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古画里的“弹幕”带你走古画走过的路

025.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古画里的“弹幕”带你走古画走过的路

00:00
12:29

本期主要画作 

【作品】鹊华秋色图
【作者】赵孟頫
【年代】元
【材质】水墨设色


你好,我是徐骥。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是元代画家,别名松雪道人,他是一个全能的艺术天才。在书法上有“赵体”,在绘画上更是承上启下的人物,无论山水、人物、花鸟还是鞍马等各方面,任何绘画题材都不在话下。


除了创作上的建树之外,在绘画理论上,赵孟頫也有自己的一套,他主张画贵有古意和以书入画。这些我都会借由《鹊华秋色图》来给大家一一叙述。


《鹊华秋色图》可以说是赵孟頫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创作于1295年。就在这年,在济南做官的赵孟頫回到了故乡杭州,见了老朋友周密。周密的祖籍虽是山东,但他在杭州长大,也在杭州做官,其实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


赵孟頫因为在元朝当官,被调配到山东,因此能够游历北方,而周密却没有这么好的机会。所以,当赵孟頫回到南方时,特意为周密画了这幅图,让他对老家山东有一个印象,由此可见,赵孟頫和周密之间深厚的友情。


但是,他们两个之间相差了二十多岁,按理来说这代沟有点大,为什么赵孟頫会把周密当成知己好友呢?这就要从赵孟頫在历史上尴尬的身份说起了。


13世纪,南宋灭亡,政治中心北移。元朝政权用武力统一了中国的版图,实行蒙汉二元制。


我们都知道,蒙古是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十分彪悍。而汉民族呢自古以来奉行农耕文化,勤勤恳恳。这两种文化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势必将爆发出巨大的冲突。


在这样一个政权交替的特殊时期,作为南宋遗民的艺术家所面临的选择,首先就是一个“仕”与“隐”的问题。


宋代理学的教育最讲究风骨,强调士大夫的士气,他们认为应该誓死效忠朝廷和国家,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命运。因此,南宋遗民如果在元朝出仕做官,势必会被看作叛变先祖,遭到他人的唾弃。


那赵孟頫就很为难了。他是南宋皇室的后裔,宋太祖十一世孙,理应在那个悲剧的朝代谢幕后隐姓埋名。但他心怀鸿鹄之志,实在是不甘心自己的才华被埋没,于是不听劝告,出仕元廷。虽然他因为书画才华名噪一时,但是在南宋遗民的圈子里,他还是被看作“汉奸”。


除此之外,他虽然已经效忠于蒙古贵族,但因为他在旧朝宗室的特殊身份,元朝统治者也很难对他产生信任。在两头难做人的尴尬局面下,赵孟頫心里当然既纠结又难过。这时周密出现了。


周密虽然也是南宋遗民,甚至是江南南宋遗民文化圈的领袖,但他和其他遗民不一样,他对赵孟頫的出仕却抱着宽容和理解的态度。这对赵孟頫来说真是太难得了,于是他便借由《鹊华秋色图》来表达对周密的感激之情,他们俩的亲密友谊也常被元代文化圈所传颂。


但是光有朋友的支持还不够,怎么样才能少遭点白眼呢?让自己的处境好过一点。赵孟頫首先想到了“复古”,这也是赵孟頫的书画中最重要的艺术特点。《鹊华秋色图》这件作品就充分体现了赵孟頫复古以开新的艺术理想和成就,也表现了赵孟頫所说的,“画贵有古意”的艺术主张。


那么,《鹊华秋色图》的“古意”在哪里呢?


首先,是追溯北宋时期北方艺术的平远之景。《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济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的秋景。画面主体是一片辽阔的沼泽河水,树木疏落散布。开阔的平远之景中,鹊山、华不住山遥相对立,别具风采。


南宋以来,由于偏安江南,很少有画家了解北宋笔势雄健的北方山水画法。但赵孟頫在不少作品中,都采用了这种画法,也给沉寂的画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北方的平远之景在江南画坛得以复兴。


其次,赵孟頫的复古也是追溯汉文化的鼎盛阶段——晋唐。通过模仿晋唐时期画家的笔墨技法,来激励当下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文化自信心。《鹊华秋色图》的画面,墨色均致接近于五代南唐画家董源。


董源喜欢用干笔皴擦的画法,他不追求奇峭险峻的境界,因此画面意境往往是浑厚潇洒的。对山石的描绘中,赵孟頫也学习了董源皴擦的方法,他用柔韧的中锋线的组合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纹理,这种画法用来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时是十分生动的。


顺便一提,赵孟頫的《水村图》也采用了董源的画法。江南的景物以平远的方式展开,但与《鹊华秋色图》不同的是,在这幅图中,赵孟頫借景抒情,表现了他在时代浪潮中,一种更加平和含蓄的心态

 


赵孟頫《水村图 》


赵孟頫如此复古,和通常的临摹、仿古有本质的区别。就像明代画家董其昌在画上的题款所评价的那样,《鹊华秋色图》结合了王维、董源二家的画法。


它虽有着唐代绘画的精致,却去掉了其中纤弱的部分;虽有着北宋绘画的雄伟,又去掉了其中过于粗犷的部分。但最重要的是,他超越了再现,而到达了表现的地步。


正是赵孟頫身上各种文化和精神的矛盾冲突,使他开辟出纯粹主观写意的新境界,写成了传统绘画从再现风格向表现风格的转变,也奠定了元代文人画的风格基调。


第一个知识点讲完了,现在我们集中注意力,来讲第二个知识点——题款。其实我们很容易观察到,题款在这幅作品中占据很多空间,看起来就像我们现在视频网站上的“弹幕”,而“弹幕”的内容也是后人,尤其是美术史学家研究的重点。


所谓题款,就是画卷上,由作者本人,或者其他书画家、鉴赏家的题字和印章,是中国画坛十分特殊的艺术现象。许多传统书画都有题款,大家应该都见过。诗、书、画、印本来是各自独立的艺术领域,但四者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融合,最终完美地并置在一幅画卷上,这其中少不了赵孟頫的功劳。


赵孟頫将绘画作品作为载体,以传情达意的诗歌,以及自创的“赵体”书法和印章作为辅助的表现手段,自出机杼,形成了诗书画印一体化的文人画风格,开创了一代文人画新风。诗歌、书法、绘画和印章的和谐共生,也是《鹊华秋色图》之所以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朽名画的重要原因。


最爱在书画上题款的莫过于君王士大夫,那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乾隆。就比如我们上一期讲的《富春山居图》,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印象。几乎每次南巡,乾隆都带着它,随作随题,画面上密密麻麻都是他的题咏。但值得庆幸的是,乾隆带的《富春山居图》并不是黄公望的真迹,真迹被乾隆鉴定为“赝品”了,被冷冷地束之高阁,一字都未题写,这也算一大幸事。

 


《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局部


再回到《鹊华秋色图》,这幅画迹的引首就来自我们的乾隆,他还盖上了自己的玉印——“乾隆御览之宝”,来表达自己对这幅画卷的喜爱。那这幅画是怎么辗转落到乾隆手里的呢?从题款上我们就可以略知一二。

 


《鹊华秋色图》乾隆引首


从《鹊华秋色图》画成之始,就有不少赵孟頫的好友、文人、鉴赏家在画卷上题款。但由于元代鉴赏家只对隽永的书法和诗意的文字感兴趣,他们都不喜欢在画上盖章以誓主权,这对他们来讲也太俗气了。因此,元代的题款几乎都从赵孟頫和周密二人亲密的友情着眼,画属于谁,从谁这儿来到哪里去,都记载的不是很明确。但从元代以后,画上的题款就开始记载分明了。


明代最早的题款来自松江知名的文人钱溥,日期是1446年。后来,著名的鉴赏家文璧、王世贞等人都有题款印章,更有甚者盖上了十多个私章,可见这幅画在艺术圈的受欢迎程度。但《鹊华秋色图》之所以成为名迹,董其昌的爱赏是主要原因。


董其昌既是书画家也是官员,和赵孟頫一样,他在朝野中也受到许多争议,这也许是董其昌能欣赏赵孟頫的一个原因。董其昌一共在画上题跋五次,表明了对《鹊华秋色图》爱之不已,但除了借阅外,他并未把这幅画据为己有收藏起来。



鹊华秋色图》董其昌楷书题跋


我们将题款作为线索继续追溯,可以发现此后画卷辗转为康熙朝中的一名宰相所有,之后宰相再把它传给儿子纳兰性德。清朝词人纳兰性德你肯定知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就出自他之手。那转来转去呢,画卷就落到鉴赏家梁清标那儿。


最后,梁清标可算给这张画找了个好人家,他把《鹊华秋色图》献给了朝廷的御府,这个行为也就等于现在的“上缴国家”。于是,画终于到了乾隆的手里,才有了上面我提到的乾隆题款。


乾隆对这幅画十分的珍爱,他甚至在巡阅山东的时候,派人飞骑到北京御府,取来这幅画,将画迹和眼前风景互相印证,一边比对一边观赏。名家之间的流传和画家所制各种临本,加上乾隆对此图的欣赏,使得《鹊华秋色图》在画家和鉴赏家圈子里,成为一段传奇。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了,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知识点。赵孟頫作《鹊华秋色图》,最重要的两个部分。


第一是由于他特殊的南宋遗民身份,通过在画中表现“复古”,来开脱出仕元朝的尴尬局面。同时也打破了南宋绘画千篇一律的格式,开创了元代的新画风。


第二是《鹊华秋色图》丰富的题款印章,一方面能追索画卷的来踪去迹,证明其艺术价值;另一方面,诗书画印的结合也成为了元代文人画的新风尚。


赵孟頫在元代初期的画坛,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面对质疑和指责,他可谓是矛盾的结晶和时代的旗手。


我是徐骥,感谢您的收听,一期一画作。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圣他爹地

    弹幕的弹,读dan,不是tan。

  • 听友326596804

    明代就废除丞相制度了,清朝也没有宰相

  • kitny杨建川

    徐老师讲的真好,我爱听

  • 廿四节沏

    热烈鼓掌!徐老师用心了!

  • 么箫声

    赵孟頫为了给好朋友周密看上东老家的风景而做此画,作为代表作之一流传下来。乾隆皇帝到山东还要派人取画来对比观摩,这种喜爱和钻研精神无不透出画卷的传神之处。

  • 1852785

    感谢老师

  • 听友195378008

  • 听友208710835

    没有图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