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俄国出个列宁公,新经济是大救星

4.俄国出个列宁公,新经济是大救星

00:00
22:09

 上期问题
研讨《五国条约》的影响,得出结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是美国外交的胜利
  B.日本在此次会议地位得以提高,海军军备发展未受到限制
  C.英国丧失了海军优势
  D.法国的海上地位受到限制,且落后于日本
  答案:B
  需要注意,题目让我们选的是不符合史实的选项,
  A,是美国外交的胜利,说法正确,美国和世界霸主英国平起平坐,当然是外交的胜利,所以不选。
  B,日本地位提高是对的,但海军军备发展没有受到限制不对,日本海军主力舰的吨位只相当于美国的60%,当然受到限制了。说法错误,应该选。
  C.英国丧失海军优势也是对的,英国和美国海军实力相当了。所以不选。
  D.选项说法正确,日本和法国吨位比是3:1.75,法国落后于日本,更受限制了,所以不选。


                 第4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917年11月,十月革命以后,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建立了政权,我们上一讲也讲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但这些意义都是后人附加上去的,建立了政权以后,最重要的是要保住这个政权,否则就会像巴黎公社一样,被消灭掉。
  当时布尔什维克夺取了中央政权,控制了彼得格勒、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但全国绝大部分地方政权布尔什维克并没有控制住,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力量控制了全国四分之三的国土和五分之三的人口。
  布尔什维克政权一建立就陷入了四面受敌的处境,布尔什维克建立的政权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国内外很多人对这个政权是充满了恐惧和仇恨的,俄国国内的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很多力量都反对布尔什维克,比较坚定支持布尔什维克政权就是工人,农民的革命热情也不太高。俄国国内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力量组织白卫军进攻布尔什维克政权。在国际上,当时的世界强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他们肯定不愿意看到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出现,他们也想把这个新政权扼杀掉,组织干涉军,进攻俄国。
  除了国内的白卫军和国外的干涉军,还有一支5万人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战俘部队也发生了叛乱,这些捷克人是在一战的时候是奥匈帝国军队,在战争当中被俄国俘虏了,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政权就想把他们送到海参崴,坐船回西欧,但他们走到西伯利亚的时候发生了叛乱。和白卫军一起反对苏维埃政权。
  这个时候,布尔什维克面临的情况岌岌可危,为了能够集中一切力量保住政权,消灭反对力量,布尔什维克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措施是
  第一,实行余粮收集制。
  当时白卫军和干涉军从北面、东面、南面多个方向向布尔什维克发动进攻,布尔什维克主要控制着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这些大城市,控制着中央政权和国家核心地带。因为是国家核心地带,所以地理位置好,交通发达,工业实力强,在武器弹药的补充方面、在军队的机动性方面布尔什维克的红军比白军要占优势,但布尔什维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粮食短缺,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工业区多,农业区少,分布在国家核心地带以外的广大农业区大部分都被白卫军控制住了。即便在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地区,农民支持革命的也不多,布尔什维克主要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苏维埃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农民还是想安稳地种自己的地,对无产阶级革命不太感冒。那为了让军队、工人和城市居民有粮食吃,就只能实行余粮收集制。什么是余粮呢,就是除掉农民的口粮和种子粮,剩下的粮食叫余粮,都收集上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没有给农民留什么口粮和种子粮。还有当时说是收购,拿钱买,但当时物资短缺,货币贬值,实际上就相当于从农民手中硬抢粮食,那农民肯定不愿意,有些农民会反抗,因此征粮队都配备了机关枪这样的重武器,就是硬生生从农民手中抢粮食。这个措施是帮助布尔什维克渡过了难关,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第二,大中小全部工业企业国有化。这是为了集中使用生产力,生产最急需的物资。
  第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国内贸易国有化。上一个措施是控制物资的生产环节,这一个措施是要控制物资的交易环节,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对几乎所有的生活物资都实行国家垄断。
  一开始政府实行凭证供应。后来产品越来越短缺,物价不断上涨,通货膨胀太厉害,钱已经基本上不起什么作用了,1920年开始政府就逐渐开始免费供应生活物资,开始实行配给制,但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
  第四,普遍义务劳动制。要求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不管你是做什么职业的,政府有权安排你做各种社会工作,比如你是当老师的,政府可以安排你去修路,可以安排你去抗麻袋,你必须得干,当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你不劳动就没饭吃。
  在整个国内战争时期,布尔什维克政府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为赢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那相比之下,白卫军的措施就没有布尔什维克有效,一开始白卫军看起来挺强大,但白卫军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领导,东边的高尔察克、南边的邓尼金和北边的尤登尼奇都是各自为战,白卫军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地方管理体制,也没有实行类似于战时共产主义的这种政策,导致白卫军在战争当中遭受的损失得不到补充,最终白卫军被布尔什维克一个一个消灭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讲的是苏俄内战的事儿,把布尔什维克说得很好,把白卫军说的很坏,2008年俄罗斯拍了一部电影叫《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对这段历史又有了不同的反思,大家可以看一下,看待历史,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920年的时候,布尔什维克政权基本消灭了白卫军势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在国内战争结束以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布尔什维克领导看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么好用,那就直接用这个政策过度到共产主义多好,和我们中国的大跃进有类似的地方。
  这个政策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是战时,在战争期间救急用可以,但要是作为长期的一个经济发展政策就肯定要出问题,人们在战争期间,对政府采取这种非常措施可能够理解,但战争结束以后,政府如果要把这种措施作为一个长期的政策推行下去,人们就没有盼头了,就失去希望了。
  任何时候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府可以下命令,手中有军队,也可以使用武力,但下面的人自然也有应对的方法。实行余粮收集制的后果就是农民不愿意种粮食了,不管我打的粮食多还是少,我都得不到,你们都要收走,那我还干嘛努力种地呀,那农民就没有积极性了。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以后,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人也没有积极性了。所以很快俄国工农业的产值大幅下降。人们吃的用的都越来越短缺。取消商品贸易以后,要么没钱,要么有钱也买不到东西,生活必需品都是政府发,仅仅能维持生存,或者有时候生存都成问题,那生活还有什么意思,人民简直成了政府养的牲口了。
  人们的不满也就越来越高涨,全国各地开始爆发农民起义,工人罢工。最能引起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反思的是1921年2月发生的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喀琅施塔得是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离彼得格勒很近,是拱卫彼得格勒的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这个要塞发生起义,让布尔什维克领导感到很震惊,迅速派兵镇压了起义。
  这次起义引起了列宁的深刻反思,喀琅施塔得水兵是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他们在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中都最先响应革命,扮演了革命先锋的角色。喀琅施塔得水兵当中有十分之一是布尔什维克党员,他们曾经被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称为是十月革命的“荣光和骄傲”。这样一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部队怎么会起来反对布尔什维克呢,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基础是工人和士兵,农民起义、工人罢工都好说,毕竟他们没有武装,但如果军队也起来反对布尔什维克,那布尔什维克政权的根基就动摇了。革命思想浓厚的喀琅施塔得水兵都能起义,那其他部队也有可能起义。
  列宁感觉到自己的政策肯定是出问题了,必须要调整政策了。这个时候我们再次见识了列宁的灵活性,列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对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1921年3月,列宁召开布尔什维克党第十次代表大会,宣布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
  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前是粮食种多种少一个样,反正最后也落不到自己手里,但现在只给国家交一部分,种的越多,剩的越多。那人们就又有积极性了。
  2.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大型企业搞国有化是正常的,但中小企业搞国有化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不是自己的企业肯定不上心,拿着固定工资给国家干活,不可能每天绞尽脑汁想着怎么增加销售额。我国原先在农村都有供销社,都是公家的,现在供销社基本都承包给私人了,公家的供销社一点都不挣钱。
  3.对一些国家暂时没有能力开放的矿产、森林、油田等资源,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当时有很多保守的人是反对这个政策,认为这有点出卖国家主权的意思,但实事求是,在当时俄国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引进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可以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19世纪20年代初,美国企业家哈默和列宁之间就建立了比较深厚的友谊。当时哈默才20多岁,比较有商业头脑,听说俄国闹饥荒,就在美国买了一批粮食,运到俄国去卖,列宁听说以后对这个小伙子挺感兴趣,就在克林姆林宫接见哈默,说你们美国商人可以来俄国投资办企业,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在苏俄经营企业的美国人,后来哈默把美国大资本家亨利·福特也拉来了,亨利福特是个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俄国是比较敌视的,但是在新经济政策下,他在俄国能挣到钱,所以也就来了,在苏俄销售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福特这样的大公司一过来,其他很多企业也来了。 
  4.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5.废除实物配给制。
  这一系列政策被称为“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使得俄国的国民经济逐渐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1922年12月,宣布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到这个时候,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终于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
  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个伟人,在影响世界100个名人里面他排在了第15名,列宁开创了一条在落后国家采用暴力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究竟这条道路是对还是错,我们现在的结论都是事后诸葛亮,我想在当时的俄国,如果有更好的选择,像克伦斯基、列宁这一批俄国领导人也会努力 去尝试的。
  列宁属于英年早逝,1924年1月,列宁去世,年仅54岁,这要放到现在的中国,在国家高级领导人当中算是很年轻的了。
  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上台,新经济政策被慢慢废除。1929年,斯大林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逐步形成了代替新经济政策的斯大林模式。
  新经济政策探索出的一条比较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最起码当时看来新经济政策对恢复经济的作用很明显,新经济政策和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点类似。有人说,如果列宁能多活几十年,新经济政策可能会延续下去,苏联可能会发展的更好,也许苏联最后就不会解体了,因为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种假设也仅仅是在空想。列宁如果不去世,会不会一直坚持新经济政策这个不好说,比较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是不一样的。此外,斯大林体制在当时对布尔什维克政权是有作用的,就是迅速建了重工业,在二战的时候,苏联之所以能打败德国就是因为建立了工业基础。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的领导人只要不是世袭的,那一定都是相对优秀的一批人,他们会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究竟这些事情对后世影响怎么样,只能让后世去评说了。


  本期题目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


【更多节目】打开高考必备—贴心电台—学习—历史音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42267471

    老师讲得太好了

  • 听友225533873

    我的历史老师也是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的

  • 李睿123

    请问荷兰和英国哪个是第一个建立东印度公司的国家呀

    一位小学僧 回复 @李睿123: 英国,英国是1600年,荷兰是1602年

  • 找北男

    老师讲的很棒!

  • 听友257399535

    A

  • BeautyTao

    A

  • tyqyel

    A

  • iiiiiiiiiq

    岌岌可危

  • 千山月_ya

    A,俄国没有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基础

  • 司马英俊

    经济体制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