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千字文》分段解析第6段(都邑华夏-岩岫杳冥)中

9 《千字文》分段解析第6段(都邑华夏-岩岫杳冥)中

00:00
07:52

我们继续第六段的下半部分

 

既集坟典,亦具群英,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很多的古代重要典籍都存放在大殿里,有什么呢?《坟》和《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史书中记载,三皇时代的文献称为《三坟》,五帝时代的文献称为《五典》。从汉字的象形构造看,典,这个字已然表明五帝时代已经有了竹木简,典字就像一串编好的竹简放在架子上;坟,的意思是一堆土高出地面,三皇时代还没有存放文献的好地方,估计那个时候人还没有什么像样的地方待呢,所以,只有将文献挖个坑儿,存起来,故叫做“坟”。 说到这里呀,我就总是想到鲁迅,鲁迅这个大文化人,他有才华这不用说了,他也挺有意思的,他写文章骂人是有一套的,大家都知道的,我觉着他自己夸自己也很厉害!他自己的文集,就自己命名为《坟》,这是狠狠的在夸自己呀!

 

宫殿里还藏着什么呢?还有杜稿钟隶,漆书壁经。杜指的是汉代的杜度,他是个书法家,擅长写草书,草书的来由,本来是作文者起草打的草稿,逐步就形成了草书,所以杜稿,就是杜度写的草书;钟,是指三国曹魏时候的钟繇,他的楷书写的特别好。这里怎么说成隶书呢?周老的这个问题,介绍的特别清楚:我们现在说隶书,则是那种笔画有明显波磔感的特指的一种书体,这里并不是这个小范围的意思。隶书,在古时候,它是一个泛称,它跨越的历史时期很长。隶书的起源是秦始皇的时代,秦朝当时把六国的七七八八的书体,基本都是篆书,统一了一下,形成了秦朝的官方书体,小篆。但小篆并不好写,我们现在看篆书,笔画都是圆的,感觉它好像应该好写,其实篆书不好写,没有我们现在的楷书呀,隶书呀,这种方折硬拐的字体好写。在秦朝时候,与小篆的同时,在低级的官员,办事员那里,就出现了一种简便的书写书体,传说是一个叫做程邈的小官员发明的,一种书体通常不会是一个人弄出来的,只可能这个人在其发展过程中,贡献很大。这种书体呢,它将篆字的一笔分散为几笔来写,就产生了“分书”这个崭新名称;后来逐渐有了“汉隶”,“汉分”,“八分”等名称。 后来,到了隋唐,才真正发展出来现在楷书样子书体,但那个时候,还不称呼为“楷书”,基本上称为“真书”。楷书的叫法,大体上是到了明清的时候,才确定下来的。 所以呢,在《千字文》的六朝时候,还没有楷书的叫法。而隶书这个词儿,当时大体可以包括:分书,真书,正书。 这也正是钟繇擅长的书体,钟隶,就是指钟繇写的正书特别好。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周老这样的大师!他知识渊博,而且可以深入浅出,把一个啰啰嗦嗦的事情,很容易的就给我们讲明白了。我觉着启功先生也是这样的,不像我们现在有些教授,好像喜欢把事情弄的云山雾罩的,那说明他们还是和大师差一个层次,就是他们只是可以深入进去了,但还不能把深刻的东西,浅显的表达出来。

 

继续说《千字文》,漆书壁经,又是一个重要的事情了。在汉代,有人在孔子曾经住的房子的墙壁里,挖出来很多的古简,这算是汉代当时的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文字都是古老的篆字,写书的时候,可能还没有毛笔,是用硬木棍儿之类的蘸着漆树的自然的黑漆写的,这种写法呢,就会是开始的时候,蘸的漆多,写的笔画就粗黑,越写越细越浅,大头细尾,活像一群蝌蚪,所以叫它“蝌蚪文”。 这部用“蝌蚪文”写成的书经 文本与世上已有流行的文本内容不完全一样,有多出的许多文字,因此,学界的争论很大,一方认为是真正的古迹,另一方则十分怀疑这是后人的伪作。

 

既集坟典,亦具群英,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这四句,实际只说了三句,还没有说到群英,就讲了这么长。好,这次就先讲到这里吧。再分开一段,下次继续说。感谢您的耐心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