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金句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我们继续讲课。我们今年的全部课程,现在到了最后一部分,最后一部分我们的正规的说法叫做中国文脉的记忆序列。其实就是在我们讲中国文化史的最后,希望大家能够直接的接触一些文学作品,是和中国文脉直接有关的文学作品。
这个事情,如果是在课堂上还比较容易,但是我们这是一个光有音频没有视频的听的课,所以,它有一点点的难度,怎么能够通过讲述,让大家在耳朵里边,留下一些印象,然后在耳朵里边能够听到有一些作品。因为更多的是古文——文言文,所以我也努力的把它翻译成了当代的散文,目的是为了吸引大家更多地产生兴趣以后,去看原文。
我们已经讲了两课。一课叫做中国文脉的源头背景,就在源头上的背景,我们讲了三个,一个是甲骨文,一个是青铜器,一个是《周易》,这个一点一点,我都给大家讲了,留下一些初步印象就可以了,因为这三个其实都比较遥远,也比较深奥,不管是甲骨文,不管是青铜器,不管是《周易》。
第二课,我讲了中国文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源头叫《诗经》,《诗经》实在是给中国文化带来很大的影响。但是,因为现在大家比较多的读的是唐诗宋词,《诗经》在好多年轻人的那个记忆当中还不是很明确,所以我上次讲了一些《诗经》里边需要浏览一下的篇目和重点阅读的篇目。重点阅读的篇目,我当时讲的比较多,讲了18篇,而这个18篇里边我又举了几篇非常有意思的例子,我还把它翻译了一下,大家有印象吗?这个我不重复了,有几个大家一定还能够留下一些比较深刻的印象。
诸子的文学排位
现在我们开始讲第三课,叫“诸子文笔”,我们终于要讲到了诸子百家的时代了。我们都知道诸子百家经常喜欢走路,有的是坐了车,有的真是走路,你想孔子显而易见是坐在牛车上或者坐在马车上,带着学生在到处走路,走了很远很远、很久很久;那墨子他就是步行了,老子是骑着青牛啦,他们都在走来走去走来走去,都在讲学,都在采访,都在做各种各样的考察。在这个过程当中,路上他们都会背诗,都会和学生一起吟诗,这个诗很多就是《诗经》。
我们现在讲讲他们本人了,《诗经》我们上次已经简略讲过了,讲他们本人,老子、孔子这些在思想界里边,他们的地位已经确认,不仅我们中国人确认,全世界都确认他。我上次讲过,老子和孔子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地位,那是显而易见的,很难动摇的。
那么,我今天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察,从文学上,这些诸子百家,这些主要的“子”,就是我们说起来是一些非常重要的思想家,一些文化大师们,他们在文学上的排位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我第一次在讲中国文化史的时候提到过,我今天稍微讲得细致一点,我做了个排位,这个排位有各种各样,但是有一些事实,应该是获得公认的。我给他们排位的次序是,第一名是庄子,第二名是孟子,第三名是老子,第四名是孔子,第五名是韩非子,最后一名是墨子,当然还有好多子是排在这个名单后面了,我们慢慢地讲。
我们首先要明白我这么排列的理由,要讲这个理由的时候,我们不能按照次序来,我们首先要按照大家一定非常吃惊的,孔子怎么排在第四位呢?我们要从第四位讲起,他屈居第四位,所以从第四位讲起,比较有意思。
孔子在文学上他是中国语录式的散文题材的开创者,语录式的散文题材,真正的开创者应该是他。他讲话有人听,这种方式是中国一种非常特殊的文体,语录式的散文文体,国外虽然也有,但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它成为一个经典性的流传,很了不起。孔子的这种语录式的散文题材,他的语调是端庄、忠厚、恳切,给中国文脉一种很朴实的正气,流传就很广远了。
这本来已经是文功赫赫了,对文学来说已经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你想,我们中国历史上只要是那种端庄、忠厚、恳切的那种正气,首先就是孔子给我们的,我们要非常感谢他对于文风、文气的一种奠基。
但是没想到,他被另外一个另辟蹊径的老子超越了,老子在文学上的地位比他还高一点。老子的语言像刀切斧斫,大家知道吧?像刀切的,像斧头斫的一样,他的语言很像是上天下来的命令,三个字四个字,四个字三个字,以很少的语言,饱含着极深的含义,使每个汉字都具有了很重的分量。
如果把孔子和老子比一比的话,我们可以这么说,孔子定下了汉语的基调,老子是提升了汉语的品质。如果硬要把这两个人比的话,老子应该排在孔子的前面。
大家记得了,我讲的孔子是端庄、忠厚、恳切的那种正气,那种语调很重要;但是没想到冒出个老子,把汉字的每一个字都锻炼的重似千钧,一锤子、一锤子地打下来,像天上的命令一样。世界上哪一种文字曾经有过这样的早期提升,早期提升就使这个文字一下子品质提高了。好,这两个我们就知道第四和第三的关系了。
但是大家要问,怎么又出现一个孟子排到了他们这两个老人家前面了?
孟子,如果从思想论的话,他只是老子和孔子的隔代的学生,而且离得还不太近了。为什么他排在前面了?原因是孟子的文辞在文学上讲了,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那种过度礼让,连接成了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的通道。大家理解我所说的吗?就是他充满了感情,大气磅礴,感情浓烈得让中国语文变得特别的通畅。
所以,我说文脉到他,血气健旺,精神抖擞。中国文脉到了他以后,血气健旺,精神抖擞。这了不得,无论是孔子,无论是老子,都没有他的这种血气健旺,精神抖擞的那个样子。就人来说,这种格调好像有一点骄傲,有一点儿让我们感到生死太大,但是就文章来说,实在是给中国文脉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这个很重要。
一种文化,它能够出现一种大丈夫的格调,这个文化的气象就不一样了。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孔子,无论是老子,无论是孟子,都从不同的地方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共同把中国文化的正面的基调打下了基础。
庄子第一的理由
然后,我现在讲为什么庄子排到了第一名?他当然也是思想家,但是他的文学素养已经远远的高出于当时所有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怎么比老子、孔子、孟子都高呢?在文学水准上,不是从思想水准上。
前面讲到这三位的各种成绩之后,庄子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本领,这个特殊的本领就是,他用天真——像小孩子一般天真的方式,问出了很多很多傻问题,而这个傻问题,正是大问题,这个大问题,是老子、孔子、孟子都没有真正能够触及的问题,或者说,触及了他们也是轻轻绕过的问题。但是,庄子像小孩一样天真地来问这些大问题,这非常了不得。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举一个我们每一代都可以看到的例子,比如我们想象当中一个报告厅,报告厅里边有几个德高望重的老学者在讲,轮流讲,讲着讲着他们还有一点不同意见,由于不同意见,他们越讲越长、越讲越长,大家出于尊敬就坐在里边听,听到后来其实已经厌倦了。这个时候有好多人悄悄地离开了会场,来到门庭,门庭里边有个年轻人坐着,好多人都围着他,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是讲课,他听了一点,那到外面来问了一些傻问题,为什么这是这样的?为什么那是那样的?这个那么多人坐在一起,这是真的吗?这是梦,还是现实?如果是梦,什么时候能醒?他醒了以后是不是又是一个梦呢?他们这些老人家有没有想到这一点?他们是怎么过来的?他们怎么坐在一起的呢?
他在问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你猛一看,这个人脑子有点不正常,和里边讲课的老人家一比,这个人好像不太对。但是,过了一会儿,好多人都站住了。因为这些问题,其实是真正的大问题,把里边的各种各样的辩论比下去了。
这个人就是庄子,这个年轻人就是庄子。庄子他确实比我们前面讲的那些人都要年轻,他应该比孔子小了一百八十岁,比较年轻了,比孟子也小了二十岁了。他虽然很年轻,没有能够进入到会场,但是他提出了那些傻问题,他有孩子般的天真。大家知道吗,孩子般的天真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人类哲学也解决不了的大问题。
庄子把握住了这个方位,把握住了,他不是计策,他真是面对着天地人间在想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比如,这是好多学者都不想的,他在想,真和假的界限到底在哪里?生和死的区别究竟是什么?梦和醒的关系又是如何?是我们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我们?等等。这些问题你看起来真叫做我前面反复讲的是一些傻问题,其实是一些根本性的哲学问题。什么叫根本性的哲学问题?它是没有答案的,但是一旦提出以后,人们觉得这样的问题,非常容易让我们进入高层次投入思考,但是这个思考也不是要寻找答案。
大家知道吗?庄子开辟了其他诸子所没有这个境界,不寻找答案来进入问题的过程当中,其实庄子所提出的问题,答案现在我们还是没有找到,但是,我们只要在这个问题当中慢慢地一起投入到感受和思考的话,我们觉得我们的人生格调高得多,我们的哲学思维就飘到了一般人之上,这就是庄子。
因为他带有小孩子的天真,问了一些大问题,所以在文学素质上他高于其他人。他的眼光,他的神情,他的天真,这一切都是文学素质所造成的结果。
这个就像我们家里边,你们的孩子向爸爸妈问出一些问题的时候,我可以这么说,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的文学素质,他的想象力,他对于人的本性的把握程度,超过正在台灯下看书的爸爸或者妈妈。
庄子当时就是一个这样的打引号的“年轻人”,好多根本问题由他提出来以后,终于把大堂里边讲课的诸子比下去了。大家知道吗?表面上里边的老人家们不断在宣布他们的结论,宣布他们的回答,宣布他们的教导;而庄子相反,他只是提问,他不断地提问,他没有教导,他没有结论,他甚至于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结论的,在这个世界上我没有资格教导谁。
庄子的典范
那么,当问题提出来以后,他怎么样来表达自己感受呢?他用的也是完全是文学的方式,这个文学的方式就是寓言,童话和寓言,他用寓言的方式让讲述了一个个让我们难忘的问题,他这个寓言结构和他的那些傻问题正好对应起来了。他是异类,他对于诸子百家来说,他是个异类。
但是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大家知道吗?后来发展的漫长的历史当中,诸子百家,有的人喜欢这一家,有的人不喜欢这一家,有的人依附这一家,有的人不依附那一家,但是奇怪的是,只有庄子人人都喜欢。几乎没有一个学者说,我不喜欢庄子。
学者都可以说,我不太喜欢老子,我不太喜欢孔子,我不太喜欢墨子,不喜欢韩非子的人更多,那太多太多了,但是很少有人说我不喜欢庄子。因为你不喜欢庄子的话,就等于是你不喜欢那种天真,你不喜欢那些问天问地的那些哲学思维,你不喜欢那些非常美丽的寓言,你不喜欢那种诗人的气质和文学气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天底下、历史上,没有一个学者愿意承担这样的恶名,所以大家都喜欢庄子。
那么,我这样大体上已经把庄子为什么列为第一名已经讲清楚了。
大家可能一开始的时候,可能有的人还感到不接受,比较容易地以哲学等级来概括文学等级。如果哲学等级概括的话,那我在讲中国文化史的时候,前面第一部分讲的时候我已经讲过,肯定老子是第一位的,就影响力来说,孔子也是远远的放在前面的,但是,就文学品位来说,庄子是第一位,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这里边平心而论,展现了一点,文学确实和哲学不是一件事情。每个人,后代学者可以不喜欢这个子、那个子,但是大家都喜欢庄子,证明形象大于思维,文学大于哲学。这一点,大家可能我们中国人因为时间长了以后,总觉得哲学最重要,不是这样的,所以,有人说唐代没有哲学,所以唐代分量很轻,我总是嘲笑他们,我说两首唐诗就把那些哲学家完全比倒了。人人都能背唐诗,谁还记得那些哲学上的你对我对的争论?诗更重要,文学更重要;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比,形象思维更重要。
庄子在我们这儿开辟了一个新的典范,这个新的典范是在诸子百家里边新的典范。因为他这个毕竟也是那么久了,所以对中国来说这是也是个经典典范了,老典范。所以,中国人这一点是继承下来了,总觉得文学的地位,诗的地位,形象的地位更重要。
干净,雄辩,简洁,明快
那么就讲到后面两位,韩非子和墨子。韩非子和墨子,他们是行动者,他们本身不在乎文学,但是他们的论述干净、雄辩、简洁明快。你读韩非子和墨子的书,你可以不喜欢他们的观点,但是让我们产生一种阅读上的愉悦感。
因为你阅读的时候,因为他们的干净、雄辩、简洁、明快而产生愉悦,这就是一种文学等级了。
你一个人,他讲的很可能是别的问题,但是他的语言为什么那么干净、雄辩、简洁、明快,产生我们听觉上的愉悦感的时候,他这个演讲就具有了某一种文学素质。何况他们在历史上是一种呼风唤雨的实干家的形象,给我们印象太深,所以他们的这些素养给了我们一种文学之外的动人的想象,而这个动人的想象也属于文学。
好,今天讲到这。
身在国外 感觉好孤单 有了大师的声音 我才感觉不孤单
排序不重要
“?” “!” “。” “,、”…天真的发问思考,高于感性思维,又高于理性思索和“结论”,更高于简洁明快的陈述…。有感于秋雨老师在文学意义上对诸子百家的排名:庄子、孟子、老子、孔子、韩非子、墨子…
1855067xdap 回复 @华Liu: 不错不错还不错。
庄子的文学高度和哲学高度是统一的,所以,超越其他几位!
这么好的内容,如果按着喜马拉雅的讲课顺序印刷出来就好了,我喜欢一边听着余秋雨老师的声音,一遍一遍的朗读,笨笨的尽力的去领悟,看手机太费眼睛,尤其是在晚上。
学中文的没有一个会否认先生今日所讲吧,完全认同。但其实还是想听听先生多从文学角度讲讲《庄子》中的篇章,为盼~谢先生~
建议每个人都把这本书买回逐字逐句 深入阅读,内化到自己的思维深处,您读什么书 您就是什么人!顶礼这位有信仰的当代大儒 ,朝闻道夕死可矣。
受教了,庄生晓梦迷蝴蝶
没有思想的文学不知为何物。
文学品位排序:庄子、孟子、老子、孔子、韩非子、墨子。秋雨老师的这种排序,让我联想到一个家庭:慈母,孔子;严父,老子;长子,孟子;次子,韩非子和墨子;幼子,庄子。慈母用语录式的话教育孩子懂规矩;严父话少,但字字经典;长子孟子吸取父母的优点,他血气健旺,精神抖擞,有着自己的大气磅礴;次子韩非子和墨子,出力干活的行动者;幼子庄子,他不用像父母、哥哥们那么辛劳,年幼的他受家庭地熏陶,文学素养可见一斑,于是,根本性的哲学问题就出来了。提到庄子,想起来我孩子小时候的一句话:妈妈,“雨”字的一横象不象屋檐?下面象两扇窗户上落的雨点。孩子的想象力,着实惊到了我。
动动月亮 回复 @韩颖hannah: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