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我是橙子。
在国内,不论是高考,还是考研,都和考试分数有很大关系。那留学申请学校和分数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分数最高,就能申请上顶尖的名校吗?今天我们要一起聊聊分数和名校的关系。
在我接到哈佛录取之后经常有家长朋友以及师弟师妹问我:“你是怎么考上哈佛的?” “考上”——这个词总让我觉得有些不妥。
首先,我能来到哈佛学习并不全靠“考”,虽然我确实要参加托福考试和GRE考试并提交大学四年的成绩单,但除此之外我还需要提交个人陈述以及推荐信,这才算是提交了全部的申请材料。而“上”这个字,大家如果仔细想想,隐含着一种垂直的结构,我在下面,而哈佛在上面,我要有着鲤鱼跳龙门的魄力和勇气,才能够“上”这样的学校。
这样看待问题的方式并不完全错误,哈佛确实是公认的顶尖名校,但事实上,我在申请的过程中除了哈佛也申请了很多其他的学校,但并不是每一个学校都给了我offer。这也就是说,并不是说哈佛要了我,其他学校自然而然的就要我;相反,在美国,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宗旨,换句话说是都有自己的脾气和秉性,而你申请学校并不单纯是够不够格的问题,而是在够格之外,是否能和学校“看对眼”的问题。
留学申请,特别是在硕士博士阶段,与其说是申请者进入学校的单向过程,更不如说是申请者与学校双向选择,相互了解,共同促进的过程。所以,与其说考上哈佛,我更愿意说是我和哈佛“两情相悦“,我们相互了解了彼此。
我通过学校网站、在校学生以及在地探访了解哈佛这个学校,那么哈佛要通过我提交的申请材料了解我,最后我们觉得彼此都合适,那么这事儿才成。
题外话,这种双向选择的思考方式,不仅适用于留学,也适用于我们高考后的院校专业选择,更适合于之后的求职就业。意识到自己选择的权利,既有利于自己更加清晰了解自己,也有利于增强自信与责任感,明确未来的发展道路。
这样一看,我们就明白了,留学申请这个过程事实上是通过申请材料充分展现自己,并体现自己与院校项目的匹配程度的过程。虽然要提交申请材料纷繁复杂,但其实所有的材料都围绕“我是谁”这个问题展开——
学校想了解申请者的方面,包括硬指标和软实力。硬指标体现申请者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包括:GPA、托福、GRE。这些指标的理想状态是达到良好(或院校要求)及以上。因为是基础,所以在这些硬指标上取得高分,对总体申请加分效果不明显(高得离谱除外),但若指标低则一定会减分。
GPA(学分绩点)反映申请者的学习态度及能力。如果自己本专业的课都没能好好学,那学校有什么理由相信你会好好上研究生的课程?然而,也听过不少低GPA逆袭的例子,但那也仅限于——把在学校的时间花在了自己钟爱的另一份事业/研究上,而这份事业/研究正好与要申请的研究生项目相匹配。或者,你有什么其他站得住脚的理由说明绩点低的原因。如果学校老师打分打得就是很低怎么办?刚也说了,GPA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保持在3.5/4.0(均分85以上)就安全。不过我相信,认真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托福成绩是针对非英语母语学生而言的。美本(美国读本科)学生或者全英文项目的学生无需提交托福成绩。院校通常对托福成绩有总分要求,有些甚至有小分要求,如哈佛要求听说读写每个部分(section)都至少在26分以上。托福要考多高呢?达到院校要求即可,不建议在语言考试上花费太多时间。通常来说,100以上就能满足大部分名校要求。有同学问了,如果没有达到语言成绩要求能不能申请?我的答案是,最好有原因解释,或者用别的经历(如发表英文论文,参加交换项目等)弥补。或者你想碰运气的话,那就去碰碰运气吧。不过都决定要出国留学了,为啥不打有准备之仗呢?
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大概是很多人的噩梦。理论上说,它反映了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逻辑思维能力。院校对GRE没有硬性要求,但有些学校在官网student profile[1] 上会发布入学学生的GRE平均成绩,如宾大教育学院硕士生平均GRE成绩是V156+Q158+AW 4.0。分数达到平均水平以上就很理想啦,也不要死磕。
硬指标是基础,软实力是个性。软实力集中体现在个人简历与个人陈述上。个人简历即简要地呈现个人经历,包括基本信息,科研/工作/志愿服务经历等。简历英文为Resume或者CV (Curriculum Vitae)。论两者区别,前者多用于求职,需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经历呈现,长度通常一页纸;后者应用于科研,罗列从事学术以来的研究经历、论文等,长度为两页甚至更多。对于申请者而言两者区别不大,简历不宜过长,最多不超过两页。
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 或Statement of Purpose,下简称SoP)是一篇阐述自己与学校匹配度的主观性文章。不同院校专业对个人陈述有不同要求,请一定明确字数要求和必需包含的内容。总体而言,个人陈述逻辑就一个词——“两情相悦“。说多一些,就四句话:“我想,我能,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
“我想”包括过去动机、未来规划;
“我能”包括相关经历体现的知识、能力和个人特质;
“我需要你”即Why School, Why Program——学校能提供哪些机会让我成长;
“你也需要我”即Why me——我能做的贡献。
可见,个人陈述展现了申请者对自己、对学校的了解程度,并且能阐述自己和学校为何“情投意合”,因此是申请中的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如果你按照我课里说的,想清楚了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要解决什么社会问题,做好人生顶层设计,并通过仔细考虑,慎重选择了院校项目,那么个人陈述便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即便如此,写作的过程也永远是整理思维的过程,需仔细审题,头脑风暴,提纲挈领,反复修改。我的个人陈述在写作时改了十多个版本,有超过二十个人审阅。这让我从不同角度吸取意见,受益匪浅。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历不同的是,个人陈述根据不同院校要求需更具有针对性,可以针对学校准备一个底稿,再在底稿基础上将why school部分修改。如果申请跨度较大的专业,则要突出不同经历。总之,文章是改出来的!
以我的个人陈述为例。我想解决的社会问题,是培养更多自主终身学习者。我个人的高考经历以及在大学的朋辈辅导经历让我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我的过去经历和动机;为了探索和解决这个问题,我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并做了相关研究,这是证明我的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除此之外,我还通过项目制学习的教育实践、朋辈辅导等实践经历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实践经历给了我不同的视角审视这个问题,比如在支教过程中我了解了城乡差异以及社会公平问题,在出国交换期间在美国高中实习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培养学习动机的东西文化差异以及社会问题。那么我希望我能进入哈佛在人类发展与心理学领域进一步深造,在哈佛的学习能够给我提供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实践的能力,那么我的文化背景和身份也能丰富哈佛教育学院学生群体的多元化以及教育议题的多样化。
这是非常简略的把我的文书说了一说,当然这每一个部分都需要细细打磨,以自己的实际例子为支撑。我也鼓励大家去看申请院校的网站,研究一下他们的办学宗旨,在此基础上论述自己与学校的契合度。总之,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每一封offer的背后,是做了双方的功课的水到渠成。
谢谢你的收听,下期我将和你分享我在哈佛的学习经历,下期见!
又一次听了这节课 启发很大 哈佛不是考上的 换到工作中思路也一样的
未来春藤 回复 @仲夏云朵: 是的,这套课程中提到的很多方法,不仅在课程里适用,在工作里同样适用。
规划对一个个孩子来说很重要
未来春藤 回复 @野子_sr: 是的是的,我们家两个孩子,他们的规划从8岁就开始了
这节课特别好 很实用
看见了
这节课很受益 名校都不是考出来的
现在教育已经看到了改革方向,越来越向综合素质发展了。了解学校重要,了解自己更重要!
文章是改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