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宗族提携
【原文】
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sù。
【注解】
提携:扶持,帮助。
宗族:家族。
义塾:旧时由私人集资或用地方公益金创办的免收学费的学校,义学。
公田:这里应指家族共有的田地。
仁浆与义粟:施舍给人的钱粮。
【翻译】
家庭富足时要帮助家族中人,设立免费的公益学校和共有的田地;年景饥荒时要救济亲戚朋友,筹备施舍的钱粮。
【解读】
各位听众,今天讲《钱氏家训》的“宗族提携”。
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sù。
俗话说,血浓于水。一个宗族的亲戚,虽然经过很多代的传承后,有些亲戚关系已经不怎么紧密了,但毕竟同宗同源,宗族之间的相互提携和帮扶是非常重要的。
刘备小时候,虽然他妈妈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但毕竟家里已经非常穷了,这个时候,宗族的帮扶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国志》记载:
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和同宗刘德然和公孙瓒都是同学,向当时的大儒卢植学习,过去的人也知道,名师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刘德然的老爸经常给刘备发零花钱,和给他自己儿子的一样多)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刘德然的老妈不开心了,怎么能给别人家孩子这么多钱呢?)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刘德然老爸说,我们同宗有这么出色的孩子,将来一定不是寻常人)
这个刘德然的老爸非常有眼光,同时,这种做法在古代也是非常常见的。提携同宗,就是在帮助自己。因为这是在倡导一种良好的宗族风气,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万一自己家庭遇到困难,别人也会帮助自己家的。世事变化无常,谁能确保世代无虞呢?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往上追溯5000年,我们都是一家人,所以,要互相帮助,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
中国古代人,为了降低家族的整体生存风险,同宗的人喜欢群居在一起,有钱的宗族人呢,会多出一点钱,捐助宗族大家庭,设立义塾和公田。义塾就是公益性质的免费学堂,帮助上不起学的贫困同宗之人的孩子念书。同样,也设置一些公田,让没有地的穷困宗族人能够在公田里耕种,收点儿粮食养活自己。这在古代的乱世或者国家社会福利不是非常完善的时候,能够有效地提高同一宗族的老百姓的整体生存概率。
遇到兵荒马乱或者年景饥荒的时侯,更要救济亲戚朋友,筹备施舍的钱粮。
在东晋十六国的时候,北方的汉族人面对着长江以北走马灯似的不停更换的胡人朝廷,死的死、逃的逃,留在北方的少量汉人赖以存活的,就是靠宗族的力量。往往同宗同族的人会聚集在一起,修建一个个坚固的堡垒,史称“坞堡”。正是这些汉人修建的坞堡,保存了大量的汉族人口,汉族人在这些坞堡里发展生产,相互帮扶,维持经学教育,为后来北魏鲜卑族的整体汉化奠定了文化和人口基础。因为,从大的宗族范围来看,我们都是炎黄部落的后代,同宗同源。
华人大导演徐克有一部电影《断刀客》就给观众呈现了非常生动的乱世当中的坞堡时代的生存场景,苟活于乱世,如果没有以宗族关系为基础的坞堡保护,汉人早就在长江以北被屠杀殆尽。
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上多次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唯有依靠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亲情,相互帮扶支持,坚定的传承我们祖先优秀的文化和优良的家训家风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共识,才使得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永葆繁荣昌盛。
所以说,每一位中华民族儿女,无论是否远离家乡,漂泊异处,千万不能忘记这一点:
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sù。
飙叔深入浅出的讲解《钱氏家训》的文言文原文,并用讲故事的方法,详细解读中国古代这部实践效果最好的家训,看看别人家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每天晚上5分钟,听飙叔讲故事,学国学,爱上文言文。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