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个七喜
“在看”的前身是“好看”,“好看”的前身又是公众号里的“点赞”。
微信改版后,用户可以在“看一看”浏览朋友认为好看的内容。很多人吐槽侵犯隐私,以后就算看到喜欢的文章也要小心点赞了。
我也有同感,谁都有私心不想被人知道自己在看什么的时候。
不过,人类的终极哲学就是真香定律,用久后才觉得,这功能其实也有可取的一面。
比如,暗暗传递出那些说不出口的话。
萃萃说,她前天看了一个漫画故事还挺感人的。
漫画场景清晰的描绘,勾起了她许多回忆。她和她朋友也像漫画里一样,开始亲密无间,中途消散,最后回不到从前。担心以前的无话不谈会变成尬聊客套,她选择了不打扰,那朋友也没有来找过自己。
漫画故事的最后说,“只要我确定,我们在彼此的心里仍然保有一席之地,我就愿意不断记起我们的过去。”
她也是这么想的。“不在身边,但在心里”就是对这段友谊最好的概述。她按下了“在看”,希望那朋友能看到。
果然过了几个小时,那朋友也点了赞。她平时基本不看公众号,所以大概率是看到萃萃才点进去的。
萃萃说:感觉这是我和她之间的默契。有些话没说出口,也不必说了。相信她看到我点赞也会懂的。
出于一些原因,我们没法把心里话说清,所以打动人的往往是这种无声的默契:我暗暗地向你发射了一个信号,你能明白就是惊喜。就像我们从前一样。
有些内容是不适合分享在朋友圈的。
一来怕转到朋友圈显得太隆重,本来嘛,铁了心打算少发点朋友圈,怎么可以什么都发?二来是怕给人留下矫情的印象。
明明很在意,又害怕被看穿自己在意,人就是这么矛盾的物种。
“在看”功能比朋友圈隐晦,可以轻描淡写地起到表达效果。
点个“在看”,真藏着不少小心思。
你“在看”《我喜欢的人消失在朋友圈了》,心里暗暗地想让喜欢的TA不要总是三天可见,这样你才能看看TA的生活。
你点赞了《年终奖,最能体现一个公司的格局》,用这种带点硬气又隐晦得有点怂的方式,对领导起着无声的抗议。
你遇到一个讨厌的人总是撩你,你在《别撩了,我懒得回》 按了个“在看”,想让TA知难而退。
你认为《单身这么好,为什么要谈恋爱》好看,向总是调戏你是单身狗的人说明,看,这就是我目前的生活态度,别催我脱单了。
用这种方式,无声胜有声地传递着自己的想法。
现在三天可见越来越多了,而且是三天也什么都没,大家都不想暴露自己。
看不了朋友圈,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又加了一道屏障,还好点开看一看,还能多少了解一个人的取向,甚至发现平时注意不到的一面。
有个过年才见一次面的表兄弟,不大爱说话,每次去他家他都在房间里玩电脑。偶然有一天,看他一连点赞了好几条动漫番的内容,画面都还很可爱,这个反差萌让我突然觉得他亲切了很多,不像平时看起来那么酷。
大学同学频繁点赞一个阅读不高的地方新闻号,不是因为关心时事,很可能是回老家工作去了,这是她的工作号。
某某看似和我毫无交集,原来和我一样喜欢看《Modern Family》,让我惊喜了一下,居然找到了同好。
点“在看”是一种勇气,等于向别人公开,我喜欢的就是这种东西。正因如此,才显得更真实。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感觉就是共鸣,因为喜欢才会赞,这也恰好增加了共鸣的发生。
微信改版后,我发现了许多以前看不到的东西。
唯美精致的图片,有趣搞笑的段子,朋友自创的公众号等,有人在暗戳戳地暗示,有人在这里明晃晃地站队。
多亏微信好友不吝惜点一个“在看”,才有更多的惊喜传递出来。
所以,我知道你一定会点一下右下角的“在看”的是吗?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