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匈人征服日耳曼尼亚并向高卢推进
匈人征服日耳曼尼亚后对西罗马构成威胁
相比罗马人坚固、系统的防御体系,部落体结构的日耳曼尼亚,显然缺乏防御匈人进攻的手段。尤其他们当中的很多部族,在匈人到来之前就已经闻风西逃了。唯一应该感到庆幸的是,鉴于匈人的游牧属性,他们对日耳曼尼亚的统治,也如当年匈奴控制西域时的情况一样,属于间接控制。那些表示臣服,并主要以农业立身的日耳曼人部落,本身的政治、社会结构并不会受到影响,他们所需履行的义务,主要向宗主定时交纳贡税,以及战时提供军事支持。 最起码在阿提拉时代,匈人已经能够在莱茵河畔饮马了。如果将东罗马帝国比作当年的汉帝国,那么日耳曼尼亚就是“西域”。只是对于匈人来说,这片欧洲“西域” 与亚洲西域的地缘价值却不尽相同。西域之于匈奴,更多只是一块可以提供额外补给 之地,而日耳曼尼亚则是通往另一片文明之地的桥梁。当整个日耳曼尼亚都在阿提拉 帝国的控制之下时,大家会发现,西罗马与匈人的接触面已经远超东罗马了。
从地缘结构上看,征服日耳曼尼亚之后的阿提拉帝国,已经取代日耳曼人,在莱 茵河、多瑙河一线,对地中海文明造成了全面的压力。当攻打波斯力有不逮,东罗马 又愿意成倍增加岁币保平安时,西罗马遭受入侵的可能性无疑被大大增加了。就攻击 方向而言,阿提拉帝国可以在高卢和意大利半岛中作出选择。综合考虑下,阿提拉选 择了高卢。公元 450 年,阿提拉和他的日耳曼盟友们跨过了莱茵河。 促使阿提拉选择高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他之前曾经在罗马的请求下,派军 在高卢与西哥特人作战过。另外,高卢一直是日耳曼尼亚的天然扩张方向。那些日耳 曼尼亚部落之所以愿意臣服于匈人,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双方可以优势互补,共同从高 卢获益。需要说明的是,罗马阵营也有大量日耳曼部族,甚至成为了军事力量的主力。 甚至同一部族中,既有站在匈人一边,也有与罗马结盟的。总的来说,先期获罗马允 许进入高卢的部族,会更愿意将自己的利益与罗马捆绑在一起;而暂时未在西罗马衰 退中获取利益的部族,则会希望借匈人的势分一杯羹。
看起来这种局面似乎让日耳曼人很尴尬,有点手足相残的意味。然而从地缘角度 看,整个日耳曼民族却会是最终的受益者。如果罗马胜了的话,那么无论是在融入西 罗马帝国体系的日耳曼人,还是那些获准在西罗马境内居住的日耳曼部落,都会因此 而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反之,如果是阿提拉帝国全取高卢,直接受益者其实也是日耳 曼人。基于匈人的游牧本性,他们认为定居生活会削弱自己的军事优势(事实也是如 此)。同时匈人也没有那么多的人口来做到这点。换句话说,战后填补高卢人口真空 的只能是日耳曼人。至于匈人,则会有意识的保持自己的游牧属性,以一个“军事民 族”的形式,保有最高政治权力。 显而易见的是,就像在中国的情况一样,这种上、下分离的社会结构并不会长久 保持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政权的游牧属性逐渐退化后。高卢最后还是成为日耳 曼人的高卢。不过历史并没有机会让我们在高卢看到这一幕,因为匈人之前的恐怖攻 击行为,虽然经常让他们的对手不战而降,但也可能使得他们对面的敌人变得空前团 结。在西罗马的游说之下,高卢的日耳曼人都意识到了,必须放下彼此的矛盾,联合 起来阻止阿提拉的入侵。甚至连小不列颠(布列塔尼半岛)的凯尔特人,也加入了联 合阵营。 为西罗马方面提供最大支持的日耳曼势力,是先期已经获得高卢南部的西哥特王 国。西罗马的外交家让西哥特人明白,如果罗马人被迫放弃巴黎盆地、退出高卢的话, 那么接下来直面匈人的,就是一直在逃避这种局面的他们了。事实上,西哥特人已经完全可以感受到 这种威胁了。除 了派军进入塞纳 河流域外,阿提 拉还亲自率领军 队,出现在了卢 瓦尔上游(奥尔 良城)。说起来 也是应了那句话: “只有永恒的利 益,没有永远的 朋友”。在此之前, 匈人还曾经作为 西罗马的盟友, 攻击越来越尾大不掉的西哥特王国。 当高卢地区的军事力量都向巴黎盆地集结时,阿提拉也开始暂时放弃在卢瓦尔河 的军事行动,转而准备在巴黎盆地与对手展开一场决战。对于企求速战的客军来说, 这也正是匈人需要的。决战塞纳河上游的马恩河畔(今法国沙隆),史称“沙隆之战”。 据称双方所投入的总兵力,都达到了 50 万之巨。总的来说,双方都损失惨重(战死 率高达 20% 左右)。虽然西罗马方面声称自己是最后的胜利者,不过这并非意味着, 联军方面的损失要小于匈人(西哥特国王甚至战死了),而是因为阿提拉决定结束高 卢战事。
忽然想起来,大乌乌就是孟妍吧,参加环塔赛的女车手 不知道现在在做什么
终于找到志同道合的道友了,主播是地缘政治的拥泵,我则更喜欢历史事实背后的地理万象
正在追赶你的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