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期题目
下图为某地理兴趣小组为进行野外考察而绘制的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img,2018/02/45-360-214.png}
该地区拟规划建设一条铁路,该小组成员设计了一选线方案。绘制在该地形图上,该铁路线甲、乙、丙、丁四段中最合理的是
A. 甲段 B. 乙段 C. 丙段 D. 丁段
【解析】
甲段最合理,甲段铁路线经过附近两个聚落的边缘,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所以A是正确的。
乙段有什么问题呢?弯曲太大,铁路线要求要尽量平直,乙段其实没必要弯曲,那个地方又没有什么人,弯过去浪费资源嘛,B不对。
丙段有什么问题呢?铁路线还是比较平直,周边也有聚落,但是铁路线从聚落正中间穿过去就不好了,火车噪音太大,比较吵。C不对。
我们最后看丁,我们看等高线,发现丁的地势要比丙高,从丙到丁是升高,再往后是下降,这一升一降没必要,丁这一块也没什么聚落。况且,这一块的坡度比较陡,铁路线不能太陡,在这里只能钻洞,那成本就高了。从丙到Z走直线,成本会低一些。
【答案】A
第29讲: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一般分为两种,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我们一个一个来看一下。先看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的时候,会冲击地表,把地表的泥土给冲走,这就会形成侵蚀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就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河流的侵蚀作用分为三类,是分别向三个不同的方向侵蚀,一种是向后侵蚀,叫溯源侵蚀,就是朝着河流源头的方向侵蚀,河谷越来越靠后。一种是向下侵蚀,叫作下蚀,河谷越来越深。还有一种是向左右两侧侵蚀,叫侧蚀。河谷越来越宽。
河流在形成初期的时候以向后侵蚀和向下侵蚀为主,因为这个时候河流的落差比较大,流速快,能量集中,使得河谷不断地加深、延长。这个时期形成的河谷是v型河谷。
等到河流成熟以后,河谷基本形成了,河流落差也比较小了,向后侵蚀和向下侵蚀减弱了,就开始以向两侧侵蚀为主了。这样河谷就会越来越宽。河谷就变成了u型谷。
我们可以以长江为例来看一下。长江是分为三段,湖北宜昌以西是上游,湖北宜昌到江西湖口是中游,湖口以下算是下游。
长江的总落差是6600多米,上游落差有6200多米,占总落差的95%以上。所以长江上游就是以向下侵蚀为主。大家去看长江上游的地形,一般都是河道比较窄,但河谷非常深,这是成千上万年不断侵蚀才形成这样的地形。
三峡大坝是建在宜昌,正好是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线,也正好是在中国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三峡大坝的选址还是非常合适的。
宜昌以后的长江,落差就小多了,河流向下的冲击力变小了,开始向左右两侧侵蚀,中下游的长江越来越宽,我们从长江上的桥的长度就能看出长江是越来越宽,宜宾的长江大桥的长度是900多米,武汉长江大桥的长度是1600多米,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是4500多米,长江的宽度增加的特别明显。
下面我们再看河流堆积地貌,河流在流速比较快的情况下,会把地表的泥土给冲走,当河流的流速下降、冲击力减弱的时候,泥土就沉下来了。日积月累,会形成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冲击平原包括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这三种地形形成的位置不一样。
洪积平原是在山前形成的,是河流刚从山区流到平地的时候形成的,河流在山区的时候,地势陡峭,流速比较快,会携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以后,地势变平缓了,河道也变宽了,河水流速就慢下来了,河水原来携带的那些泥土就在山前面堆积下来,形成扇形堆积地貌。
河漫滩平原是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形成的,在河流弯曲的地方,突出的那一边叫凸岸,凹进去的那一边叫凹岸,河流会对凹岸这一边形成侵蚀,对凸岸那一边形成堆积,泥沙会慢慢堆积在凸岸那一边的河底,越堆越多,越堆越高,后来堆积的泥土就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很多个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这里我们还要考虑一点,凸岸和凹岸,哪一边适合建港口呢?那很明显应该是凹岸,因为凹岸因为河水侵蚀,所以比较深,凸岸因为泥沙堆积,所以会比较浅。
{img,2018/02/47-250-250.jpg}
河口三角洲是在河流入海口的地方堆积形成,河流入海的时候,也是流速下降,河流携带的泥沙就是沉下来,堆积起来,形成河口三角洲。在北半球的河口,河流会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把泥沙沉到左边。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就是泥沙堆积形成的,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北侧。
长江总体来说携带的泥沙还不算太多,黄河携带的泥沙要多的多,黄河经过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把大量的泥沙带到海里,在入海口堆积,黄河三角洲也在迅速向海洋扩展。
本期题目
“V”型河谷形成后( )
A、下蚀减弱,凹岸堆积
B、侧蚀加强,凸岸侵蚀
C、下蚀减弱,凹岸侵蚀
D、侧蚀减弱,凸岸堆积
【更多节目】打开高考必备APP—贴心电台—学习—地理音频
挺好的,清楚
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