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视频,一位记者采访一些父母和他们的孩子。记者问父母,如果给您的孩子打分,您会打多少分呢?爸爸妈妈们一个个开始掰着手指细数起孩子的不足之处,然后迟疑地回答,70分吧,85,我觉得90分。当记者问起正在玩耍的孩子们,如果你们给爸爸妈妈打分,你们会打多少分呢?孩子们扬起志气的小脸,骄傲地回答,一百分,我给妈妈一百分。这个问题我也问过,我们家的右右,他和那些孩子一样,给我打了一百分。大家也可以问问你们家的孩子。
在小孩子的眼中,父母都是完美的。而在家长眼中,孩子都是有缺点的,十全十美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孩子将要出生之前,相信每对父母都或多或少的对未来生活有过憧憬,畅想着孩子的模样、性格、能力。在还没出生之前看到那些可爱的孩子,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以后也是这么可爱听话、爱学习、有礼貌。但现实有时确实会让父母恨不得可以倒带,将孩子塞回肚子里去。在我的家长课堂上,我们有一节课会探讨典型孩子和理想孩子的样子。典型孩子家长常常画的就是我们生活中那些熊孩子的形象。这些孩子会被标注上不听话,叛逆顶嘴,不爱学习,脾气暴躁,沉迷电子产品。而理想的孩子更多像是电视画报上那些洋溢着阳光青春的孩子。他们被标注上主动、乐观、彬彬有礼、学霸、运动能手、自律、兴趣广泛。我问家长们,生活有这样理想的孩子,大家都异口同声的说有,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们自己家的孩子就没有那些别人家孩子的优点了吗?大家也会说到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的优点。
可是为什么一想到典型的孩子,更多的是想到那些缺点?我们很多时候都用羡慕的口吻说着别人家的孩子,而不是自己家的孩子。孩子出生时,父母最初的愿望就是希望他健康、快乐的生活。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的期待越来越多,特别是开始有比较的时候,无形的带上了一些枷锁。孩子背负着父母们越来越多的期望。大家是否想过,在孩子的眼里,他们认为典型的和理想的父母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家长课里,我们也会和父母一起来探讨孩子们眼中的理想和典型的父母。通常典型的家长的形象就是不修边幅、非常忙碌,被写到的是唠叨、暴躁、焦虑、讨好、事无巨细。而理想了家长的形象往往就像影视剧里那些成功人士的形象,时尚、温和,喜欢孩子善于倾听,会做菜,会挣钱,会收拾,和社会是同步的。
为什么我们一说到现实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想到那些缺点?其实在典型的家长和孩子身上,我们也具有那些优点。你会发现我们的惯性思维往往擅长的是批判自己。所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就是夹起来以为是块肉!咬下去才知道原来是块姜。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正因为不完美,让我们有提升的机会,我们需要的是有所进步,而不是完美。孩子感受到父母能接纳自己,无条件的爱自己,这就是孩子自爱自信的源泉。
【接纳是信任】
接纳是信任。有一些朋友圈里,曾经看到这样一段影片,一位鸭妈妈领着一群可爱的小鸭子,准备爬上一个又一个台阶。鸭妈妈神气活现地走在最前面,最容易就爬到最高层,然后气定神闲地等着小鸭子们一只一只地爬上来。然而对年幼弱小的小鸭子来说,光是跳上一个小台阶就举步维艰。他们翻的翻,倒的倒。最后终于有一只小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跳了上去。接下来一只又一只的小鸭也跳上去了,直到最后一只最弱小的小鸭试了许多次也跳不上,翻滚跌倒。然后鸭妈妈依然站在最高处,无动于衷。小鸭越挫越勇,在跌倒十几次之后终于到达了,鸭妈妈这才领着鸭群从容地离去了。看到这里,我想到我们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跌倒了等着他自己站起来,我也像鸭妈妈那样什么也没做。那个时候我们是全然的相信孩子静静地等待着,相信自己什么也不做,孩子也能克服困难。为什么孩子长大以后,我们却不相信他们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隔壁小丽说不想上钢琴课。爸爸妈妈不信任的反应就是怎么可以不上课,不上课的话钱就白交了。你是不是又想买别的东西?不上钢琴课,你也不可以出去玩。不相信这是一个过程,也不相信小丽可以走出这个情境。如果爸爸妈妈信任的话,反应会是说,我听到你不想上钢琴课,发生了什么事?你愿意和我说说吗?我在这里陪着你,直到你做好了上课的准备。不信任的父母反应是担心焦虑,聚焦在缺点上。而信任的前提是会朝着建立了解的通道去感受孩子的需要。
【信任是基础】
所以信任是基础。不是因为孩子具有条件,我们才信任他,而是没有任何条件,我们父母都会先选择信任孩子。信任每个孩子都是心向积极正向的目标去发展的。信任是尊重。我们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场景?孩子跌倒大哭了,换做你又会怎么办?爸爸妈妈真的了解孩子的心情吗?有时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行为,对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在一些家长眼中,孩子摔倒不哭才符合他们心目中小男子汉的形象。父母用自己的认知代替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最终会放弃对自我认知来迎合父母的评价。合理情绪理论的创建者爱丽丝认为,孩子是有自我意识的,跌倒感到疼,于是就哭了。是因为他对疼痛有知觉,并且它的情感是忧伤的。但是如果孩子总遭遇到父母对这种自我体验的否定,它就会慢慢变得无法体验自我、认识自我。如果我们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就会相信他们评价的真实性。用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只能使其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了,孩子更是如此。假如在这次事件中,孩子听了父母的话,开始相信膝盖疼痛不是真实的,或者是不被允许的。如果我受伤了,但是我不能表达悲伤。
这样类似的事情多次重复,孩子就会逐渐失去正常的知觉认知,孩子会觉得哭是不应该的,哭是不对的,哭是不值得的。我没有什么可哭的。这样孩子将失去情感的认知,被教育成相信真实感受的反面。最可怕的一点是孩子逐渐会变成一个脆弱的人,一想到哭却不能哭的人。我自己就曾经是这样。一旦内心有冲突,想跟别人沟通时,还没说话就委屈的不行,话都说不出来。即使说声音也是激动的,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很苦恼。后来找到原因,小时候经常被强势的爸爸冤枉或者不理解,好像我们在一个贫乏的镜子中才能看到自己真实的样子。当我们的个性不加扭曲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当别人轻易的给孩子下定论,就扭曲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好像站在一面哈哈镜前,感受到的并不真实。那些在养育的培养支持下,自由体验和表达自我的孩子,可以在镜子面前清楚地看见自己,他们根据自己的内心体验来定义自我,他们的成长过程是自信的。
【有条件的爱】
什么是有条件的爱呢?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什么是有条件的爱?大多数父母都只是在孩子满足了自己的期望的时候才会爱他们。当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意的时候,他们就收回了他们的爱。这种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的爱的结果就是孩子学会了抛弃他们自己真实的感情和愿望,而只是接受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我们前面有提到,先联结再纠正,先拥抱再教授。当我们接纳孩子的情绪和已经发生的行为,就会让孩子放松下来,然后我们一起来处理问题,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而不是说教,告诉他什么行为才是正确的。有时提供机会去改正,是让人感到有希望的。
有一次我自己因为工作上的事儿有点生气,然后我家先生就对我说,这事不值得你生气。听了他说这话我就更生气了。你说什么?你凭什么说不值得?是我在生气,情绪是我的。却由旁边的人来认定它值得或者不值得。我当时的感受是伤心的。我觉得先生不爱我,不了解我,不知道我的感受,不知道来保护我。成人之间的交流也许还是势均力敌的。我们还可以为自己辩解,或者为自己去争取。可是孩子呢?我曾听到一个爸爸对哭鼻子的女儿说,爸爸不是不让你哭,但是你有些事儿,有事的时候哭,没事你就不要哭了,没事也哭不像话。我心里在想,谁没事还要哭,孩子只能忍着不哭。孩子的情绪不是被压下去的,而是被化解的。孩子跟我们争论和解释的机会都没有。有时父母姿态是高高在上的,觉得自己的人生经验比孩子多,然后就不由自主的去讲解自己的道理,自以为是正确的。用这些来否定孩子的感受和孩子的需要。有时还会指责他们的行为。
【每个人都渴望理解】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别人的理解,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允许。接纳情绪,看见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再解决问题。当孩子行为有不恰当的地方,他的情绪动机更需要被看见、被肯定。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和孩子来讨论怎么做会更好。只有在肯定和接纳的前提下,孩子的内心才是打开的,家长的建议和引导也才会成为孩子可以接纳的。有时孩子的存在帮助我们父母看到我们自己曾经被压抑的需要和渴望,需要认可,需要别人看见。所以无条件的接纳其实也是一条自我成长的路。无条件接纳的通道是看到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情绪。如果一个孩子不停的哭闹,你知道他是困了,那么你会更耐心一些。也就是说如果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你是知道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到更接纳一些。
但是很多时候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不是那么容易就看见,所以这个通道有时候就是不清晰的,这就需要回到信任的基础上。相信孩子是善的,相信孩子在未来的路上是要靠自己去走的。无论艰辛与风景多好,这个孩子我们都是相信他的。那么这个通道就自然是开着的,一旦不信任,父母就会迷失在自己的担心焦虑和幻想中,通道也就消失了。知道了是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行为本身。有时需要我们能区分清楚,我们让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并不一定是父母真的接纳孩子,或者说我们不让孩子做一些事情,也不代表我们不接纳孩子。接纳是接受和理解,无条件的接纳,就是不按某一种要求和条件去接受和理解一个人。
所谓生命的成长就是完善自己的不完美之路,无条件的接纳也是一个自我修行的道路。有位妈妈说,孩子发脾气时会打她。妈妈不断的强调说,我已经告诉他了,不许打我,可是他还是打我。我说当孩子打你的时候,你握住他的手,把她抱在怀里,让她就不能再答你了,妈妈说我抱不住。我说如果你想抱得住,你能抱得住?他才五岁,40斤。你就抱不住了,他要是再大一点,那怎么办?那位妈妈说,我是觉得他肯定是有情绪,所以要找个地方发出来。我说那就让他在你的怀里大哭,挣扎不就发出来了吗?这种情形会有很多,父母觉得男孩子没有办法,接纳并不等同于父母们没有办法去解决孩子的行为。父母千万不要说,所以就只能由着他去了。那是顺从,那是骄纵。而且我们父母并不享受这个,因为谁也不喜欢,自己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这种情绪积压下来,可能会在别的事情上发作。当孩子觉得父母拿自己没办法,表面看上去好像自己有力量了,但是内心深处他们也没有安全感。在孩子的心里,爸爸妈妈是可以依靠的港湾,他们觉得爸爸妈妈什么事都能做到,什么都不怕,这样孩子就有安全感。我们接纳孩子的行为是指不因为这个行为就否定判断或者评判这个孩子,但并不是由孩子的行为任意发展。
【倾听】
接纳是看见,倾听孩子。接纳就是接受现实本来的样子,看到真实的情形,看到孩子的价值,找到可以去努力的方向。是什么阻碍着我们接纳自己或者孩子?其实有些时候我们的内心有许多的潜台词,比如说这件事情必须得怎样?应该是那样的,或者一定会如何。当我们没有预设和成见,把孩子看成别人家的孩子,充满好奇的去了解发生的一切。我们可以倾听到孩子,听到他说的事情,他这件事情的情绪,并且也能听到他对这件事情的期待,能用语言表达的就不会积压在内心,而变成行为来呈现。当孩子对我们说话时,父母腾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目光接触,带着好奇,闭上嘴专心的听,不打断、解释、辩护、说教或者命令孩子,这样能让我们有机会进入到孩子的内心。真的倾听到他的心声。
善于倾听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善于倾听的孩子。当孩子被倾听了,情绪被允许,孩子可以平静下来。这时候我们的理智脑才能进入到解决问题的模式。我们父母要做的是静静的注视,默默的关注,随时在他准备需要的时候,张开怀抱接纳他的感受。我想这是每个孩子都期待的。接纳是从接纳自己开始,接纳我们彼此的不完美。很多时候我们说接纳孩子,那么我们内在是否对自己有一份接纳?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到。为什么要求我们的孩子要做到呢?不能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实际上就是不接纳孩子的成长。我们对于孩子都会有如此模糊的期待,希望他们的一切都能符合我们的愿望。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身上的不完美,就觉得自己需要替他们操心。那些不舒服的地方就应该举起大剪刀,对孩子修修剪剪,力图让孩子成为我们心中理想的样子。当孩子被我们修剪过了,就算是成功了,我们内心还是会有不确定、不自信的,想做无条件接纳孩子,就先从无条件的接纳自己开始。父母坦诚真实的面对自己的生活情绪需求,这也是成人照顾好自己的一种能力。
【教育就是提升自己的过程】
教育孩子的过程实际是父母不断的发现自己,教育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当父母能够接受自己,在各方面都是个不错的人,不拿自己与别人比较,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也就能够从正面的角度去看待孩子,不是去期待孩子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生活节奏来成长。有时觉得孩子的一些不足,通常是我们自己内心一些阴影投射在孩子身上。也许自己小时候受欺负,你就会特别在意孩子是否受欺负。有时候我们小时候性格被大人说成胆小、不大方,不善于交朋友,也会特别在意孩子性格是否外向,会交朋友。如果父母自己都没有安全感,就会对孩子的未来充满焦虑。自己没有自我肯定,就会从负面角度去评价孩子。
父母如果不接纳自己,也就无法全然地接纳孩子,总是把孩子想成自己心中完美的样子。如果能够往内心深入的去探索,就会发现那是一个虚幻的完美的孩子。其实是小时候自己想成为却没能做到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和批评指责,有时候最主要的根源就来自于我们的父母,不能接纳我们的不完美,没有谁是生来就能胜任家长的角色,我们也需要像孩子一样,在自己错误中不断的总结,像孩子一样继续成长。我们不是完美的父母,就别去苛求完美的孩子。孩子之所以成长,就是在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不完美之处。记住了,我们要的是进步,不是完美。每个人都需要有不完美的勇气,当自己承认自己并不完美也是一份能力,不完美勇气的背后是强大的接纳力,凡是完美的想法都会让自己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别人做到的部分。完美主义者经常让自己陷入挫败感,因为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做不到的部分,拥有不完美的勇气就是最好的放过自己,只有放过自己了,才能让自己轻松前进。我们要接纳孩子,如同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别人展示真实的样子。
曾有妈妈跟我说,道理我都懂,父母应该接受孩子,这样孩子才能有自信和安全感。可是一到孩子作业磨磨蹭蹭,上台慌慌张张,丢三落四的考试不认真。我还是控制不住的生气、发火。究竟怎么样才能做到对孩子无条件接纳呢?越是孩子犯错的时候,越是我们需要父母接纳的时候。心理学罗杰斯说,我们需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来接纳我们人格中所有的方方面面。一直爱孩子,接受孩子。在这种条件下,孩子就会觉得不需要去隐藏那部分,可能会引起爱的撤销的自我。他们就可以自由地体验到全部的自我,自由地把错误和弱点都纳入到自己的概念当中,自由地体验全部的生活。
以前有一位著名的歌星叫陈美琳,她是一个日本人,她后来赴了多伦多攻读心理学深造,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在这个期间她养育了三个孩子,都分别来考入了斯坦福大学。有一次大儿子考试回来,没有把考卷给她,并且把它放在包里,骗妈妈说考卷还没有发。然后就问他,为什么要说谎呢?还是说因为考不好?那一刻,陈美琳作为妈妈。她说她心里很被戳痛,她告诉孩子不管你考得好,不好,无论是怎样的孩子,你都是被妈妈深爱的,没有必要说谎。因为你撒了一个谎,就要说很多的谎来圆,会越来越脱离真实的自己,也会和妈妈的关系越来越远,这是妈妈不愿意看到的。然后两个人就抱在了一起,紧紧地述说和拥抱。从以后他们家的孩子遇到什么事都和父母坦诚沟通。
当然这样的情形在我们养育的过程当中,也会碰到很多次。可是每一次在有泪有笑的交流后,孩子和我们的关系会越发的亲密。父母们也会感到深深的爱和内在的力量在增加。在和孩子的相处当中,带着理解、不比较让孩子们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就能得以快乐的成长,对自我感受是很有帮助的。接纳的意义在于就是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安全感,他只有感觉安全了,他才能学习进步和探索。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使我们逐渐意识到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接纳和爱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有了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对差异个体差异的认可和接纳,孩子才能自信、有安全感,具备独立人格的人。接纳孩子的状态就是专注、如实观察、觉知当下,不加评判,开放而接纳。重要的是始终有爱伴随。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让孩子在自己的时区里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不骄不躁,按部就班的成长。不知不觉中,孩子会进步,父母会幸福。找到父母和孩子自信、从容的生命状态,一起来学习做积极养育的父母。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