,因为我们是按着科学的三部曲来走的一上来是先讲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因为科学的第一部曲就是基本假设与公理。


 


我们在之前的课上讲过,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提出来的,他提出的基本假设就是自私。后来的经济学家发现自私这个术语有时不是很合适,例如投资的时候人们比较容易犯错,做出结果是损害自己利益的选择,好像不是很理性。这个时候用“不自私”来形容显然不太合适,所以现在很多流行的经济学教材更多是用“理性”这个术语。但是我觉得“理性”这个术语其实也涵盖得不够,所以我认为这两个术语都应该保留,有时候用“自私”这个说法比较合适就用“自私”,有时候用“理性”这个说法比较合适就用“理性”。


 


那么,什么是自私或者理性呢?我们要先来下定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自私”这个词是个贬义词,自私就是说这个人不好,只为自己着想。但是自私在经济学里面是一个科学的定义,它是中性的,并不包含贬义或者褒义的感情色彩。自私的定义是:人会尽可能的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最好的结果,所以这也可以说是理性。也就是说,经济学假设人做任何事情都是要盘算一下的,盘算的就是成本和收益。您可能已经听说过,经济学里面有个叫“成本收益法”的东西,但这其实不是一种分析方法,而就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就是人做任何事情都要衡量一下成本和收益,一定要追求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所以最小代价很多时候又会等同于最低成本之类的术语,最好结果也会跟最高收入、最大收益等术语等同。


 


 


自私不是损人利己


 


经济学假设人总是要以最小的代价争取最好的结果,而自私这个词在汉语里面确实也包含着趋利避害这样的意思,所以经济学里的自私更多是指趋利避害。说起自私在汉语里的使用,往往会使人联想到另一个同义词:损人利己。这就要非常注意了,就是我们一定不要把自私跟损人利己混为一谈。因为“损人利己”这个词的含义,是指以损人的方式来达到利己的目的,也就是说这个词中只有后半部分是跟自私的含义是一样的。但是,是不是一定要用损人的方式来达到利己的目的呢?那就不一定了,因为损人其实不一定是达成利己目标的代价最小的方法。让我们再重复一次自私的定义,是人会尽可能以最小代价达成最好结果,最好结果当然是对人自己有利的结果,但损人未必是最小代价的方法。也就是说,“损人利己”这个词包含了一个偏向性,就是它其实已经把实现自私目标的手段加进去了,但是光是自私本身并不包含任何手段,它只谈目的,人的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要利己,就是要自私。


 


因为自私的假设是亚当斯密提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去看《国富论》里面的原文,原文非常强调的一点就是以最小代价达成最好结果的手段很多时候反而是利他,也就是通过利他来利己。大家都未必看过《国富论》,但只要学过经济学的可能多多少少都听说过书里的这个例子:面包师傅制作面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你好,他是为了他自己,他是为了把面包卖给你之后从你那里得到钱,从而增加他的收入,但他客观上填饱了你的肚子。《国富论》里说,通过利他的手段达成利己的目的,反而比慈善行为更有助于社会发展。人可能有很多兄弟姐妹,但他要在社会上做成什么事情的话,不能全指望兄弟姐妹无私地帮他的忙,他很多时候都要靠别人帮他的忙。但怎么靠别人帮他的忙呢?那就是靠大家互相利他。《国富论》强调的是市场的作用,市场的作用就是引导人们通过利他的方式来实现利己的目的。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无形之手:市场是一双无形之手,推动着那些自私的人不约而同的做着利他的行为。所以亚当斯密当时并不是有意识地为经济学寻找基本假设,而是为了阐述市场的作用而提出了这个自私的假设,不知不觉之间就为经济学完成了科学的第一部曲,奠定了经济学的科学地位。事实上经济学诞生的时候,科学方法论还没诞生呢。


 


 


为什么大家往往选择以利他的手段利己


 


让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把这个问题讲得更清楚,比如我们把最好的结果简化为要得到钱,得到钱的方法是有很多种的,但是全都可以归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通过利他来利己,最典型的就是亚当斯密举的面包师傅卖面包挣钱的例子;第二类是通过损人来利己,抢、偷、骗,都是属于这一类;第三类是既不损人也不利他,比如乞丐乞讨。在世界上这三类方式都有人做,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选择呢?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世上的绝大部分人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选择的都是通过利他来利己,后面两种情况绝对是少数。那么我们先讲绝大部分的情况,为什么通过烤面包出售来得到钱而不是抢呢?因为我们刚说到所谓自私一定是选成本最小的方式来达到最好的结果,这三种方法其实都是各有代价的,对大部分人来说,通过向满足别人所需来赚钱往往是代价最低的。烤面包有什么代价呢?首先你得学会如何烤面包,这是学习成本。第二,要买各种各样的制作面包的原材料,还有店铺租金等等,这些也都是成本。第三,你得付出人力成本,要起早摸黑地工作。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新闻,说上海有个老爷爷靠着每天自己做包子再卖出去挣的钱,不仅把儿子送上大学,还买了房子。是上海的房子耶,好贵的!但他的钱真的那么好挣吗?每天凌晨三点就得起来开始做准备,几十年风雨不改,天天如是。你做得到吗?他儿子就做不到,不愿意继承父业。


 


所以,通过满足别人所需来赚钱是很辛苦的,但是拦路抢劫真的是无本生意吗?当然不是,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你别只看到强盗吃肉,没有看到强盗砍头。抢劫是违法的嘛,一旦被抓那是砍头的代价,是拿命去换钱,对于绝大部分宁愿做安分良民的人来说,这代价可比辛苦工作高得多了。


 


再来说乞讨,一般认为乞讨的收入不多,天天坐在街边日晒雨淋也很辛苦。但是据说其实乞丐收入很高的。我看《福尔摩斯探案》里就有这么个案子,有个女人向福尔摩斯求助,说她丈夫失踪了。后来一查才知道,原来她丈夫是扮成乞丐去了。她丈夫本来是做新闻记者的,有一次要写一个关于乞丐的采访,为了了解真实情况,亲自扮成乞丐来体验生活,竟然发现乞丐的收入比他做记者还高!于是索性改行做乞丐了。我也不止一次地看过真实的新闻报道,说深圳啊、迪拜啊这些大城市里的乞丐其实收入很高很高。但是事实呢,宁愿做乞丐的人依然属于极少数,为什么呢?因为做乞丐的成本除了刚刚说的日晒雨淋之外,更重要的是丢脸啊!你说如果人家问你是干什么的,你回答说:我是做乞丐的。这多丢脸啊!《福尔摩斯探案》里的丈夫也是瞒着妻子做乞丐的,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当然是做记者比做乞丐要脸上有光得多嘛。


 


这就引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非货币收入也是收入,非货币成本也是成本。经济学里说的收入与成本,大家千万不要狭隘地理解为只是指金钱或者货币的收入和成本,非货币的收入和成本也要算进去的。很多对经济学一知半解的人,就是在这一点上误会了经济学,以为经济学就只是讲钱的,把人看成一切行为都只是为了钱,人哪有什么庸俗拜金啊?这是对经济学天大的冤枉,经济学从来没有说人只为了钱而做事,安全保障、友情爱情、尊重认同,诸如此类的所谓马斯洛需求,经济学全都有考虑在内的,叫非货币收入。人做事时都要衡量收入与成本,那收入是货币收入加非货币收入才是完整的收入,那成本是货币成入加非货币成本才是完整的成本。所以为什么绝大部分人不会选择做据说货币收入其实不低的乞丐呢?因为自尊伤不起啊,言下之意这是一个很高的非货币成本,很多人衡量之后发现做乞丐不劳而获的收入其实并没有高过日晒雨淋加非常丢脸的成本,一点都不划算,于是自私本性让他们还是选择不做乞丐。


精选用户评论
  • 烟ray

    自私的含义更像是人们想要趋吉避凶的意思。趋吉比凶隐含了不确定性,即交易费用

其他用户评论
  • 烟ray

    重新听这篇,突然发现这章讲的真是精彩,老师对自私的理解真是深入,有利他讲到道德,讲到法律,这门课真是值钱。

    烟ray 回复 @烟ray: 发错了,比评论给后面一节。

  • 刘波_品牌策划设计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人是自私的,会尽可能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收益。 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收益也包括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 追求最大收益,人们更多通过利他而不是损人来利己,一起把蛋糕做大,而不是抢着分蛋糕。

  • 云中歌_yt

    利己不一定非要损人,即就是:不一定非要是零和博弈才能使自己获利,正和博弈也可以。

    刘波_品牌策划设计 回复 @云中歌_yt: 通过损人来利己,从社会总体来讲,财富没有增加。通过利他来利己,整个社会财富会增加,是收益更高的方式,当然鼓励利他。

  • 烟ray

    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利他和损人相结合。

  • ianson0817

    任何理论都有其解释边界,尤其自私人和理性人假设,大家一定要警惕。强烈大家学习复杂经济学这个学科。

    ianson0817 回复 @ianson0817: 尤其是上升到自由主义这种意识形态的,新古典经济学和自由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