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基层治理现代化-给“微权力”运行立“真规矩”

1-9 基层治理现代化-给“微权力”运行立“真规矩”

00:00
08:05

给“微权力”运行立“真规矩”

重庆大足公开涉权事项防止优亲厚友

 

半月谈记者 李勇徐旭忠李松

 

小到盖个章要收20元好处费,大到有些村干部一家6口违规享受扶贫补助,有个别基层干部,甚至把手伸向老百姓的救命钱、养老钱⋯⋯群众对这些“身边的腐败”可谓切齿痛恨。  

基层党员干部“微权力”量大面广,如何才能纳入制度的笼子?重庆大足区将党员干部亲属涉权事项等情况公开,通过比对、核查,前移监督关口,让以权谋私、优亲厚友等违规违纪问题难以遁形,基层“微权力”运行有了“真规矩”。

 

给“微权力”戴上“紧箍咒”

大足区纪委书记朱福荣告诉半月谈记者,区纪委2016年底开展专题调研发现,一些基层干部以权谋私、优亲厚友的问题突出。每年近一半的民生类案件都指向基层“微腐败”问题。

“有的党员干部伪造、虚报资料,以获取政策支持、资金补助;有的将项目、帮扶资金提前告知亲友、延后向社会公开,以便于亲友获取;有的明目张胆,将工程项目交到亲戚朋友的手上;还有村民担心自己本该享受的惠民政策被取消,不得不‘巴结’村干部⋯⋯”朱福荣说,“微腐败”可能造成大祸害,既让群众怨气大,也破坏了基层党风政风。

预防“微腐败”,首在规范“微权力”。2017年以来,大足区以解决优亲厚友、以权谋私为重点,建立党员干部亲属涉权事项公开制度,按照报告、比对、核查、公示、说明、监督执纪等程序予以监督。

具体来说,全区有民生资金和项目审批权限的31个区级部门、27个镇街、309个村(社区)7300多名党员干部要报告亲属关系和亲属涉权事项。党员干部本人及亲属享受补助、救济等惠民资金或承接建设项目等情况要申报、公开。

同时,建立党员干部亲属关系数据库。在审批惠民资金和建设项目时,将资金(项目)受益人信息数据与数据库资料进行比对,完成合规性核查。

“没有经过比对、核查、公示的惠民资金和项目,不得审批或实施。”大足区纪委副书记谢国超说,区级以下纪检监察组织,对涉权事项按不低于30%的比例进行随机抽查,区纪委按不低于10%的比例抽查。一旦发现问题,严肃问责。

“涉权事项公开,接受组织、群众监督,就是要扭转过去‘重事后惩处、轻事前预防’的现象,以公开促规范,给‘微权力’戴上‘紧箍咒’,让优亲厚友无处遁形。”大足区委书记章勇武语气坚定。

 

让“群众明白、干部清白”

“区农委科长唐全仲的哥哥唐全孟,享受贫困户节日慰问40元⋯⋯”大足区农委定期公示享受涉权事项的农委干部亲属,接受“阳光监督”。 

“我们做到‘两公示’,一是在党员干部所在单位进行公示,二是在亲属享受资金或项目实施所在村或社区公示。”大足区农委主任黄克成向半月谈记者介绍道。

“公开是为了监督,起到震慑作用。”谢国超说,党员干部亲属涉权事项公开以来,确有人在申报、比对环节被查出问题线索。珠溪镇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将自己的哥哥、儿子、姻亲等3户人申报为建卡贫困户,区农委比对、核查后,发现这3户都不具备建卡贫困户条件,认定其违规获得扶贫款4000多元。这名干部因此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还有人在信息公示环节被群众举报。大足区两名基层干部利用职权,违规为亲属揽到21口山坪塘整治工程,核实后遭党纪处分。

涉权事项公开以来,大足区共比对惠民资金(项目)2385项,涉及金额32亿元,取消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扶贫、困难群众慰问救助等对象700多人次,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3人,移送司法机关1人。

对许多清清白白的党员干部而言,公开制度不仅是红线,更是“安全帽”,帮他们卸下了包袱。龙水镇桥亭村支部书记杨进德的儿子因车祸死亡,儿媳改嫁,留下两个年幼的孙子。2015年杨进德按照程序为两个孙子申报了低保。

“有的群众一直不理解,认为我是村支书,孙子才能吃低保。”杨进德说,涉权事项公开后,他如实向组织报告了情况,并把孙子吃低保的原因、标准张榜公示,群众看得清清楚楚,误解自然也就消除了。

 

“既要管人,也要管事”

在大足区试点基础上,从2018年5月开始,重庆市全面推开党员干部亲属涉权事项公开制度,已比对涉权事项20多万条,4000多人主动向组织说明情况。

“既要管人,也要管事。”涉权事项公开,既对党员干部形成警示、教育作用,也能发现相关政策漏洞,推动制度调整完善。

张安磊是大足区在涉权事项公开后挖出的一个典型“蝇贪”。不到两年时间里,作为龙水镇社会事务办副主任,他刻意编造虚假惠民政策,骗取国家低保资金90多万元,被追究刑事责任。

这一案件暴露出基层民政部门不少政策漏洞。一是有政策不执行。低保资格审查,文件要求每个乡镇至少落实2〜3人经办,但张安磊却一人包办低保审核所有程序,相关规定要求形同虚设。二是政策执行打折扣。张安磊提供的30户低保户名单,有些申报资料不完整、流程不严谨,却还能“吃低保”,足见区级部门审批把关不严,监管失灵。

“针对这些问题,根据涉权事项‘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问责到人头,同时督促区级、镇街民政部门举一反三,立查立改,将相关制度漏洞赶紧补齐。”谢国超强调。

“涉权事项公开,既形成了高压震慑,让党员干部‘不敢腐’,又用制度规范干部履职行为,促使党员干部‘不能腐’。”朱福荣说。编辑:范钟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走走道疯了_eg